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
【摘要】目的:探討肺結核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護理措施。方法:采用問卷的形式對收治的82例肺結核患者心理特點進行分析。結果:共發放82份問卷,回收率100%,82例患者中存在焦慮的患者64例,占78.05%,恐懼的患者47例,占57.32%,自卑感和抑郁的患者58例,占70.73%,意志消沉54例,占65.85%,期望70例,占85.37%。結論:肺結核病患者具有焦慮、恐懼、抑郁、自卑、意志消沉、期望特征,臨床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分析,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增強患者信心,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使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肺結核;心理特征;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07-02
肺結核病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導致的慢性傳染病,人在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會立刻發病,可能會在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高或抵抗力降低時,才會引起臨床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盜汗、低熱、乏力、女性月經失調、消瘦等,對患者生命健康有著嚴重威脅。針對肺結核病患者心理特點,給予有針對性護理措施,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肺結核患者,其中男38例,女44例;年齡10個月~84歲,平均年齡(32.8±5.4)歲。其中,原發性肺結核39例(47.56%),血源播散性肺結核6例(7.31%),結核性胸膜炎9例(10.98%),淋巴結核2例(2.44%),骨結核1例(1.22%),粟粒型肺結核9例(10.98%),空洞型肺結核14例(17.07%),結核性腦膜炎1例(1.22%),盆腔結核1例(1.22%)。
1.2 方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問卷的形式,問卷主要包含以下六項基本問題[2]:焦慮、恐懼、抑郁、自卑、意志消沉、期望,本次調查共發放82份問卷,且均全部回收,回收率100%。
2 結果及分析
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產生著各種生理及心理上需求,一旦其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發生矛盾或難以適應時,則其心理上會感覺不平衡,由此而引起其精神生活出現不良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緊張、焦慮等,并且會進一步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由于患者文化結構、階層、病程等方面的不同,且還存在著某些特殊心理需求,本研究中,該82例患者主要存在以下心理特征:
2.1 焦慮及恐懼
患者一旦預感會發生不良后果,但其自己又無法控制,則會導致焦慮及恐懼這一情緒反應。本研究中,我們調查發現82例患者中存在焦慮的患者64例,占78.05%,恐懼的患者47例,占57.32%。導致如此高比例的因素主要為:①擔心家庭經濟問題,結核病屬于慢性傳染病,該病治療時間長,且大部分勞動能力受限,尤其農村患者,其本身存在家庭經濟拮據,且該病治療費用昂貴,時間長,導致其難以入院治療,長時間拖延病情,當病情非常嚴重,生活及工作等受到嚴重影響時才入院治療,或病情有所好轉因擔心經濟問題就停藥,由此而導致病情更為嚴重;②擔心雖然經過治療但仍然會傳染其他人;③擔心該病不僅對今后的工作、學習造成影響,甚至會對其個人婚姻造成影響。
2.2 自卑感和抑郁
由于結核病屬于傳染性疾病,該病可通過呼吸道傳播、母體傳播,患者由于疾病影響,會出現肢體疼痛變性、不能生育等,生活、學習、勞動等均受到嚴重影響,且常常會遭人歧視,因此,患者容易產生自卑和壓抑心理,同時部分患者由于經濟、結核病保健常識等因素的影響,擅自停藥,無法做到堅持服藥,從而致病情反復發作,產生抑郁、傷感負性心理,同時其十分敏感醫務人員言行,情緒波動較大,機體內平衡嚴重受到破壞,由此對自身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中,我們調查發現82例患者中存在自卑感和抑郁的患者58例,占70.73%。
2.3 意志消沉
本研究中,82例患者中有54例(65.85%),由于長時間治療,病情反復,而信心全無,同時由于病情久治不愈感疲乏不堪、放棄治療,由此導致疾病治愈受耽誤。
2.4 期望
患者在治療期間,往往存在著期望心理,向往治療結果是自己所期望的,需要人們,特別是醫護人員的理解,希望自己不受歧視,在集體中屬于“平等”的一員,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本研究中,82例患者中有70例(85.37%)
3 心理護理
3.1 樹立信心
肺結核病患者心理護理的關鍵在于協助患者樹立信心:①醫護人員需要讓患者了解,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完善,結核病已經能夠有效手段有效防治,只要早期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遵醫囑規律用藥、并能夠定期復查,結核病是完全能夠治愈的,這不再只是一個夢想;②對患者的作為采用鼓勵性語言給予肯定,使其自信心能夠增強,積極配合各項治療;③告知結核病屬于慢性傳染性疾病,不是短時間內就可治愈的,同時治療期間病情反復屬于正常情況,做好心理準備,穩定情緒,不可心急。
3.2 消除自卑心理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應當根據其心理狀況,滿腔熱情的給予接待,使其能夠感覺溫暖和欣慰,同時應當通過談心、交心等方式,了解患者存在的負性心理,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采用各種方式對其進行安慰,生活中盡可能的給予體貼關懷,設心處地、換位思考患者心理,體驗他們的難處,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同時將自己如何理解疾病及人生態度與患者進行探討,并告知其面對心理沖突如何正確解決處理,引起共鳴,最終使其能夠將思想包袱丟掉,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積極配合治療[3]。
3.3 加強與家屬之間的溝通配合
醫護人員應當耐心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兒童、老年結核病患者,家屬不僅承受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同時承受著較大的精神負擔,護理人員應當指導家屬不僅在生活起居方法,同時應當在身心方面給予患者更多幫助,不能對其歧視,并且為使家屬能夠對病情有充分了解,應當向家屬講解結核病相關知識,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建立合理的護理計劃,使患者能夠通過家屬的鼓勵和支持得到力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息,客服自卑心理。
3.4 避免焦慮心理
在臨床中,我們需要根據焦慮的不同誘因,制定有針對性心理護理,有效穩定患者情緒。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的主要誘因是由于長時間治療、自身家庭經濟等因素,因此,臨床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在進行治療時應當根據病情及經濟條件,盡可能的采用最基本抗癆藥,從而使各項費用能夠減輕,使患者能夠安心住院,由此使各種負性心理減輕,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加強對患者思想、生活以及學習工作情況的關心了解,盡自己能力幫助患者解決存在的困難。
3.5 做好健康教育
①飲食指導:肺結核患者應當戒煙酒,宜進食富含豐富維生素、蛋白質、高熱量的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②用藥指導:肺結核患者需要長時間服藥,同時藥物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若在治療過程中未能按照醫生指導進行科學用藥,則可能導致一系列毒副反應及耐藥性,因此,應指導患者用藥應當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用,且未經醫生同意不可擅自更改或增加藥物。③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出院后應當保證充足睡眠,不可過度勞累,同時加強鍛煉,從而使機體抵抗力得以加強,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并且應當定期回院檢查[4]。
綜上所述,肺結核病患者具有焦慮、恐懼、抑郁、自卑、意志消沉、期望特征,臨床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分析,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增強患者信心,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使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于淑玲. 肺結核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6):365-366.
[2]姜濤,宋繼武.老年肺結核患者的心理障礙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0):192.
[3]劉美芳.心理護理在老年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50-51.
[4]劉軒.老年肺結核患者心理護理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