伴隨“課改”,諸多先進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走進一節節日常課,卻常讓人有課改無力之感。是的,“課改必須改課”,但日常教學中教師個體對“課改”的無視、曲解或“只心動不行動”,卻使“改課”在一線課堂步履維艱。
一、日常課“改課難”的現狀
基層學校,欲實現全校上下的課堂改觀,常常有心無力。教師個體惰性、實施執行繁瑣、積年累月堅持、學科年級差異性等等,都成為學校層面課堂改革的攔路虎。優秀教師個體,或志同道合的團體,雖業務精湛,勤于鉆研,奈何很難喚起學校整體、年級組群體的廣泛響應,又經常顯得勢單力薄、曲高和寡、氣候難成。很多教研組、備課組研究還停留在“組內只聽聽課、比賽才磨磨課、改課頂多落實到公開課”的狀態,大多數同年級老師不能扎堆抱團、擰成一股繩,讓日常“改課”無形變難許多。真這么難?筆者在我校近年的課改實踐中卻逐漸有了不同的想法與做法。
二、“激活課堂基本范式研究”的旨歸與操作設想
2008年,我校“激活教育:我國傳統教育思想觀照下的素質教育校本實踐”被列為江蘇省“十一五”重點規劃課題。“激活”已成為江寧實小日漸明晰的教育主張。“激活教育”在課堂信奉“兒童是天生學習者”的理念,踐行“教要歸依學”的教學觀。“十二五”期間“激活課堂基本范式的實踐與研究”成為了我們課堂研究進一步深入的追求。以數學課堂為例(其它課程有小異,存大同),在前期實踐和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學習前置、任務申報、學生主講、質疑補充、引領歸依”的課堂結構,探索了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的具體應用及激活課堂基本范式要求20條。課堂結構改變包括:
我校是一所十二軌大校,最早一批省級實小,底蘊深厚、能人輩出,各備課組均有精兵強將,然而,我們激活課堂范式研究從根本上說,不是為了出一兩個“能人”,徹底地把課改了,讓所有的孩子用先進的理念學習,所有的老師圍繞這一核心行動起來,走向成功的教學,才是根本旨歸。如何讓這些新舉措,在具體課堂中深入實踐、反思調整、有效推廣至為重要。具體操作時,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備課組——這個最小,日常聯系又最緊密的教研團體,我們決心重新定義備課組,賦予她新的使命和重任。
三、范式研究下數學備課組“改課”的實踐探索
1.改課堂理念——備課組對激活課堂范式廣泛學習實踐
2009年暑假開始,在校領導指引下,數學各備課組深入研讀《杜郎口中學的課堂奇跡》、《聚焦蘆外“小組學習模式”》等文章,老師們認識到“改”日常課勢在必行,也有路可循……借“他山之石”,總結我校“激活教育”的實踐研究,結合數學教學特點,學校很快提出了數學激活課堂的基本范式。學校整體統攝,以備課組為抓手,廣泛學習發動,積極展開實踐研究,通過沙龍研討、組際會課、單元集體備課等多種方式,群策群力,推動研究深入。“小組合作、學習前置、任務申報、學生主講”等關鍵詞首先進入備課組研究視野,而后師生的“質疑、問難、補充”,“教師引領與歸依”等要素價值也得以一一發掘。小組合作、小組展示、小組評價的方式等話題也相繼得到廣泛關注與實踐。實踐的每個階段都表現出一些共同特征,即:實踐舉措、發現問題、積極歸因、成功克服、推廣普及。
2.改集體備課——把新課堂范式的操作方式推向全體師生
組內老師們逐步認識到,課改中那些熠熠生輝的理念日常數學課很難貫徹執行。為什么?首當其沖是“備課”。激活課堂范式要推開,那數學備課就不能再局限于設計環環相扣的設問去“肢解”數學問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研后逐步摸索出一套富含激活課堂范式、數學小組學習特色的備課形式。
(1)優化課堂架構,教學設計從線性走向網狀
