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強
合作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已實行很多年了,但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經驗泛泛而談,缺乏細化、深化研究,淺嘗輒止。筆者結合課堂實踐與大家交流一些想法。
一、科學合理分組,使學生“可合作”
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科學合理分組,按知識水平、能力大小進行互補搭配,選好組長或副組長,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在合作中缺乏主動性,原因就是不會合作,不知道如何合作。為此,教師在課前要教會學生一些合作技巧,如教給學生如何傾聽,怎樣發言,怎么質疑等。在小組交流時,教會學生采用輪流匯報的制度,不要成為優生的一言堂。對小組內一些不喜歡交流的學生,教師可以親臨指導,設計一些稍微簡單的問題讓這部分學生交流。盡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合作。
二、優化評價機制,使學生“想合作”
及時評價、反饋、激勵表彰是小組合作得以持久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從小組學習的過程、表現和效果三方面入手,嘗試實施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際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根據每組學生的交流、探究、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加分獎勵,并對每組成員所得分數進行捆綁式統計,做到每天一統計,每周一公布,每月一評比。我們還運用同伴評價的方式,進行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評價的側重點由評合作態度,再到評合作質量,最后到評創新,循序漸進。
三、設計合作內容,使學生“能合作”
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的學習內容時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合作學習的內容要遵循“難度大于個體能力、小于小組合力”的原則,難度大于個體能力,能使小組合作成為必要;小于小組合力,可以保證小組合作的成功。因此,在備課時,我們會仔細考慮什么樣的問題值得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會選擇設計一些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會離開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也不會超越學生當前的認識能力,因為如果問題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造成學生望而生畏的恐懼心理。同樣,問題太易,只能白白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徒勞無功。
四、培養合作技能,使學生“會合作”
提出一個問題后,我們會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在學生把想法整理出來后,再組織小組合作。讓這些學生在組內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組集體的意見,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匯報,形成“統一”認識。通過這樣訓練,一些后進生在優等生的帶領下,漸漸地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了,他們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思考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時機,重視縱向研究,對橫向拓展方面的研究不夠等,都需要下一步進行深入研究。
(河北省承德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