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則俠
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初中、高中階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素質教育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概念,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解釋,然而,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像有人說的那樣,人的素質并不是一個純粹自然的、純生物的實體,它是人類不斷進化、社會長期演變的結果,是社會文化歷史的產物。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和人的生活最貼近的學科。語文的聽、說、讀、寫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習語文“聽說讀寫應同樣看重,都要讓他們受到最好的訓練。”
然而,由于歷史上科舉制度“以文取仕”的影響,加上目前應試教育的干擾,長期以來形成了重“文”輕“語”的局面。例如,應開設的小學低年級聽說訓練課在不少學校被讀寫教學所占領,不少教師對教材上的聽說訓練項目不能突出聽說訓練的本質特點,使之成了讀寫教學的附庸。這就嚴重妨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也不可能培養出2l世紀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徹底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必須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加強聽說教學。
一、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提高對聽說訓練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四者并重,并相互作用和滲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人們相互交流的工具,口頭語言往往比書面語言用得更為廣泛。有人通過調查發現,在人們語言交流中,聽占了45%,說占了30%,讀只占16%,而寫占的比例更低,只有9%。所以,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很有必要對學生加強聽說訓練。
不僅如此,聽說作為讀寫的不同形式還能夠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從而形成完備的語文能力。語文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口頭語言是他書面語言發展的先導。”新課標認為,聽、說、讀、寫是相互作用和滲透的。按照這種觀點,提高言語能力的任何途徑,都會在其他方面有所提高。所以,聽說訓練也同樣有促進讀寫的功能。
另外,不管是聽還是說,在它們運作的過程中都必須伴隨著思維的開展,依靠思維的參與。因此,在聽說訓練的過程中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二、把握聽說的本質特征,明確聽說訓練的基本要求
聽說和讀寫在語文教學中雖然有密切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運用的可能是同樣的神經通路”,然而它們畢竟是不同的事物,既然屬于不同的事物,就必然有本質的區別。最突出的是它們所憑借的客觀物質不同。聽說憑借的主要是語音系統,讀寫憑借的主要是文字符號系統。這就決定了聽說訓練最基本的是發音和辨音訓練;而讀寫訓練最基本的是文字符號系統的認知和應用。所以,在聽說訓練中發音和辨音訓練是最基本的一環。
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就使用漢語的地區來說,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也形成了眾多方言,這就為人們的正常交際設下了障礙,為克服這一障礙,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所以,新課程標準根據國家憲法的規定,把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作為小學聽說訓練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聽說訓練的實際情況中,不少語文教師舍本逐末,置“普通話”于不顧,片面強調聽說和讀寫的結合,使聽說訓練成了名副其實的讀寫教學的附庸。
三、認清時代要求,切實搞好聽說訓練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人們可以不用程序語言而用自然語言指揮生產和工作,電腦可以跟人進行對話,可以使拼音轉換成漢字,還可以進行語音輸入和輸出。在新世紀,傳聲技術、人機對話,使“說寫”方法進一步發展,甚至成為普通家庭所必需。傳聲技術要求人們使用規范、簡明、連貫的口頭語言,因為機器是不可能識別方言和不符合邏輯的口頭語言的。
然而,當今的口語訓練是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的。特別是說標準的普通話差距更大,因為我國的漢語方言分歧現象嚴重,而語音又是方言和普通話的主要差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小學口語訓練的基本要求,借助小學階段學生學說話的黃金時期,利用漢語拼音學習的有利時機糾正方音,學習普通話的發音方法。為了培養學生說純正的普通話的能力,可利用拼音教材,把糾正地方方音作為重點,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從讀到說,把大量的方言土語轉換成普通話詞匯和規范句式。然后,在此基礎上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完成口語訓練的任務,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江蘇省新沂市唐店鎮雙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