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愿
^回顧歷史,語文教育其實是一種人格化的教育,對學生的人格關懷早就蘊含其中。先師孔子在《論語》一書中,自始至終都強調“德”,即我們所說的健全的人格。《大學》則進一步把它具體化為“三綱五常”的人格追求。唐代韓愈的《師說》更是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三大任務中,把“傳道”作為三大任務之首。
可見,在古代教育中,學生人格的培養是被放在首位的。這很值得我們當代老師來借鑒學習。有人文特點的語文課堂應該當代語文教師是有著不可停止的追求。因此每一位語文工作者面前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字詞句的積累和文章技巧的傳授,更需要是對學生“君子”式樣的人格關注和培養。讓人文之漿激蕩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之上。
那么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注重學生哪些方面的人格培養呢?
一、要有“愛”的熏陶
愛的培養是創造性人格的核心。愛是情感的源泉,也是成功的動力,有了愛心,才會有高尚的追求,才會有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才會有探索創造的熱情;相反,沒有愛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難以實現,更不用說與人合作實現資源互補;沒有愛心的,人與人之間就充滿嫉妒和仇恨,社會將變得死氣沉沉,沒有任何前景可言。當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學校和家庭教育淡化了對孩子心靈世界的關注,過于注重他們的知識世界,“一考遮百丑”。不少孩子形成“玻璃人格”,以自我為中心,委屈不得、批評不得、承受不了壓力。人性的弱點被無限滋養,大多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只愿享受愛,不愿付出愛。愛的教育刻不容緩,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語文課堂就要是愛的課堂。文學作品是愛的頌歌。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愛的滋養外,還可以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中體味到被愛是一種幸福,愛人更是一種幸福。如沈從文的《邊城》為人類的“愛”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說明,應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要把文中所體現的“愛”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感悟,體會。
二、還需“美”的感受
美的熏陶是創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礎。正是美的熏陶,鑄就了華夏的禮儀和傳統的美德;正是美的動力,形成了高尚情趣和健康的個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未來社會更需要美,因為社會越發達,物欲橫流,更需要有識真偽、分善惡的審美能力,同樣科學越發達,美學因素的影響越多,美的感悟的要求更高。實際上,發現美、欣賞美的過程往往也是創造靈感被激發的過程,利用美、創造美的本身就是創造能力的顯現。
三、更需“韌”的培養
韌性是人格雕塑的保障、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標志、是進取創造的必備素質、是成功的基石、是未來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古往今來,改革者憑借著韌性,革除社會弊端,變革社會制度,推進文明的進程;愛國者憑借著韌性,與昏庸的統治者作斗爭,維護祖國的統一與外敵作斗爭,前仆后繼,矢志不移,永載史冊;發明者憑借著韌性,排艱越險,備嘗艱辛,尋求革新,推動社會的進步。
語文課堂是韌性激勵的最佳契機,因為語文教材是韌性培養的最佳素材,教材中涉及的人物都是成功的范例,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努力把模范人物韌的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從而學會堅強,樂觀向上,勇敢面對挫折。
總之,語文課堂上的人格培養內容是極其豐富的。語文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良好載體。但是現在學校語文教育過于概念化、抽象化,為考而教,忽視了語文對人格的感染和浸潤作用。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師應如何把人格關懷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呢?
一、讓人格關懷之聲在閱讀教學中回響
教材是人格培養的豐富資源。課文的內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都蘊含著豐富的材料,對學生人格培養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進行自身人格的熏陶。詩歌、古代散文等是美的典范,可以指導學生齊讀、朗讀、誦讀或配樂讀,讓學生從中去體味美,感悟作品中蘊含的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如學習《再別康橋》,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同時,體味音節美,節律美和形式美,同時體會徐志摩飛揚的才氣和作者“康橋理想”失敗后的淡淡的哀傷;誦讀《歸去來兮辭》,讓學生去感受陶淵明那輕快的想象,自然的文風,以及“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的骨氣;朗讀《逍遙游》,讓學生去領略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瑰奇的論辯和深邃的哲學思想。
二、讓人格關懷之魂在寫作教學中滲透
蘇軾說:文如其人;魯迅說: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要寫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語言素養和寫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先決條件之一。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題都是人格教育的好材料,它不但引導學生思考,還引導著社會人的思考。因此筆者認為作文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關于人格題材內容的命題,引導學生對人格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正面思考,如以“愛”“信任”“責任”“承諾”等為話題的文章。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格培養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課前演講、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這些都可以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說話能力和組織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品質,積極參與互相協作的精神。如果注意論題的選擇和人格培養相結合,則收益更大。
總之,人格是靈魂的骨架,它形成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健康的人格培養是真正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人格關懷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的責任,義不容辭。讓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行動起來,讓人文之漿永遠激蕩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處處呈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