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
摘要:高中生物知識從生活中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潛在的創造力,聯系生活實際,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生物的興趣,生成知識,從而理解概念、記憶生物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活躍教學氣氛,更重要的是縮小了教材和生活的距離,同時使學生感到生物的確是一門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學科,是最終解決人類本身問題的主要學科。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生物學是研究大千世界萬物生靈的科學,與人類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密切相關,生物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已日顯出巨大的推動作用,并影響到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生理和生活中許多奧秘的解開都依賴于生物科學,使生物老師的生物學教學大有可為。但傳統高中生物學教材內容很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雖然“掌握”了許多理論知識,面對許多生活實際問題常常束手無策,很大程度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而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增加了許多貼近生活特色欄,圖文并茂,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思想,注重學生從生活中來學習生物學,到生活中去理解生物學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師生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能更好地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
下面是筆者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實踐所做的一些探索:新課程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無形的課程資源——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物科學信息”進行課堂教學,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STS教學思想。
生物學許多知識理論性強、抽象、枯燥而且還需要識記,單憑教師的語言傳授,中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記牢或透徹理解。而生活經驗直觀,不需要講太多道理就容易被接受,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可幫助學生迅速記憶和理解概念,同化或順應概念或觀點。
一、利用學生現實生活背景來創設探究情境
活化課堂氣氛,生成知識在課堂上可通過交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已有經驗,結合教材“問題探討”等欄目精心設置供學生討論的貼近生活的問題,活化課堂氣氛,生成知識。如:
1.《溫度影響酶的活性》“媽媽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時,為什么加溫水?”——溫度影響酶的活性,溫水達到酶催化的最適溫度。“人發燒時為何食欲不振?”——高溫使體內酶(包括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能力減弱,所以食欲不振。
2.《減肥方案》某人因肥胖欲減肥,每天僅食少量瓜果食品,絕對禁食肉類食品及奶制品等含蛋白質、脂肪多的食物,但不愛運動。他的減肥方法對嗎?——不對,蛋白質是生命活動體現者,在生物體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營養嚴重不足,蛋白質嚴重消耗,又缺乏更新原料,身體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正確減肥方案:⑴合理膳食,少吃高脂食物。⑵堅持每天參加一定時間體育鍛煉,燃燒脂肪。
3.《細胞內化合物的含量》同種地瓜栽培在山嶺地的比栽培在水肥充足的平原地的好吃;同種西瓜,天氣越是干旱,農民用“汗水”澆出來的格外甜,而陰雨連綿時,西瓜就不好吃了,為什么?——細胞內含水量小,糖分的相對含量大,所以好吃。
認知心理學認為,通過親身體驗而獲得的知識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因此,從學生生活背景來創設探究情境,有利于知識生成和長久記憶。
二、引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形象類比,透徹理解概念課堂上引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形象類比,使抽象難懂的概念迎刃而解
1.“ 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提出問題:家里日常生活開銷用存折還是花現金?(現金)
類比:糖類、脂肪、蛋白質三大能源物質只相當于存折,ATP才是能量流通的現金。
結論:生命活動必須花現金ATP,所以ATP是直接能源物質。
2.“理解酶的作用機理就在于降低活化能。”
提出問題:司機駕車翻越一座高山需要加大油門,若找到一條穿山隧道呢?(不需要)
類比:化學反應有了酶猶如找到這條穿山隧道,提高催化效率。
結論: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通過大大降低活化能而實現的。
3.“理解細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提出問題:社會分工越細、職業種類越多,社會運轉速度和辦事效率將如何轉變?班級的幾位班委分管學習、紀律、體育、衛生等好,還是統管好?。(前一問:快、高;后一問:分管好)
類比: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分化猶如社會分工或班委分工,細胞趨向專門化。
結論:有了趨向專門化的細胞,使生物體的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更高。以上這些問題來自生活,親切自然,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的思維,主動參與交流,學生通過發言可以和同學分享各自生活經驗,也可展現自己知識的廣泛性,從而既樹立學習生物學的自信心,也一網打盡深奧難懂的概念。
三、利用各種媒體資源或俗語等,激發學生興趣,記憶生物知識
1.從學生熟悉的電視廣告如“健康的體魄來源于碘碘滴滴”、“萬丈高樓平地起,層層都是鈣起來”等引出碘和鈣等元素,使學生牢記這些無機鹽的作用。
2.從媽媽不用加酶洗衣粉洗絲質品及羊毛衣料,記住絲質及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3.從俗話“胖子怕熱,瘦子怕撞”,使學生記住脂肪作用①減少熱量散失;②緩沖作用,保護內臟器官。
總之,高中生物知識從生活中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潛在的創造力,聯系生活實際,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生物的興趣,生成知識,從而理解概念、記憶生物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活躍教學氣氛,更重要的是縮小了教材和生活的距離,同時使學生感到生物的確是一門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學科,是最終解決人類本身問題的主要學科。參考文獻:
[1]程祖建.淺談高考復習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J].生物學通報,2002,(11).
[2]劉麗佳.吳漢文.張琦,新課程 新理念 新思維系列叢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解讀教與學的意義[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4]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汪忠.新編生物學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
[7] 譚江風.高中生物教學反思[J].管理觀察,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