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平
語文學得好,就是“能說、會寫”,這是語文的最高境界。能說會寫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語文水平,進而推動個體的各方面發展。那么怎樣才能達到“能說、會寫”呢?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語文素養。
一、教授學習方法
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引導者,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夠得以體現。我們要為學生鋪設好道路,讓學生自由馳騁。每節課,我們不但要傳授好知識點,還要引導學生會欣賞:你認為哪里好,好在哪?還要教會學生會讀:抓住重點詞語來讀,抓住重點語句來讀,作者想表達什么,通過什么途徑來表達的。更要做到學以致用,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比如積累好詞好句,學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方法。這些都要在課堂教學中慢慢滲透,不要過分關注字詞,丟了西瓜揀芝麻。
二、鼓勵學生多讀書a
只要是內容健康的書,無論小說還是散文,無論報紙還是雜志,我都鼓勵學生去讀,有時候我讀了什么好文章還和學生分享,讓語文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有時學生會問:“老師,最近讀什么書呢?不知讀什么好了。”我就給學生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書目,掀起讀書熱潮。對于學生讀書不要做過多要求,即使有的學生看著玩、看個大概,你也要由他去。讓讀書成為一種快樂。鼓勵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晚睡之前讀一會,早晨醒了不睡懶覺,少讀片刻,日久天長,就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三、重視“寫”的訓練
看得多了,就要用在“寫”上。目前,一篇作文的教學往往需要五課時,分析理解要求一課時,立意、選材、提綱需要一課時。成文需要一課時,抄寫需要一課時,講評需要一課時。而一個語文教師除了活動課就剩下五課時,誰也不想用一周的時間來完完整整地完成一篇作文。所以大多數老師把中間的三課時都挪到了課下。我也如此。這樣就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大多數學生省略了第二課時,即不打草稿,直接成文。成文也有技巧,上網搜幾篇類似的文章,稍加改動,拼湊而成。只要騙過老師,一篇作文輕松過關。更有甚者,直接引用一篇,就是換個作者,作文出現“孿生”現象。怎樣改變這種現象呢?那就是鼓勵學生借鑒,但不能原版照抄,可以用自己的話來寫。仿寫的、看了人家思路自己寫的,都合格。教師再加以引導,樹立榜樣,細批詳改,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教學任重道遠,語文教師的擔子很重。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山東省招遠市龍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