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場所,也是師生共同展示音樂的舞臺。本人在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進行了一次音樂課堂教學的改革實驗,將教材所涉及的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識譜等小學音樂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定的表演活動,變課堂為學生表演的舞臺,很受學生的歡迎。
一、“組合”參與表演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我校采用的是蘇少版教材,我將教材的大多數教學內容設計成相應的表演活動。例如,六年級有一首斯洛伐克歌曲《跳吧跳吧》,在執教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感受斯洛伐克音樂突出強拍上的重音這一節奏特點,我在課的導入部分安排學生先欣賞一段斯洛伐克民間舞蹈《帽子舞》,該舞蹈的特點就在于舞者需要聽辨出音樂的強拍,并在強拍處進行有序多變的換帽子動作。學生一下子被這個幽默又獨特的舞蹈吸引住了,躍躍欲試。于是,我馬上組織學生也來嘗試這樣的音樂表演活動。學生兩兩組合成一組,分發下事先準備好的小花帽,并提醒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雙方一定要聽好強拍,有序進行才能順利完成交換帽子的過程。在歌曲聲中,學生模仿舞者,聽出歌曲音樂中的強拍,并且在強拍的時候把對方頭上的帽子拿來戴在自己頭上,雙方同時進行,成功地互換帽子。通過這個表演活動,學生的節奏感得到了聽辨訓練,肢體協調性也得到了鍛煉,在歌曲聲中大家快樂地參與、合作、表現,最關鍵的是,在活動時,學生也在無意識地聽賞歌曲,對歌曲的旋律有了熟知,為后面的學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的表演活動既簡單高效又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然,在推進課堂表演活動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不少同學比較羞澀、膽怯,有些孩子甚至不敢當眾表演。為改變這種情況,我采用了這樣的辦法:安排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走出班級,到同年級的其它班級去表演,甚至是走出年級,到其它年級去表演。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豐富了一部分學生的演出經歷和表演經驗,也激勵了其它孩子。通過這樣的交流表演,孩子們在互相的激勵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一部分孩子羞澀、膽怯的心理也在這互相的激勵中慢慢消除了。
同時,我又鼓勵學生采用“組合”的形式參與表演。“組合”中既有強強組合的引領,更有互補組合中的互幫互助,以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帶動其他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每次表演前我都把設計好的活動方案公布出來,然后把組合的要求布置下去,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孩子們興趣盎然,還為自己的組合取上了好聽又有意義的名字,如“星光組合”“HAPPY GIRLS”“夢幻音樂”“快樂飛翔”……雖然起初的組合表演,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我還是給予了積極的鼓勵和肯定,并且根據每個組合的表演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包括隊型的編排、演唱表演形式的安排、表演內容的選定,甚至上下場的細節。就連有些不參加組合的孩子,也要求他們來學當文明觀眾,每次組合表演完后都要有禮貌地給予掌聲,甚至還要學當小評委,大家互相交流看法和意見,互評互助,力求改進。
二、妙用教學道具,使表演過程充滿情趣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哪一種方法最好,要看具體實效。有時候恰當地運用了某一教學道具,尤其是將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品,轉換角度,變成了生動形象的教學道具后,一堂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音樂課便產生了,學生十分投入,直至下課了,大家還是意猶未盡。打擊樂器是指靠敲打樂器本體而發出聲音的一種器具,可以用作歌曲伴奏,是小學音樂課堂上常見的教學道具。借助打擊樂器,既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節奏感和協調能力,又可以讓孩子藉此體驗到歌曲旋律的內在情緒。課堂上我們啟發孩子不僅要會用打擊樂器,還要用好打擊樂器,甚至要自制打擊樂器、活用打擊樂器,讓打擊樂器組合“變身”,發揮其極致的教學功能。
《我的家在日喀則》是蘇少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里的一首西藏民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音樂形象,感受歌曲節奏,我用一個富有西藏特色的“酥油桶”,作為貫穿全課的教學道具。這個“酥油桶”是一個創新的組合打擊樂器,學生手握“打棒”,敲擊“桶底”,能發出響亮的聲音。我帶領學生用打酥油茶的動作節奏來控制整首歌曲的節奏,同時又完成了歌曲中7拍長音樂句的演唱。學生在這個組合打擊樂器的鼓點聲中,饒有興趣地完成了歌曲的學唱和表演。
三、借助媒體技術,為表演活動錦上添花
近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如視、聽、說等)能更全面、更準確、更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因此,音樂教學可以借助現代化教育手段,采用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在音樂藝術的世界里充分體驗節奏感、韻律感、美感,以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網絡所承載的信息異常豐富,而且其中的許多教育資源具有圖、文、聲、像結合的特點,能根據教學需求將內容以圖像的形式,動態地分解、組合,生動地再現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極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有較高的教學輔助價值。根據網絡資源的這個特點,在教學《民族舞——走進蒙古族》時,我就帶領學生有目的地走進網絡世界,從藝術的角度深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性、風土人情,了解蒙古族舞蹈風格的特點,指導學生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韻味。教學導入時我先請學生觀看Flash動畫,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跳蒙古族舞蹈前,我安排學生自己在互聯網上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蒙古族的相關知識,以幫助他們理解蒙古族舞蹈的動作特點。“老師,蒙古人生活中經常要擠牛奶,所以他們的舞蹈動作中也有擠牛奶的動作”“蒙古男子愛摔跤比賽,男子舞蹈中就有摔跤的動作”“老師,我發現蒙古族人愛騎馬,被人們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所以他們的舞蹈中有許多是騎馬的動作”……從這些課堂答語中可以看到學生已在互聯網上找到了答案,為下一步學跳蒙古舞奠定了基礎。在教動作的時候,我把蒙古族舞蹈的分解動作視頻收集在課件中,請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動作、想學的動作,自由選擇點擊播放,然后跟著教學資料學跳。學會基本動作后,還請學生欣賞一些蒙古族舞蹈的精品,大家看得有滋有味,有的還情不自禁地跟著一起跳起來。精彩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歡樂的笑聲融合在一起,課堂氣氛活躍、高漲。
2.借助媒體技術,營造光影效果。多媒體技術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或感受。音樂不像語言——具有具體的含義和明確的詞匯、句子;也不像美術——用一些簡單的線條來表達含義;音樂更為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欣賞音樂更需要借助于聲形并茂的視覺圖像。《雀之靈》是蘇少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金孔雀輕輕跳》中的一個欣賞內容。主要目的為認識楊麗萍的舞蹈,欣賞其代表作《雀之靈》。“光影效果”是這堂課的一個亮點,也是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本次教學活動借助媒體技術,在班級現場模擬出活動所需要的光影舞臺效果,全面調動起學生的視、聽感官,欣賞楊麗萍的優秀舞蹈作品,了解她的舞蹈表演特色,感受她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充滿藝術氛圍的“光影效果”中,學習孔雀舞中三道彎造型和手形動作的表演。
現代教育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音樂教學更是少不了它。多媒體的組合使用,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都能使音樂教學內容更豐富多彩,教學手法更多樣化。
(許雪晴,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215168)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