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公司,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都成為了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現在對于學校開展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更多的是組建幾個學習小組,只是一種群體的合作學習方式,未能真正調動教師愛學、樂學、篤學的精神。建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能使學習共同體得到進一步豐富與完善,為學校文化提供新的生長點。
一、健康和諧的人際文化是學習共同體的基礎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可見,人際關系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一名教師,主要是與領導、同事、學生之間發生人際互動,當然還包括其他如學生家長等相關人群。所以教師在適應方面就必須不斷探索、調整,以建立起有利于工作和促進自我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人際關系。教師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學習也是如此,我們要把握好兩方面的關系。
1.領導與教師應共同管理、平等對話。在學習共同體中,園長和教師的地位是平等的,角色是相同的,目標是一致的。園長只是團隊中的—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官員。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正在改變。園長和教師共同學習,共同決策,形成—種新型的關系,在新的管理方式下,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在學校內部形成一種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良好人際關系和文化氛圍。例如我園的全體教師,不管是管理層面的園長,還是普通的一線教師,連合同制的代課老師也參與到我們的學習共同體中來。每一次研討交流,園長耐心認真傾聽一線教師的聲音,而一線教師也敢說、多說,形成一種寬松有效的研討氛圍。
2.教師與教師應互幫互助、親密友愛。“學習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個家,在它下面,可以遮風避雨;它又好像是一個壁爐,在嚴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們的手。[1]”每一位教師不再是一位孤行者,而是一群向著共同目標前行的人。光靠自己的微弱力量難以成功,更難以大成,而愈能一起工作和學習,效率愈高。當教師們逐漸適應這樣的學習氛圍后,彼此之間便能發展出一種很特別的關系。比如在一些觀摩活動后,我園的教師能用心靈去聽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而不只是表面上的敷衍,然后坦誠地告訴對方,我們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和想法?大家發現這樣的相互信任,相互幫助,自己的創造力和工作效率提高了。
學習共同體是開放的,氣氛是寬松的。在這樣健康和諧的人際文化下,教師們都喜歡自己的工作。園長能夠關心他人、平易近人,有人文的管理思想,教師積極向上,形成輕松愉快、主動好學的教學氛圍,這樣構成了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基礎。
二、團結合作的學習文化是學習共同體的核心
“學習共同體”是“學習”與“共同體”的交匯,它的構建是以學習為核心,教師共同體的學習不是發生在某個教師的個體頭腦中,而是發生在一個“參與”框架中的過程。“參與”蘊含著一起、團結和合作的意味,因此構建學習文化應強調教師間的合作學習。
1.資源共享原則。我們知道。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共同構成,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的學習團體,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可見資源共享是學習共同體促進成員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師學習共同體里,每一個教師不僅僅是一個學習者,也是一個從共同體學習中獲益的人,更是對共同體的知識作出貢獻的人。他人的智慧和工具等都成為團體成員可利用的資源,比如一點教學建議、一個教育觀點,或是一組教學PPT、一套教具等,可見或不可見的,都是我園教師的共同財富,彼此共享,彼此支持。這樣濃厚的科研氛圍為教師提供了心理支持,使大家形成了一致的價值觀,催生了校園文化的科研力量。
2.對話協商原則。“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得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2]”平等的、富有建設性的對話能夠促進有效的協商交流。對話的目的在于在對方的幫助下獲得更深入的理解,了解新知識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學習共同體中,每一個人既是傾聽者,又是提問者。大家暢談自己在實踐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但出現“不同的聲音時”,我們感到真正的“學習”開始起航,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在“差異”中進行多層次的、多元化的合作學習。心與心的對話、手拉手的互助,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最終促進了教師的認知、動機和情感在合作學習中的整合和全面發展。
三、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是學習共同體的關鍵
學習共同體的管理制度不是文字規定的制度,而是實際運行中的制度。制度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要使人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和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制度建設要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文關懷。
