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瓊
幼兒是人生的初始階段,如同白紙一張,有很強的可塑性,環保教育要從幼兒抓起,有利于教育的切入與強化。環保教育對于幼兒來說,空洞的說教,抽象的灌輸,是沒有效果的,應從幼兒日常的點滴行為抓起,使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的環保教育應該從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
一、了解依據,設計環保教育
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有科學依據的。根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3歲到6歲的幼兒,從生理層面上說,已經具備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條件了,而從心理層面上講,也已經有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了??梢哉f,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萬事俱備,只欠實施這一“東風”了。為此,筆者認為應該這樣做:一是了解幼兒特點,加強環保教育滲透。幼兒隨意性占優勢,意志力難以持久,環保教育應該在日常學習、活動、游戲等方面給予滲透,不斷強化環保教育;二是了解“首印效應”,做好環保教育。根據專家研究表明,幼兒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其獨立性也隨之增強,參與意識也逐漸加深,先入為主的心理是最深刻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首印效應”。既然有這種“先入為主”的“首印效應”,我們就要利用,做好第一次的環保教育,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幼兒終生受用。例如,到公園里去散步游玩,不能踩踏花草,或采摘鮮花等。要是幼兒出于好奇或調皮而有所“踐踏”花草的不良行為出現,我們要及時給予糾正,正面告訴孩子:這花草是有生命的,踩踏啦,或采摘了,會死的,這種愛護花草的意識就進入幼兒的腦子里頭去了,定格了,也許會終生難忘,有利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堅持正面引導,順勢而為。對于幼兒的環保教育,切忌生硬、抽象、空洞,要的是具象,有型,正面。在幼兒園的日常學習和活動中,環保的教育,要從正面入手,讓正面的素材定格于幼兒的心坎里,使之揮之不去,形成習慣,終生踐行。例如,在公共場合不喧嘩、吵鬧,不隨地吐痰,不隨便亂扔垃圾等,都要從正面入手,加以引導教育并給予強化,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二、點滴滲透,落實環保教育
(1)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想。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孩子知識面比較窄,又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如果靠抽象地給孩子們講解“白色污染”“酸雨”“可怕的沙塵暴”等學術名詞或者偶爾的教育活動來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科學研究表明,習慣對人的行為具有巨大的影響,人每天高達90%的行為出自習慣的支配。培根也說:“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庇纱丝梢?,利用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是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2)在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想。幼兒剛入園時,生活和衛生的習慣還沒有形成,甚至是一紙空白,這就需要我們幼兒教師有意識地加強引導滲透,形成一個環保概念。一要制定一定的規則和要求。這種規則和要求的內容要做到具體而明確,讓幼兒知道是非曲直,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應該去做,什么不應該去做。例如,為了身體健康,不挑食;愛惜糧食,不隨意丟撒飯菜;用水后,要及時關掉水龍頭,不要隨意丟垃圾……在一些規則的確立與遵守中滲透環保的思想。二要強化訓練,形成習慣。由于幼兒意志力不能持久,經常出現反復,這就給我們的環保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要強化環保教育的引導與訓練,逐漸形成環保的習慣。如愛惜紙張,不隨意丟棄。幼兒日常活動中,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訓練。
(3)在游戲行為習慣的培養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想。幼兒園的很多活動都有游戲的內容,這就給我們的環保教育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有利平臺。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游戲平臺,精心設計游戲內容,進行環保教育思想的滲透。例如,要開展一個游戲活動,需要一定的材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廢舊的報紙、易拉罐、包裝盒等材料的再次利用,不僅達到“廢物”利用,還滲透了環保教育的思想理念。如時裝表演秀,就是一個廢物利用的好節目。
(4)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想。什么是教育呢?這個問題的回答,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是這樣說的,那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中,要注意滲透環保教育思想。例如,幼兒要削鉛筆時,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削鉛筆不要隨意丟棄鉛筆屑,注意教室的環境衛生。在畫畫的時候,不要在墻壁上或圖書上亂涂亂畫,愛護教室的墻壁,愛護書本。而這些習慣培養的背后都滲透著環保教育的思想。
三、把握原則,開展環保教育
由于幼兒的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幼兒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不強,他們的行為隨意性強,目的性差,常常不能穩定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動機和行為的不一致。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時要多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幫助他們強化那些對環境有利的行為,使這些行為逐漸成為幼兒自然而然的環保習慣。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原則。幼兒“幼”字出頭,幼小,比較不懂事,思想比較單純,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與事,都產生濃厚的興趣,都喜歡模仿。在模仿中學習,在模仿中掌握并養成一定的習慣,有很高的可塑性。因此,對于讓幼兒以“模仿”的事或物,或一些言行舉止,應該有個嚴格的規范,這種規范應該是一個正面的,能產生表率作用的。這樣說來,能讓幼兒 “模仿”的無非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所以,成年人應該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幼兒面前要做個好榜樣。例如,在幼兒面前不抽煙,不說粗話臟話,不隨地吐痰,等等。要求幼兒做到的事,成年人也必須做到而且要做好,這樣就能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一致性教育原則。一致性的教育的原則,體現于對于幼兒教育的相關方,雖然教育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對幼兒教育的要求和目標卻是相同的。在同一個集體間所有成員或你與我之間對于幼兒的教育要保持一致,不要我這樣教育幼兒,而你卻與我背道而馳,唱對臺戲,這點要堅決給予杜絕,不然對幼兒的教育就會此消彼長,吃力不討好。比如說,一方教育幼兒吃完香蕉,不亂扔香蕉皮,要把香蕉皮放進果皮箱里去。另一方也要有這樣的要求,不要怕幼兒不懂事而越俎代庖或放松要求,這是教育的一大忌。
(3)強化鞏固的原則。對于幼兒的環保教育,經常會出現反復、波動、不穩定,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強化訓練,鞏固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有個別幼兒在玩完玩具后,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們就要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并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
總之,對于幼兒環保教育應該從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精心設計環境保護教育的思路,在日常的點滴教育中滲透環保教育理念,有的放矢地開展環保教育,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環保教育效果。
(福建省安溪縣培文藹華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