備課組經歷多次的“改課”陣痛后,大家悟出:“課堂的發展脈絡應該是網狀的,而不是線性的”。成功的設計,必然要富有彈性和張力,是學生可以創造性地探索問題的、開放的、網狀設計。如六年級《分數乘法》備課,學習前置、自主申報展示,學生方法會很多:化小數的、變加法的、分子乘整數的等等。這些方法誰先出現,誰后出現,甚至出不出現都很難控制,與其花功夫巧設問題控制“出現”,倒不如順勢而為,對可能情況預設網狀設計:①這些“寶貝”懂嗎?怎么想的?②引領,默默觀察,對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③你覺得哪種算法更有普遍性?回味上面梳理設計的課堂,學生互動交流的狀態為之一新。激活課堂范式的備課,也只有從單線的、一問一答式的藩籬中走出來方能看到孩子的精彩。
(2)整體解讀單元,范式研究構建內部體系
鋪開激活課堂范式實踐,備課組必須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沙龍研討、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研究展示等,研究深入的過程就是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解讀設計《認識分數》整個單元,三年級組內老師們問:教材是“先教幾分之一和比大小;再教幾分之幾和比大小”。“分數”教學能否整體建構,而非盲人摸象呈現?討論后對本單元大膽調整:第一課時先教“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讓學生對分數形成整體認識。第二課時安排“比同分母、同分子分數大小”,制造沖突,喚起思考不同情況分數大小關系的道理;第三課時,則對前兩課練習重新設計安排,通過前置學習、小組研究、申報展示、質疑問難補充、教師引領歸依,再探分數本質。備課組這樣解讀每個單元,不斷追問“為什么?”從整體上設計激活課堂范式特色的新授課、練習課,令人耳目一新。范式研究也呈現出了新面貌。
(3)激活樸素思考,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意愿
從“巧妙”的環節設計中走出來,走向“學生主講”,走向預判學生思維、激活樸素思考、捕捉引領深入,是解決備課中很多老師對“開放”課堂感到困惑的抓手。
研備《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統一公式》、《圓柱體體積公式》等課,老師們設計,手舉長方體(或圓柱切拼后的長方體)問:它的體積計算用“底面積×高”,仔細看看,你還有想說的嗎?(輔以手勢)引出了深刻思考:《長方體》課中,孩子小周說:“老師,把長方體向前放倒,不就可以用‘前面積×寬求體積嗎?”;小曹說:“那向側面放倒也可以理解成‘側面積×長啊?”小王更絕,說:“老師,你看長方體體積公式:v=abh,選擇ab組合,就是黑板上的統一公式,選擇ah組合,就是‘前面積×寬,如果選擇bh組合,就可以理解為‘側面積×長。”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技能為其思考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備課前就要考慮怎樣給予孩子展示的平臺、機會,設計啟發提問,喚起學生思考。
(4)提煉核心問題,精準把握數學研究靈魂
數學,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解答步驟往往環環相扣,然而備課時,循著解題步驟去設計亦步亦趨的瑣碎問題,卻是很多數學課堂中的通病。范式研究備課中筆者提出,必須從瑣碎的問題中走出來,走向對學生解決問題的信任和對核心問題的梳理、把握、提煉。新范式下的備課設計,問不在多,在乎精準。
(5)引領價值歸依,淬煉數學研究升華結晶
學生的樸素思考,是孩子富有個性的、包含局限性的認識,是其理解走向更高臺階的起點。備課中,要有效喚醒這些思考,更需要老師對它們引領歸依,“撥云霧見日月”。
《替換》后的練一練:學生獨立解答,申報板書。仍有:大盒換小盒、小盒換大盒、方程等方法呈現。
圖文結合,幽默辨析:“大盒換小盒”的“瘦身計劃”,個體“瘦身”,整體也“瘦身”;“小盒換大盒”的“增肥計劃”,個體“增肥”,總數也隨之“增肥”。
引領與例題比較:這兩題都在換,哪個更好懂?為什么?
