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當下,重提“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很有必要的,能夠防止認識產生偏頗。我們知道,“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它之所以有意義,就在于“以人為本”“教與學統一”。筆者以為,要真正做到“有意義”,關鍵在于我們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靈活變通地運用接受學習的方式。
一、立足教學雙視角,提供寬松良好的學習環境
新課標指出:“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接受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等方式。”可見,學生應用知識并逐步形成技能,離不開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例如以下教學片斷:
(師請3名學生上臺,背過臉去,然后在視頻展示臺上將一根吸管沿一端點由12點位置順時針旋轉90°)
師:誰能描述一下老師剛才的操作?讓臺上的三名同學也能模仿老師操作?(許多學生積極地舉起了手。)
生1:老師將吸管旋轉了90°。
(師請臺上其中一名學生操作,結果該生以吸管的中點為固定點逆時針旋轉了90°)
師:他操作得對嗎?
生(齊):不對!
師:誰能描述清楚老師剛才的操作?(更多的學生舉起了手)
生2:剛才老師將吸管從12點轉到了3點。
(師請臺上第二名學生操作,結果該生以吸管中點為固定點順時針旋轉了90°)
師:操作得對嗎?
生(齊):不對!
生3:老師剛才把吸管向右旋轉了90°。
(師請臺上第三名學生操作,結果該生仍以吸管中點為固定點順時針旋轉了90°)
生(齊):還是不對!
師:誰能上臺演示一下老師剛才的操作?
(一生進行正確演示后,臺上三名學生恍然大悟)
師:你覺得在描述旋轉時要說清什么?
生4:要說清旋轉方向。
生5:還要固定一個點
生6:我覺得,旋轉角度也要說清楚。
……
老師通過一個簡單的轉動吸管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見的簡單的操作,描述給沒有看到的同學竟是這樣的困難,甚至像“將吸管從12點轉到3點”這樣形象的描述也不能讓未見的同學理解,這就促使學生們開始主動思考,從而總結出旋轉的三要素:“方向”、“固定點”和“角度”,并能在準確描述旋轉時很好地運用上這三要素,真正在思考中“接受”了這一知識點,并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這一“引導”作用應體現在:通過恰當的問題,或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或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區別于傳統的把知識全部教給學生的教學,“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是基于學生想學、能學的情況下,教師先傳遞給學生需要的一部分知識,然后由學生主動地接受并會學,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再加以運用。上述案例中,教師精心設計的游戲是為了有效地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這個過程,不僅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鼓勵學生思維的創新,“轉”出了智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步學會學習。
二、圍繞教學知識點,設計科學合理的學習活動
按照奧蘇貝爾的解釋,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就是接受的新知識要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建立某種聯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熟練把握教材,教學中瞄準核心知識點展開,懂得在建構知識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并為后續知識的建立預留下生長點,例如以下教學片斷:
一條線段的旋轉:師拿出吸管,豎直放在方格紙上,并按住下面的端點。
師:為什么要按住這個點?
生:這個是固定點。
(師分別操作繞下端點順時針旋轉90°、繞下端點逆時針旋轉90°、繞上端點順時針旋轉90°和繞上端點逆時針旋轉90°,并出示各圖)
師:都是旋轉90°,為什么位置不同了呢?
生:因為固定點不同,旋轉的方向也不同。
兩條線段的旋轉:出示AB、AC兩條線段互相垂直并相交于A點的方格圖,要求繞A點順時針旋轉90°。
(學生拿出學具按要求操作)
師:AB、AC分別旋轉到了什么位置?想一想剛剛旋轉的過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學生畫好后問:說說是怎樣畫的?
生:先將AB順時針旋轉90°,再將AC順時針旋轉90°。
師:你們都是這樣畫的嗎?剛才操作時,我們將兩條線段同時旋轉,畫的時候可以嗎?
生齊:不可以。
師:是啊,操作時,可以同時旋轉,但畫時卻不能同時畫,只能一條一條地畫,所以想的時候也要一條一條地想。
三角形的旋轉:師出示直角三角形ABC,要求繞A點順時針旋轉90°。
師:準備先確定哪幾條線段?
生:AB和AC先旋轉。
師:自己獨立畫一畫,如果還有困難的用小三角形學具轉一轉。
(生畫完后,指名請學生說說是怎樣畫的)
師:如果繞A點逆時針旋轉90°該怎樣畫呢?
生:先將AB、AC兩條線段分別繞A點逆時針旋轉90°,再連接BC。
長方形的旋轉:師出示長方形ABCD,要求繞A點順時針旋轉90°。
師:這個長方形按要求操作,應確定哪些線段呢?
生:AB和AD。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兩條線段都有固定點A。
(生獨立畫,再集體交流)
……
按要求畫出旋轉后的平面圖形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尤其是三角形、長方形等多條線段組成的簡單圖形。在這節課中,老師將圖形的旋轉分解成一條線段、兩條線段、三條線段(三角形)再到四條線段(長方形)的旋轉,由淺入深,由一維到二維,逐步加深難度,逐步提高認識,使學生一步一步“接受”:按要求畫旋轉后的圖形,雖然不能一下子畫出來,但可以一條邊一條邊地畫,而且先畫與固定點相連的邊更簡單。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從一條線段到四條線段旋轉的教學,“旋”出了層次,凸顯了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的“意義”所在,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接受”知識的可能,同時滲透了層層遞進的數學邏輯方法,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沈軍,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