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午飯記得做我的啊。”
2014年7月21日,從綦江區東溪鎮社保服務所出來,龍井村村民周開明趕緊掏出手機打給家里。
周開明剛在這里辦妥了一家人的宅基地復墾養老保險。
“以前必須到區人力社保局才能辦,僅是坐車都得花一個多小時。”周開明說。
而這次,周開明只花了“一頓飯”的功夫就辦好了這項業務。
“現在辦理社保業務,就跟到鄰居家串個門一樣。”周開明樂呵呵地說。
服務之困
自2011年高中畢業后,綦江永新鎮荊山村小伙代云峰就“宅”在了家里。
一直到2013年,代云峰都沒有走出這個小山村。
“我想出去打工,但我不想從事只是使蠻力的活兒。”代云峰不止一次跟父母說。
其實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沒說出口——他舍不下奶奶。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代云峰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
荊山村地處偏遠,代云峰的奶奶年紀大了,身邊少不了人照看。
代云峰有他“出不去”的苦惱,而綦江城里的工廠卻面臨著“招不來”工人的苦惱。
2013年9月,綦江被劃為城市發展新區——定位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
不少新興產業來到綦江投資建廠,但卻很難招到合適學歷的工人。
一邊是代云峰“出不去”,一邊是工廠“招不來”工人,這無疑是個“尷尬”。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前期準備過程中,通過廣泛走訪調研,綦江區人力社保局了解到了這個“尷尬”。
“出不去”主要是因為“代云峰們”有后顧之憂。
“這是我們的社會保障服務沒做到位。”綦江區人力社保局局長鄭仕全說。
企業“招不來”工人主要是因為“代云峰們”缺乏求職渠道。
“這是我們的就業服務沒做到位。”鄭仕全說。
人力社保局的服務內容幾乎涵蓋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有人戲稱到該局辦業務就像“走親戚”一樣頻繁。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我們離群眾太遠。”鄭仕全說。
如何破題?
主動招呼
2014年春節一過,綦江區人力社保局各個服務大廳明顯忙碌起來。
此時,在大廳里經常響起群眾驚訝的聲音——
沒想到我可以辦失業保險。
沒想到我可以辦理救急補助。
沒想到你們還可以給介紹工作。
…………
前來咨詢、辦理業務的群眾紛紛表達著他們的“沒想到”。
而在不久前,綦江區人力社保局在收集群眾意見過程中,還經常聽到一種意見,“不知道你們具體能辦什么?”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的服務透明度問題,群眾不知道我們能幫他們辦什么事。”鄭仕全說。
為此,綦江區人力社保局在本地媒體上開設了《聚焦人力社保》專版。
“這其實就是向群眾們主動‘打招呼,讓他們來找我們辦事。”鄭仕全說。
通過主動“打招呼”,區人力社保局的形象在群眾眼中逐漸立體起來。
“今年來我們這里辦理業務的群眾比往年多了很多。”鄭仕全說。
而這種“打招呼”的形式不局限于通過媒體——
在車站、廣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擺攤設點,積極解答群眾對社會保險、勞動合同訂立等方面的疑難問題。
利用工作相對輕松的時間段安排人員深入工業園區,與企業主面對面交流,了解用工需求,解釋相關政策。
制作發放《便民服務卡》,向社會公開辦公電話,暢通與群眾的溝通渠道。
…………
“這就向群眾發出了一個信號,‘有困難來找我。”鄭仕全說。
服務前移
2014年6月11日是永新鎮升平片場的趕場日。
吃過早飯,伏牛村村民張元平就帶著“買豬肉”的任務趕場去了。
“中午有客人,你快去快回。”臨出門前,老伴兒叮囑了一句。
張元平隨口答應著,心里惦記的卻是另外一件事,“今天應該是鎮上干部的趕場日吧?”
原來,為方便群眾,綦江區人力社保局在幾個偏遠鄉鎮開展“干部趕場日”活動,鎮里的社保干部會趁著趕場日在離鎮上較遠的片場“擺攤”。
“有些遠的片場,群眾來辦事單邊就要走兩個多小時,很不方便,于是我們就把服務前移到群眾身邊。”鄭仕全說。
來到升平片場,早已是人頭攢動。
沒走多遠,張元平就發現了掛著“干部趕場日”橫幅的攤位,他連忙湊了上去。
“我弟弟家庭條件不好,不知道政府有沒有補助,有沒有這個待遇啊?”
原來,張元平的弟弟張元友雙腿腫大,估計要花費一大筆醫療費。
“我們要在醫院確診病情、估計醫療費用后,7個工作日內回復你。”負責接待的干部文維平不慌不忙地答復。
放在以前,文維平還不能這么輕松地回答張元平。
“以前這些都必須到區里才能辦。”文維平說。
年初,綦江區人力社保局開始在永新鎮、東溪鎮試點下放5大類、22項職能,推行全民服務到基層。
“下放職能,可以更加方便群眾就近咨詢辦理業務,不出鎮、不出街就把相關業務辦了。”鄭仕全說。
常走常親
2014年7月,氣溫驟然上升,不時傳出一些老人中暑的新聞。
而此時,已身在一家電子廠打工的代云峰卻并不擔心奶奶的身體。
數月前,來“趕場”的鎮上的干部給他介紹了這份工作。
“這份工作干凈,還可以學到一些技術。”代云峰很是心動。
但是,促使代云峰下定決心的是另外的原因。
“現在在村里能經常看到鎮上的干部來‘串門。”代云峰說。
村里老人辦理居民保險需要采集指紋,社保干部會帶上指紋機來采集。
村里老人需要報銷醫保費用,一個電話社保干部就會前來幫助辦理。
隔三差五,社保干部還會到村子里走訪,了解群眾需求。
…………
而且,群眾的訴求,都會很快得到回應。
伏牛村向陽灣組的彭光銀在一次“干部趕場日”中,反映了兒子王星宇的醫保卡查不到收支結余情況。
“一個星期后,來‘串門的鎮社保干部就送來了報銷費用的明細表。”彭光銀說。
來“串門”的不僅僅只是鎮上的社保干部。
“區里的社保干部也來過好幾次呢。”彭光銀說。
綦江區人力社保局規定局班子成員要定期到街鎮、園區企業調查走訪,將干部走訪形式納入了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
“‘親戚不走,三年不親,只有我們與群眾常走動,才會真正成為群眾的好‘鄰居,保障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恒久暢通。”鄭仕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