生1:例1好懂,練一練“增肥”、“瘦身”好玩、形象。
生2:倍數關系的“換”容易,正好換完,總量不變。
生3:相差關系的“換”復雜,換的過程中雖然盒子個數不變,但個體和總量情況都變。
辨析追問引領了探究思考的方向。起點低,目標卻遠,探討到了“倍數關系”“相差關系”換的不同之處。學生對“換”有了深入的認識。實踐中逐步逼近了符合新時代、新課程理念的集體備課方式。
3.改學與教的方式——組內探索范式操作的路徑
“激活課堂”,教師成了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幫助者,小組合作學習的策劃、培育非常重要。備課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慢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①根據班級情況民主分組,AABBCC分布,設船長、副船長、大副、二副、水手甲、水手乙等職務。②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各種課型組織各組討論、申報展示、互動點評,每堂課相機評選最佳匯報、最佳補充等。船長思維賽、水手PK賽、船員過關賽各類主題活動,賽出風格更賽出水平。③每天相機產生最佳作業、最佳船員、最佳小組,多種鼓勵方式結合,激發團隊熱情。課堂中,孩子、團隊間要展示、要比賽、要質疑問難補充,這時自律和興趣就取代了他律。
新教學方式下,孩子展現機會大增,老師常常會因此“應接不暇”。想想,一邊要看板演,關注說的同學,還得注意“聽眾”是否懂了、有無質疑補充,更要把握探究進程,在核心處駐足。怎樣駕馭?又是一道“難題”!多次實踐大家意識到,教師要學會全方位關注學生的“看、聽、說”。
4.改學習評價——拓展評價的內涵外延
激活課堂的自主合作學習,怎樣評價、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使之發揮更大作用?備課組老師學習思考實踐后,一套較為豐富靈活的小組合作評價體系雛形漸顯。
(1)優化激活課堂的評價形式
前置研究、任務申報、自主講解、點評質疑、問難補充、教師引領的各環節表現精彩或有進步的,給予小紅旗等多種形式的鼓勵,表現優異、獲得大家一致認可,給予“數學之星”獎勵。相機進行“最佳小組、最佳匯報、最佳質疑”等評選。每月、每學期進行綜合評比,學生的熱情被點燃了,主觀能動性大幅提高。
(2)拓展小組評價的內容方式
隨著小組學習逐步推開,評價內容方式也需老師及時調整,使之能指引孩子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評價內容上,起初是比較膚淺的。如:小組是否團結、積極申報;講解聲音、思路、姿態怎樣;聽講是否認真等。隨著學習的推進,評價內容逐步向數學本質拓展,如:申報講解簡約、核心突出嗎?聽取發言后點評到位精準嗎?等等。
(3)轉變后進生的積極評價
“后進生”最大特點就是對學習不自信、不感興趣。合作研究、展示匯報等環節怎樣鼓勵激活他們?有的備課組探索出:評最佳船隊,每名船員至少獲得一面小紅旗;船隊“水手級”船員(后進生)發言,回答正確至少獎一面小紅旗,明顯進步則獎一顆數學之星;不定期舉行水手pk賽,由船隊訓練,水手現場申報講題(通常在練習課、復習課)。有的還產生了“兵教兵”措施,三人小隊確定幫助對象,定期根據“幫扶證據”(互助作業等)酌情給予鼓勵、獎勵。這樣,“優等生”、“中等生”有了數學表達的機會,“后進生”有了小組幫助、團隊生活、展示自我的經歷,學習也不再感到孤單,班級面貌為之一新。
激活課堂范式的實踐研究,激發各備課組集體教研團隊作戰力量,不僅使“改課”在日常教學中實現成為可能,也讓教師研究不再被動、弱勢、孤單,課堂成了師生放飛思想、思維碰撞的場所,教師也由衷地體驗到了教書之樂。
(馮衛星,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