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華
【摘要】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尿毒癥所致頑固性皮膚瘙癢80例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實施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及瘙癢程度進行評價分析。結果 治療組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尿毒癥臨床療效達92.50%,其瘙癢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本研究治療組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80例尿毒癥頑固性皮膚瘙癢臨床療效確切,能夠改善患者皮膚瘙癢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yī);尿毒癥;頑固性皮膚瘙癢;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131-02
目前,頑固性皮膚瘙癢是尿毒癥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常使患者煩躁不安、失眠,甚至引起血壓波動,被搔抓而破損的皮膚也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機會,嚴重影響著尿毒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治療組對80例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符合尿毒癥診斷標準噼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8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44.8±6.6)歲、皮膚瘙癢(6.10±2.24)個月,中西醫(yī)結合組年齡(45.6±4.8)歲、皮膚瘙癢(6.91±2.l9)個月。另外對160例患者中可以導致皮膚瘙癢的其他皮膚科疾病均給予剔除;同時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最后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原發(fā)病、年齡、皮膚瘙癢等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控制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促紅細胞生成素及降壓和控制感染等對癥治療以及行規(guī)律血液透析;在治療期間所選的160例患者給予抗組胺藥物、活性維生素D3,等對癥治療以及加用紫外線照射(每次30min左右,每周3次,連續(xù)4周)。
而治療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療法,即給予患者中藥湯劑口服和中藥熏洗療法。其中中藥湯劑處方為:附子6g、菟絲子15g、何首烏20g、肉桂6g、黨參15g、生地黃20g、蒼術6g、黃柏6g、荊芥6g、丹參15g、赤芍15g、紅花6g、當歸15g、甘草3g,每日1劑、早晚溫服,4周1個療程;中藥熏洗療法為選用大黃50g、當歸40g、川芎45g、益母草60g、蟬蛻35g、白鮮皮50g、白蒺藜35g以及防風40g和細辛15g,然后對其煎煮、利用蒸氣對患者進行熏蒸,并取其液體外洗(每日1次,每次15~20min),4周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1.2.2研究方法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療效程度評定和瘙癢程度進行評分。
1.2.3療效評定方法
顯效:皮膚瘙癢明顯緩解,白天無瘙癢、夜間偶有瘙癢;有效:皮膚瘙癢部分緩解,仍有輕微瘙癢,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及睡眠;無效:皮膚瘙癢無緩解,晝夜均有瘙癢,并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瘙癢程度評分方法據(jù)100mm刻度法來分度,即用100mm刻度法來表示瘙癢程度,其嚴重度從左至右依次加重,范圍為0~100mm,進而對瘙癢程度進行量化評分。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采用t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評分結果見表2。
3討論
尿毒癥發(fā)生皮膚瘙癢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多數(shù)認為與皮膚干燥,皮下肥大細胞增生、釋放組胺增多,血鋁濃度增高,鈣磷代謝紊亂,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相關[1]。尤其是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血PTH水平上升被認為是主要原因[2]。同時,MHD患者普遍存在高磷血癥,是引起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主要原因,也是皮膚瘙癢的原因之一,而常規(guī)血液透析對磷的清除不理想。臨床上也有一些對癥治療皮膚瘙癢的方法,如給予抗組胺藥,紫外線光療,爐甘石洗劑或止癢酒精外擦等治療,但效果一般。
然而祖國醫(yī)學對于該病早就有相關記載,將其歸為“風騷癢”、“癢風”范疇。因為“諸癢皆屬于風,皆屬于虛”,故而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究其發(fā)病原因,臨床認為是此類患者多為脾腎兩虛,則氣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因此造成肌膚干燥、脫屑、瘙癢等[3];其次此類患者多為久病,那么則久病必瘀,瘀血現(xiàn)象更加重了血虛生風的發(fā)生。所以對此類患者的中醫(yī)治療,我們遵循“溫腎補虛、化瘀通絡與消風止癢”的原則,方中附子與肉桂為君藥,具有溫腎補陽之功效,而生地黃、赤芍、紅花等中藥則能養(yǎng)血、潤燥和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為臣藥;另外荊芥與防風則能祛風止癢,所以此方可以標本同治。所以,通過本次研究對80例尿毒癥皮膚瘙癢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臨床結果顯示無論從療效上、還是在瘙癢程度上均比單純的西醫(yī)治療(對照組)更為有效(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尿毒癥頑固性皮膚瘙癢療效確切,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皮膚瘙癢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朱萍、汪關星、俞育飛等.尿毒癥皮膚瘙癢的臨床探索.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1997,6:39-41.
[2]Lugon JR.Uremic pruitus:A review.Hemodial lnt,2005,9:180-188.
[3]李景華,高微,張旗.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30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