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濤
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既讓學生盡早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又能輔助促進現代漢語教學。教師應掌握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白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為進入中學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質量;教學效果
由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小學階段進行文言文教學,既可以讓學生盡早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又能輔助促進現代漢語教學。然而自從文言文走進小學語文課程以來,往往沒有起到應有的價值,反而成了教與學的難點。有的老師抱怨要求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嘩眾取寵;許多小學生也直言不諱文言文是“攔路虎”。在眾多的教研課、公開課中,我們也很難看到文言文教學的蹤影。是不是文言文真的不應該出現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中呢?我認為是否定的。
一、教學研究的空白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理念
文言文走進小學語文課本的時間不長,而且只安排在小學高段,按照六年一個周期計算,大多數老師至今只接觸過一次文言文教學,在上公開課、教研課時一般不會輕易嘗試。因此,文言文的教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文言文與白話文畢竟有所不同,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就成為老師們的困惑。在此情況下,老師們就會利用自己的初中或高中老師怎么教文言文的方法來教小學生,而把自己現有的教學理念拋在一旁,結果也就可想而知,進行文言文的教學研究迫在眉睫。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堅持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的老師認為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無法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說新的課程理念強調“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難道讓學生都說文言文不成。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運用文言文的情況還少嗎?在教育學生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你沒有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你的學生中就沒有一個知道用“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來敬祝老人的?有的老師認為新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但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恐怕自主不了、合作不了、探究不了。現在的學生跟以往的相比,智力開發相對來說要早一些,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力等在總體上都比以往的孩子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到了小學高段,這些孩子事實上已具備了以往中學生才具有的接受能力,因此,在這個階段接觸文言文并去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況且小學課本中所選編的文言文都是非常淺顯的。因此,我們小學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要堅持新的課程理念,決不能固步自封甚至于倒退。
二、教學目標不當影響了教學質量
瀏覽網頁中有關小學文言文教學的設計以及教學實錄,你會發現大多數都是以理解字、詞、句為核心,我所聽過的幾節文言文教研課也是如此。老師們把幾乎所有的教學時間都花在講解字、詞、句上,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分析,力求準確無懈,好不容易把全文講解完畢,下課時間快到了,便象征性地談談感受:“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什么”、“你從中學到了什么”等等。課上的似乎很圓滿,但實際質量很差。我無法理解老師們為什么要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學生能解釋詞、句的意思上,但我敢肯定的是《課程標準》沒有“掌握”這一教學要求,《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對小學階段只提出“誦讀”、和“體味”;在評價方面,評價“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不評價“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煩瑣的詞句解釋,大多數學生其實都是一頭霧水,記不了幾個。小學階段,不必要求學生一一掌握艱澀的文字,復雜的句式,只要大致理解文義就可以了,重點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語感的培養,讓學生明白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為進入中學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方法不當影響了教學效果
目前的文言文教學狀況是大多數老師都從字到詞、句、篇,逐一講解,學生則以聽、記為主。課堂基本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學效果自然甚差,有時學生一節課下來毫無收獲。這就勢必要求我們改變文言文的教學的方法。
1.從培養興趣入手,多樣
文言文雖然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文體,但并不是新的內容,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學習的古詩便是一種,另外,在一些積累運用中還學習了古代的格言警句,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背一背,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古文;還可以讓學生找些相關資料,拉進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比如上《兩小兒辯日》前,我就讓學生收集有關孔子的資料;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文言文演一演,人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所選用的文言文都很適合課堂表演;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把文言文加工或改編成為一篇白話文,等等。
2.從內容入手,多讀背
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再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推敲句子中的詞語,而不是從字詞入手,由老師說一句,學生就記一句。老師需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學生找到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比如要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等,這樣才能體現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才有價值。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總結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是學好文言文的根本策略。學生了解了文言文的大致內容后,在一遍遍的讀中,自然能理解一些,感悟一些,學習也更有意義一些。
3.師生對話,激趣
《列子學射》是人教版十二冊的一篇文言文: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對“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一句,理解和朗讀都存在問題,我請了一個學生和我對話。我問:“子知列子之所以中者乎?”學生思索后回答:“熟能生巧”。我說:“可矣,守而勿失也。”我又找起上次數學競賽獲得第一名的學生問:“子知子之所以得第一者乎?”學生答:“認真加努力。”我又說:“可矣,守而勿失也。”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紛紛嘗試與老師對話,我又讓他們自由對話,學生越對越多,效果極佳。在《兩小兒辯日》一課我適時邀請學生與老師對話,問:“你以為日始出時去人近,還是日中時去人近?”學生們借用書中的句子,有的答“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有的答:“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有的甚至答:“我不能決也。”這些對話,促使學生內化文本語言的同時,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疑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廣大小學教師應指導小學生好好學習文言文,使文言文這一中國古代文學瑰寶不致因時空的久遠而褪色。
(作者單位: 河北省高碑店市張六莊鄉田莊小學07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