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升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現代化教育手段已在語文教學中產生了巨大的效應。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信息時代里凸現,時代呼喚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多媒體不再是傳統的輔助教學工具,而是為構造一種新的網絡教學環境創造了條件,多媒體網絡是一種更理想的傳播工具。多媒體本身具有:融合生、無結構性、相互交涉性、可編輯性、實時性等特點;同時運用在教育教學上又有其特長:利于信息的存儲利用,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工具、促使學習個別化的實現。
關鍵詞:語文;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作用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的轉軌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已從“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筆”的傳統教學中走出來。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和形象性,顯示出獨特的內在魅力,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有關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視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剌激獲取的信息量,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下面就我多年來的教學作以下表述:
一、優化情境,激活興趣
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敖虒W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由此可見,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讓所。
1.“情”的誘導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F代教學技術——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背影》中作者描寫父親的背影,特別是離“我”有一定“距離”的背影,由于視覺角度的限制,無法對父親的臉部及其正面表情動作作種種描繪,作者只用極簡練的速筆寫法,抓住傳神的細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部輪廓畫,如果只從書本文字段落去了解,學生對父親背影就只能是只有一個模糊的形象,很難達到與作品產生共鳴,這時假如在教學中適時地出現父親背影這樣一個個畫面,就很易了解到作者創造出的一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給人自由想像的廣闊天地。從離別的背影,想像父親老境的艱難使人有更多發人深思的想像。從而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
2.“真”的感受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愿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阿長與<山海經>》寫到長媽媽時:“她生得黃胖而矮;常喜歡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切切察察低聲絮說什么事,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讓學生通過影像真實感受到長媽媽——一個中國古代農村婦女的形像,為更好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調動學生的情感,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二、啟迪思維,點化難點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創設和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如《社戲》寫作的意圖是通過寫“我”看戲過程的耳聞目睹,說明:如果不能把人民從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縛當中解救出來,人民仍舊處于麻木狀態,那么一切革新都將是空讀。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樂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們的身上,因為他們有著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們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為了使我們的后代不再過“辛苦展轉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過上“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那就必須戰斗。如果只靠讀課文很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老師再加以拔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如:《荷塘月色》:外面的世界的光線很暗,于是,走進清華園看河塘,用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傷從文學的門廊走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作者的觀察想象——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于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培養創新,放飛想象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教《赤壁賦》: 朝廷容不下你的八斗才情,“烏臺詩案”的風波漣漪將你傾覆的山高水遠,一片草屋,一杯辣酒,一支怨曲,再加上一兩清風明月,天地之間,頓時,天地橫貫豪邁之氣,大江東去,淘盡風流無數,赤壁江邊,臨風而立,一立就是千年,轉過煙云之身,你依然詩遨游的飛仙。徐徐展示在學生的眼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生無限遐想。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人擁有的潛在獨創力與想象力是無窮的,作為教師應該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挖掘學生潛在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