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卓越工程 師教育培養計劃”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項重要任務,旨在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滿足科學技術和工程應用國際化要求。無疑,這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作為服務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行業特色院校,理應肩負起責任和任務,發揮其支撐和引領作用,培養滿足國民經濟發展中行業急需的創新型工程人才。
一、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及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發展不斷綜合化及加速化, 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大批工程領域的優秀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 才,而現行的高校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薄弱,不能滿足行業飛速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以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為例,其工程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不能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二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培養方式落后。三是全面素質教育仍需加大力度。四是工程教育中產學聯合培養不足。
明確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標準,即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這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問題。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師”,而是打造“卓越工程師”潛質,構建好基礎。這里所謂的“卓越”,是一種理念追求,是一種發展的質量標準。其基本特征應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組織過程和途徑方式等教育的重要要素中。可以歸納為:體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觀。要把傳統的知識質量觀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質量觀轉變為包括知識、能力在內的全面素質質量觀。即人才培養的著眼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的,體現多元化的定位觀。作為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其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不僅要培養各類工程型創新人才,還要培養學術型 、培養工程與管理等學科交叉復合型的拔尖創新人才,要滿足行業與企業的發展需要,適 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際化和全球化的需要。
二、高水平特色大學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
北京交通大學針對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1)科學設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是實施人才培養的綱領,北京交通大學按照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內涵,提出其整體目標定位是:堅持“通識教育、按類教學、倡導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寬口徑、厚基礎、重個性、強能力、求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整體目標要求。培養具備健全人格,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強,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棟梁人才。
(2)系統構建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教育理念,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文件,是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和培養過程設計的藍圖,更是學生大學學習和專業興趣發展的指南。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工程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行業特色,依托與行業長期的產學研合作基礎,發揮雙方優勢,共同科學系統地設計課程體系內容、培 養模式、乃至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個性的途徑。從高校視角,重點是要把握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系統設計和考慮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培養環節和理論實踐教學內容。為此,“軌道交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內容體系上,重點強化三個突出:一是突出軌道交通領域工程素質培養。二是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三是突出工程研究能力培養。
(3)著力創建體系開放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水平行業型特色大學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過程、途徑必須突破單一的、課堂 “灌輸”為主的模式,實行校企聯合,向企業開放、向社會開放、向世界開放。產學研結合,聯合打造以問題探究式、科研訓練式、工程實踐式等為中心的多元化培養模式,這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乃至 形成國際化視野的基本保證。
三、高水平特色大學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
對于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有效實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還必須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1)構建校企雙導師指導隊伍。高校教師工程背景是制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特別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瓶頸,為此可從學校有工程背景的教師隊伍和構建由企業工程專家和 技術人員組成的指導隊伍兩方面著手構建。學校指導隊伍建設。首先,遴選學術水平高、科研實力強,具有多年工程實踐經歷和豐富工程背景的教師,強化結合學科發展前沿和工程實際應用指導學生學習;其次,制定相關管理辦法,保證受聘的授課教師,每年能夠有一定的時間開展現場實習或指導現場實習、參與企業相關項目開發、在企業現場掛職等工程實踐;第三,加強培養,有計劃地安排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學習交流、到國內外著名企業進行現場考察、交流互訪、掛職鍛煉,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或頂崗工作、參加企業科研課題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化工程背景,逐步形成工程實踐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技術儲備強、集科研、教學和工程應用為一體的專業師資隊伍。企業指導隊伍建設。按照“卓越計劃”學生企業階段學習的需要,企業教師應分為四個層次:企業實習教師,主要以生產一線的工程師為主,主要指導學生實習工作;企業授課教師,需擁有較為深厚的工程實踐背景,具 備大學本科學歷的工程師及以上職稱或中高層領導,主要結合工程實踐經驗,為學生授課;企業導師,應是具有較為深厚寬廣的工程實踐背景,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高級工程師或企業中層領導,對工程實踐具有全面、系統性的掌控能力,主要指導學生開展企業工程實踐和完成畢業設計或相關研究;企業顧問,應是企業的技術專家、工程管理專家或中高層領導,學校將其聘為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和校董事會董事,參與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管理運行的決策等。
(2)打造校企互補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校內高水平實踐平臺。 要對傳統實驗室進行整體設計、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探索科研、學科、實驗室一體化建設模式,整合、改造和新建,形成以多層次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核心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依托行業特色型高校與行業密切聯系的優勢,強化校企共建校內實驗室,使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對接實踐教學,形成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學生實踐平臺。以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和模式改革為核心,以實驗室管理機制與制度建設為保障,全面推進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向本科生開放,實施本科生科研訓練 一體化方案,形成學生工程與科研訓練實踐平臺。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實質上,這是在原有實習基地基礎上的一種具有更廣泛意義的人才培養合作平臺,是雙方受益、共贏的有效載體。對于學校,應在已有的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以 “產學合作、做學融合、研學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 依托優勢特色學科,依托與企業長期合作的基礎,把實習實踐基地的功能進行擴展,從單純的輸送學生到企業實習,變為企業全方位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對于企業,也可以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為企業人力資源輸送的有效渠道,同時可以培訓企業員工,進行系統化的再教育。在此,高校與企業共同探索產學聯合培養模式和機制 ,使學校與行業的教育資源共享和互補,滿足國家和行業對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實現高校和企業的互惠互利與可持續發展。
(3)開創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與行業單位聯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平臺,并相互開放和共享平臺資源,是實現產學研深入發展,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抓手,也是學校提高對企業科技服務能力的重要基礎。對學校而言,共建高水平科技平臺能充分發揮并利用好大學既有的人才資源、科技創新、研發平臺的優勢,激發大學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對企業而言,可使企業通過這一平臺,形成科技攻關合力,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復,從而走出一條國家投資少、見效顯著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道路。重點合作打造的平臺包括:支撐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的科研創新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行業研發中心和研發基地。把科技資源向行業企業和社會開放,提升高校與社會的資源共享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4)構筑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管理平臺。科學系統的管理是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校企聯合人才培養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標和合作意愿,合作雙方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更重要的還需要有組織管理機構和制度作為保障,推動產學研合作行為機制的形成和正常運作,使雙方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合作意愿等有具體的管理落腳點。第一,構筑統籌協調管理平臺。在頂層建立校董事會,借此平臺建立與行業企業的高層溝通渠道,為聯合人才培養提供良好支撐;在學校和企業中層分別建立校企聯席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管理運行執行組三級管理運行體系。建立高校與企業基層管理者和技術負責人等多層次的溝通及運行管理渠道,共同設計、推動和實施聯合人才培養、培訓、科技服務、科學研究等工作。第二,設立項目拉動模式。設立校企聯合培養、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專項教改研究項目,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促進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探索雙方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的渠道和方法。第三,建立管理運行機制和配套政策制度。依托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合作建設的科研創新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和行業研發中心,通過制定和實施企業服務方案,建立管理政策和利益機制調整、管理運行工作流程等,形成聯合培養機制、教師培訓機制、企業技術培訓機制、聯合攻關機制,最終實現產學研共贏,引領行業技術創新,保障聯合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
(來源: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