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詩詞教學,當下有不少教師存在怕教、不善教等問題。事實上,詩詞教學同樣有規律可循,例如巧用配圖等辦法就很實用。詩詞加配圖的體例在教材編排體系中由來已久,用好配圖這一最樸實最便捷的資源,從把握詩圖之間的匹配性、空白點、磁力場、鏈接處四個方面著力發揮其輔助作用,詩詞教學可以事半功倍,不再成為難題。
一、把握詩圖之間的匹配性
古代詩詞的配圖都是編者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精心挑選或設計而來,它不僅緊密關聯著詩歌的主題,做到了符合詩詞的形和意,契合詩詞的情和韻,而且也兼顧了小學生多形象思維少抽象思維和多再造想象少創造想象的思維特點。詩詞有形象,配圖也有形象;詩詞有神韻,配圖也有神韻;詩詞有情感,配圖也有情感……配圖的結構、著色、內容等無一不都顯示著編者的匠心獨運,可以說配圖是詩詞的形象闡釋,詩詞是配圖的抽象提煉,對于提高教和學的有效性絕對是有百益而無一害。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詩圖之間的匹配性。
例如在宋代葉紹翁《游園不值》一詩的教學中,配圖中有一位老者含笑仰望墻頭探出的一枝紅杏時,如果不仔細地觀察,是不會發現老者嘴邊不經意流露出的一絲笑意的,而“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重點詩句隱含的形、意、情、韻正好可以從這一絲笑意中生發和彌漫開來。一枝紅杏、老者含笑的配圖內容與春意四溢、關也關不住的詩歌主題走向了一致,此外詩人由掃興轉為高興的情感軌跡也為學生自如地體驗和發現??梢?,詩詞與配圖之間具有匹配性,配圖并不游離于詩詞之外,兩者不是水油相離的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觀察配圖、會意詩句,在圖文之間多走幾個來回,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讀有所得。
二、把握詩圖之間的空白點
“詩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個人以為此境界可理解為伊瑟爾所言的“空白”,沒有想象的空間,哪有詩詞的境界可言。配圖也有“空白”,齊白石曾畫過一幅畫——《蛙聲十里出山泉》,他以極簡約的筆墨描繪出青山小溪和順水游動的蝌蚪,卻沒有畫青蛙,為讀者的閱讀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遷移到語文學科,語文的文本如同中國畫,同樣也存在留置“空白”的地方。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詩圖之間的空白點。
例如南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一詞中,“醉里吳音相媚好”和“最喜小兒無賴”兩句中的“醉”和“無賴”就留有十足的“空白”,需要學生充分地想象和深深地體味,才能真正走進作者所描述指向的為悠閑鄉間田園生活而沉醉的理想境界。文字有空白,配圖同樣沒有拖文字的后腿,圖片上老年夫婦倆親密、自在、滿足的靜坐神情和小兒天真、可愛、調皮的臥剝姿態,也存在著十足的“空白”,能吸引學生潛入其中生發出無數個與眾不同的個性化體驗??梢?,詩詞與配圖都具有空白點、未定性,這有待于學生在親密接觸、深入體會的過程中用觀察和想象去多層次、多角度地完成“補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觀察配圖中老年夫婦、小兒的姿態,在文字與圖片的交互品析中感悟辛詞描繪的內容、意境甚至是韻味,從而獲得思想與情感的豐富、升華或者超越。
三、把握詩圖之間的磁力場
趣味、情感、疑問是形成課堂磁力場的三大引擎,詩詞教學也不例外,需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文字與圖片之間存在的趣、情、疑等相關因子。圖片是最便捷最實用的資源,在文字與圖片的相互觀照中營造教與學的強磁場,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探究學習的“閱讀期待”,縮短學生與詩詞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使課堂像磁石吸鐵一樣將學生牢牢吸引。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詩圖之間的磁力場。
在唐代張志和《漁歌子》一詞中,青山、白鷺、紅花、綠水等桃花汛期江南特有的景色,以及“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幅雨中垂釣圖,詞本身對景色的描繪出神入化。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漁歌子》同樣寄托了張志和的內心情感。但是學生的理解可能停留在熱愛和贊美江南的春色這一淺顯的層面,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配圖,從總體的陰暗色調、陰雨天氣,到局部的低頭垂釣、白鷺遠飛等細節,激發學生的疑問、激活學生的情趣,熱愛美景、休閑心情應該是畫面明亮、天氣晴朗,應該是桃紅柳綠、生機盎然,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反差?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親近文字、鉆研文字,從字里行間去揣摩詞人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特別引導學生從“不須歸”等核心字詞中發掘沒有明白表達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最終讓學生在與詞和圖的對話與探索中體悟詞人的不想再過混濁的官場生活的隱居者心態,進而啟迪與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獲得生命的成長。
四、把握詩圖之間的鏈接處
眾所周知,引入資源是為了為我所用。可以確定,編者的意圖正是“配圖”為“詩詞”教學所用。那怎么用?個人以為正確把握詩圖的鏈接處是關鍵!詩圖的鏈接處通常是詩詞中重點、難點的情節或情感,或者配圖中近處、明處的人物或景物,總體呈現虛實相間、點面結合、動靜互補的特征。課堂上在學生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引領學生尋找和把握詩詞與配圖的鏈接處,選擇恰當的時機引入配圖輔助教學,點燃學生的學習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唐代杜甫《望岳》一詩的教學中,就可以三用配圖,巧達教學目標:一是讀題后請學生首先觀察配圖中的泰山,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二是學到重點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再次請學生觀察配圖中的詩人神情和動作,想想詩人會有什么想法;三是學完全詩后,第三次請學生整體觀察配圖,將近處的詩人置身于遠處的山巒背景中,談談自己的感受與收獲。經歷了三次以圖應詩、以詩呼圖的教學過程,學生與詩人已經融為一體,能夠從詩人贊美筆下泰山的秀美高大這一淺顯的理解中超越出來,把握“望”“小”“蕩胸”“絕頂”等關鍵詞,感受詩人杜甫勇爭一流、“竊比稷與契”的遠大抱負,以及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心胸和氣魄。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汲取更豐足的營養,點亮更多盞讓孩子長大的燈,讓孩子逐步走向優秀、優雅和完美。
鑒于以上四點,筆者以為用好配圖能讓詩詞教學事半功倍。我們完全可以解決怕教、不善教等問題,只要用心、肯鉆研、勤實踐,在用好配圖等方面勇于探索,多多思考如何巧妙和高效地運用身邊可用的教學資源,詩詞教學肯定不是難題,也能像記敘文等文本的閱讀教學一樣出彩。
(謝道權,泰興市教育局,2254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