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宣章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召開的外國專家座談會上指出,中國改革現在進入了一個攻堅期和深水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一個縣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那么在縣域范圍內怎樣做到選賢任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呢?筆者認為,只有堅持科學的人才觀,把握人才流動的規律,將“管”“用”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人才管用。
當好“伯樂”,讓“千里馬”有最適合的舞臺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今天,“伯樂”就是能堅持科學人才觀,能正確評價人才的機制。當下人才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人才招考和招聘增加一些如年齡、專業或者身高、性別、視力等限制條件;微觀上選才機制比較籠統,具體的指向性和針對性不強,“千人一面”等。因此,制訂“管”的機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全局把握人才缺口。立足當前縣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找準制約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全縣一盤棋,確定單位、部門差缺人才的結構層次,核準具體數量,配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引進促進發展的合適人才制訂科學詳實的計劃書。
二是“引”“輸”結合。對建立在雙向選擇基礎上的人才管理,要廣開思路,做好“引進”和“輸出”的動態管理。從“引進”來看,當下選人用人仍存在編制限制、合同約定、檔案歸屬等一系列制約人才流動的因素,所以縣域編制、人力社保等部門應打破陳規,吸引人才。同時,也要遵循“才盡其用”的原則,讓不適合從事某一崗位的人才或者被某一崗位局限了的人才發揮作用,暢通“出口”,做好交流。建好制度、把握限度,既不能堵住人才的上升之路,讓單位一潭死水,又不能對人才放任自流。要通過做好人才“引”“輸”結合,保持人才的活性,讓這股活水永不斷流。
重用為要,讓人才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企業家牛根生曾說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有才限制使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對應所需,為我所用,既要發揮作用,又不造成人才浪費。
重用與學習有機結合。教育實現了人從“可塑之才”轉變為具有“才能”的人,這僅僅是第一步。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飛快,信息傳遞急劇膨脹,人才或許只是某一時段、某一領域的一個過客而已。用人單位要幫助人才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量保證不落伍。縣域范圍要拓寬學習的渠道:通過培訓、講座持續提升人才的“含金量”,采用“上掛”和“下派”等形式歷練人才,提供時間、資源等外部條件,激勵其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這樣一來,人才不會是一個“過客”,而做真正的“主人”,最終也成為這支隊伍的“常青樹”和“領軍人”。
重用與考核相結合。考核既是對人才的常規評價,同時也是選拔、任用、引薦、交流人才的參考指標。首先應健全人才考核機制。分類考核,各有側重,科學合理。其次考核要公平、公正、公開。綜合考評,標準統一,措施嚴格。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尤其是對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應該重獎。同時,也給予人才犯錯和探索的機會,及時指出問題,鞭策激勵。
(作者單位:忠縣教委人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