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品德課程的改革,小學品德課程已經從單純的思想品德課轉型,成為融合生活常識教育、行為習慣養成、中外歷史地理介紹、社會人文修養等內容的開放性課程。想要上好這樣一門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活動性的課程,如何選擇與運用教學資源是有效實施課程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的小學品德課堂,卻面臨著以兼職教師群體為主,課時少,缺乏應有的研究等諸多困難。許多一線教師在資源選擇和利用方面的能力欠缺,如對教材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水平參差不齊,媒體資源利用有限,學生生活資源常常被教師忽視,許多補充資源尚未充分進入教師視野等問題普遍存在。
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情感和興趣,因此在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運用上,應以珍視童年生活價值,尊重兒童權利為前提,以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和學習興趣為導向[1]。遵循“恪守適合、自然成長”這個總體原則。所謂“恪守適合”就是謹守在課堂上選擇此時此刻最合適、最有價值的資源為教學原則,“自然成長”是強調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運用以促進學生的自然成長為教學原則,千萬不要揠苗助長,因為欲速則不達。
一、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資源的來源
目前,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學資源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主要來源于四大類:
1.文本資源
文本資源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表等文本資源。按照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應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品德教材內容涉及范圍廣泛,教材編寫體系科學合理,按品行養成的先后順序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深入研究品德教材,巧妙運用教材,并根據實際學情重組教材尤為關鍵。
2.媒體資源
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與生活的不斷滲透,為小學品德課堂帶來了大量的媒體資源:網絡平臺、音像資料、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軟件等。作為一名一線品德教師,想要與時俱進,就要學習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網絡媒體資源,學會“精選資源、適切運用”,注重信息技術與品德課程教學的整合。
3.生活資源
小學品德教材編寫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兒童認識和理清成長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生活與品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創造性地運用課程標準“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從兒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和資源來生成教育主題和范例。[2]在生活事件的選取上,我們的選取原則是“當下選取”原則,即以選取真實的生活事件為主,以普通的生活事件為主,以日常的生活事件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為主。[3]
4.補白資源
品德課程的教學具有非常廣闊的開發空間,本課程的資源也是多樣的、開放的。由于地區差異很大,學生學情不同,品德教材在編寫設計中留出了較多的空白,這也成為了品德課程教學的一大特色同時更是一大挑戰。
補白資源有時呈現為來自師生、家長,與學生相關的從事各種職業的人物資源;有時呈現為學校、社區中的各種文化教育設施、名勝古跡、民風民俗等環境資源;有時來自于學生自身的興趣、體驗、發現等活動資源。[4]教師眼中要有學生,才能發現補白資源的價值存在;課堂當中要有師生,補白資源才能發揮其使用效益。
二、小學品德課堂選擇教學資源的策略
1.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
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在學生學情起點的基礎上,對學生可能達到的狀態之間提出的能夠促進學生自然成長的要求。每一課教學目標的提出,都不可能涵蓋兒童生活的全部,而是能為兒童某一方面成長需求的開拓整理提供條件,為他們逐步學會生活,融入社會打下基礎。教學資源是什么?是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物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是為培養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學生自然成長服務的。所以教學資源的選擇必須首先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來確定選擇方向,通過有針對性的層層遞進的活動,讓品德課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助產士”,激發學生去感悟,去行動。
2.圍繞解決教學重點或難點進行組合
很多的一線品德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面對文本資源、媒體資源、生活資源、環境資源等,似乎資源很多,都可以拿來用,但真正用起來又不知道如何取舍。實際經驗告訴我,這時候往往需要組合教學資源,組合就意味著取舍、增補、變通、調整、提升。而組合資源是圍繞解決教學重點或難點來切入關鍵點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給予學生直觀形象、感染力強、交互靈活的教學資源,是最能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引發學生創新思維;是最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如《父母的疼愛》一課教材在設計上原先分五個部分。我們區名師工作室一位同仁成功地重組了教材資源:她將教材重組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疼愛,第二部分回報疼愛,清晰明了。在感受疼愛的環節,她又調整為愛在平凡與愛在嚴厲兩條主線來展開教學活動。[5]這種站在學生立場,圍繞重點難點的重組資源是真正以學生為本的品德教育觀。
3.對選取資源運用的效果進行預設
對信息技術與品德課程整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正是課程資源運用的研究。一些原來教師比較難以處理的課,比如史地題材的課型都由于信息技術的加入而迎刃而解。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能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內容。[6]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一課題為《千年不衰的文字》,像這樣史地題材的品德課,離學生目前的生活基礎較遠,更需要教師利用教學資源,在斷層處架起通途。在運用資源的過程中,教師也發現,對于此類課型,選取資源運用的效果是必須要進行充分預設的,對于學生借助資源所能達到的狀態也要充分預估的。對精選資源的呈現方式、出示時機、運用環節甚至資源的長度都要進行認真的考慮。
參考文獻:
[1][6]李家成,王曉麗,李曉文.“新基礎教育”學生發展與教育指導綱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2][3]張茂聰主編.品德與生活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4]趙亞夫主編.品德與社會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5]常州市鐘樓區教研室.省教研第八期重點課題形成區域小學品德教師“鷹雁式團隊”的實踐研究,研究案例匯編,2012.12.
(朱藝明,常州市懷德教育集團,213016)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