1.參與式管理。在教師學習共同體中,學校的領導班子在管理理念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他關注的中心不再是規則與控制,而是強調共同領導與民主管理。例如,幼兒園的發展計劃、教師發展計劃、課程設置、培訓方案等,都源自于全體教師的共同商討,教師參與了決策,也就意味著教師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樣就把幼兒園的目標變成為所有人的目標。另外,領導班子對教師的學習共同體的引領作用也是重要的力量之一。領導不僅要先于教師掌握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而且還要將其傳播給共同體中的每一位教師,并引領他們的工作。任何學習活動、教研活動,園長都是核心人物,在這個共同體中要發揮研究的引領作用。
2.自主式管理。每個學校的領導要認識到發揚民主作風就是在創設環境,就是在服務。要清楚認識到讓教職員工參與學校管理,實現民主決策的重要意義,它對于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學校活力,培養教職員工的責任意識都會發揮巨大作用。為了使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順利且高效地運行,教師需要權利去努力踐行他們的愿景。在我們幼兒園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中,我們將這種自主管理思想引入到我們的行動中來,將權力賦予了教師。如基于教師學科“特長”的學習共同體小組的管理,每學期我們要求做到“四個一”:共讀一本專業書,交流一個教育話題,研討一節課(課堂觀察),參加一次專題講座等。但具體研究的內容與時間等相關要素由各小組根據每學期的研究計劃進行部署,并且由教科組長把好關,各組長召集組織。這樣的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平等、務實、團結的思想,使組內成員形成思考、評價的習慣,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學科教學能力和水平,從而使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另外,社團性的活動小組是定時定點組織活動,并由組員輪流記錄與整理,通過自主管理實現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社團文化。
四、持續發展的評價文化是學習共同體的動力
教師在參與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集體的智慧,也形成了對自我個體的認同感,與此同時,正是這種積極的參與活動,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體也在不斷地成長和繁衍,良好的評價文化推動了它的發展。
1.評價團隊化。“在一個‘文化生態圈中,每個個體與整個文化生態系統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雙向同構關系,是一種‘共榮共生‘一損俱損的關系。[3]”因此實行團隊化的評價是最切合實際的。在我們開展各類的學習共同體活動中,園長和教研、教科主任們,根據自己學科特長具體負責1-2個“共同體”。在參與小組的活動中,隨時了解各共同體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好的做法,了解教師們的需要,提供引領、支持和幫助。每個學期初,召開各學習共同體工作計劃交流會;學期中,舉行活動經驗和成果展示;學期末,開展活動總結和評價表彰,主要從共同愿景、課堂教學、研究反思、閱讀學習、教學成績和團隊文化等方面,通過材料、聽課、展示等方式進行,根據結果對“先進成長共同體”進行表彰。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團隊的自豪,每個人的成績都是團隊的榮譽。
2.個性的飛揚。在強調學習共同體合作、互動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個性的表達。維果茨基認為,我們的心理發展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只是社會性要先于個體性。所以對個體與集體這二者不能簡單化地劃分開來。我們的學科教研活動不僅僅只局限于學科教研組教師之間的學習,還可以跨學科的學習,除了學校安排的固定活動外,還有學科的特色活動,在這些特色活動中激發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也體現了團隊的個性展示。例如,音樂組開展了“歌曲大聯唱”“舞蹈達人”,閱讀小組開展“我講繪本故事”,美術小組開展“紙藝傳情”等特色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師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大家都在探索著教學,尋找自己的優勢,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學習共同體的文化是一種生態環境,是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它像血脈一樣構筑成人的靈魂,構筑著集體的靈魂[4]。構建好這一文化的基礎、核心等各個要素,并使其相互作用、和諧共生,教師在這種充滿尊重與平等的校園文化中,必將能熱情迸發、積極參與、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著,歐陽景根譯.共同體[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4.
[2][英]戴維·伯姆著,王松濤譯.論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3]張天寶.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60.
[4]鄭崴.學習共同體——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理想構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59.
(閔梅珍,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幼兒園,2152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