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喜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整體護理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中的實施和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6月-2014年4月于我院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患者52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患者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9%,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100.0%,對照組為76.9%,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手術室整體護理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圍術期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手術室整體護理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16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污染嚴重,加之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早期小病灶肺癌患者越來越多,腹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以其創傷小、療效可靠、痛苦少、恢復快等優勢廣泛應用于根治肺癌及肺部良性病變中,其成功實施離不開優質的護理工作[1]。本文采用手術室整體護理的模式對行腹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進行護理,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4年4月于我院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52例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肺部陰影。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43-76歲,平均(60.4±7.8)歲,病灶直徑2-7cm,平均(3.5±0.8)cm;疾病類型:肺癌21例,包括腺癌12例,鱗癌7例,鱗腺癌2例,良性病變5例,包括支氣管擴張癥1例,肺囊腫1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肺隔離癥1例;TNM分期:Ⅰa期1例,Ⅰb期3例,Ⅱa期6例,Ⅱb期7例,Ⅲa期2例,Ⅲb期1例;其中右上肺葉切除10例,右中葉切除3例,右下葉切除4例,左上葉切除7例,左下葉切除2例;對照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45-73歲,平均(59.5±8.4)歲,病灶直徑1-6cm,平均(3.4±0.6)cm;疾病類型:肺癌22例,包括腺癌10例,鱗癌9例,鱗腺癌3例,良性病變4例,包括支氣管擴張癥1例,肺囊腫1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肺隔離癥1例;TNM分期:Ⅰa期2例,Ⅰb期4例,Ⅱa期8例,Ⅱb期7例,Ⅲa期1例;其中右上肺葉切除11例,右中葉切除2例,右下葉切除5例,左上葉切除5例,左下葉切除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及手術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則采用手術室整體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整體護理術前1d巡查病房,仔細查閱患者病歷,了解患者疾病狀態,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了解其社會、文化、家庭背景等,并告知患者術前禁飲、禁食時間;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通過告知患者手術名稱、手術目的、手術必要性、手術大致過程、主治醫師、麻醉方式、手術室環境及手術注意事項等內容,并列舉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擔心等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并指導家屬給予家庭支持,協助心理干預;術前1h準備手術室環境及手術器械,開啟層流凈化系統,溫度維持24-26℃,濕度50%-60%,準備顯微器械及其他手術所需設備,并進行消毒,由專人看管,確保功能良好。
1.2.2 手術室內護理在手術室門口迎接患者,并提醒已看望過他,緩解其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將患者轉移至手術床,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適當與其交流,幫助患者熟悉手術室環境,緩解緊張、恐懼心理;協助手術醫師、麻醉師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床號、疾病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手術標識等,確認無誤后,開放外周靜脈,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進行麻醉;協助手術醫師將患者擺放為手術體位,連接手術設備,準備手術所需器械,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配合醫師進行手術,并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輸液情況,如有異常立即提醒醫師,確保手術安全、順利的進行;術畢檢查患者皮膚完整性,送至ICU病房并交接班,清洗并消毒手術器械,清點并登記。
1.2.3 術后整體護理術后進行隨訪,查看患者切口、尿量、康復等情況,觀察是否發生相關并發癥;指導患者及時正確的排痰,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協助其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鼓勵患者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預防肺不張、肺氣腫,提高肺部呼吸功能;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囑咐患者戒煙,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降低疾病復發風險。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并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σ=0.05。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9%,對照組為30.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1。
3 討論
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患者為中心,護理程序為框架,對患者實施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全面護理的整體護理,具有完整性、連續性、系統性,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2]。隨著醫學的發展及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質量的護理是手術成功及患者康復的重要保證,目前,整體護理模式不再局限于病房護理,已延伸至手術室護理工作,為患者及手術醫師提供高水平的護理[3]。
術前巡查病房,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基本情況,為后續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強化心理干預,通過介紹手術情況、列舉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緊張、擔心等負面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治療[4]。術前監督患者禁飲、禁食,準備手術室環境及手術器械,術中準確、無誤的配合醫師進行手術,保證手術順利的完成,提高了手術效率;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恢復情況,并積極的預防并發癥,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高預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叮囑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復發,圍手術期重視患者的舒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極大地改善了醫患關系[5]。本文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實施手術室整體護理,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且患者滿意度為100%,與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因此,手術室整體護理可顯著提高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臨川效果,和諧醫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艷燕,王領會,靳海榮.臨床護理路徑在單操作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8):588-589.
[2]蔣春英.手術室整體護理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46-147.
[3]張蘭.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配合體會[J].全科護理,2013,11(8):2156-2157.
[4]金嵩,于霓.32例兩孔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手術護理配合[J].中國保健營養,2012,11:4533-4534.
[5]呂筱霞.手術室整體護理模式臨床效應最大化研究與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