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珍 王小榮
^教育理念是學校的靈魂,是特色,是品牌,一個學校要想長期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理念與目標。教育理念是高水平教師的重要標志,教師的理念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觀念的轉變,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的育人理念是,著力把每個學生教成好人。在此,想聯系身邊的一些現象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和膚淺的看法,希望引起各位同仁的認同與共鳴。
今天,我們談論教育,有兩點是毫無疑問的:一是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各種各樣的人才,都離不開教育,尤其離不開基礎教育,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二是社會要進步、要發展,確實需要,也必須依賴于各種尖端人才和科技進步。
但是,還有兩點,也許并沒有引起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社會的足夠重視,或者說,被一部分人忽視:一是我們教育對象中的絕大多數,他們并不能成為前面所說中的其中一員,而是一輩子躋身于社會各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角落,從事著各種各樣不為人們重視、甚至藐視、乃至歧視的工作;二是社會其實也離不開他們的工作與付出,用偉大的領袖與導師毛澤東的話說,這些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的素質,真正決定著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程度、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水平。
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的理解,“傳道”,就是進行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傳授與養成,就是教人們怎樣做人、處事。近現代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新課程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縱觀古今,通俗地說,教育就是培養人、塑造人。我的理解,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學習、衛生、做人、做事等習慣,就是教人學好,教人向善,把學生教成好人。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建設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節節攀升,社會穩定,人民安居,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算得上華夏文明有史以來之太平盛世。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與豐富的物質生活相比,社會的文明程度,尚顯遜色,顯得極不協調,人的素質亟待提升。美國人可以帶著同超市里面相同的商品,進入超市,日本人從公共避難場所離開后,沒有留下任何垃圾,我們做得到嗎?在我們周圍,相當一些人,在公共場所,不遵守公共秩序與社會公德,如不排隊、不遵守交通規則、不愛護公物、不講究公共衛生、不懂得使用文明語言、不懂得理解、尊重他人。就連中國人曾經自豪和引以為榮的尊老、愛老、敬老的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在許多地方和家庭已銷聲匿跡。見義勇為、扶危濟困者更是寥寥無幾。這些,無時無刻不向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享受幸福生活,進行著嚴峻的挑戰。這還不足以說明教育的缺失嗎?
古人云:德才兼備者是謂全才,有德不才者是謂庸才,無德無才者是謂蠢才,有才不德者是謂詭才。今天的教育者說:德才兼備是上品,有德不才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者是危險品。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為人父母,個個望子成龍,作為老師,期望所有學生德才兼備。這是我們理想的追求,但絕不可能成為現實,我們努力能夠做到的,就是讓那些智力平平、才氣一般的學生,在道德品質上不再缺失,尤其不能讓那些有才能的人,天良喪盡,道德敗壞。因此,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著力把每個學生教成好人。
一、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教育要樹立“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的育人理念,從學前教育、幼兒教育開始,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著手,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與人為善,禮貌待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每個人樹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
二、教育學生遵法守紀,尊重他人
溫家寶說過:“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們要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法律,關愛他人,關愛生命,熱愛國家,尊敬師長,尊敬老人,有正義感,有責任感,有榮譽感,有同情心。人人都需要賞識,需要別人看重自己,尤其是孩子。但是,他們往往不懂得賞識和尊重別人,要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卷有益,三思而行,不恥下問,虛心上進,養一身正氣,學一技之長,安身立命,融入家庭與社會之中。
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名利觀
不漠視自己的無知與貧窮,知恥而后勇,積極進取,通過學習與努力,提高自己生存、生活的能力與水平,充實自己,服務人民,服務家庭,服務社會。懂得,廣廈千間,夜眠一尺,家財萬貫,日食三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仇富,給自己正確定位,知足常樂,能忍自安,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有很多的家長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有錢才是真”等糊涂觀念,過早的讓自己的孩子輟學打工。有的學生家長一味的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放棄了對孩子的養成和約束。社會的價值取向、人才取向,必將影響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方向。這難道反映的不是當前教育體制、人才制度的缺失嗎?不是值得我們深思與研究的嚴峻課題嗎?
四、構建育人網絡,優化育人環境
要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喚醒全社會和每個家庭,給孩子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身教重于言教,潛移默化,勝過千萬次的說教管束。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環境之故。環境造人,時勢造英雄。同時,教育學生正確擇友、交友。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亦與之化亦;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亦。要教育學生正確擇友,抵制誘惑,遠離邪惡,善于保護自己。
五、關愛問題學生、留守兒童等學生
溫家寶還說過,“要給每個人以受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人的獨立思維和創造精神。因為只有人民有積極性,我們的改革和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民主的真正含義。”我們要致力于教育公平和堅持公平教育,不歧視、排擠問題學生、成績滯后學生,不要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去衡量、去要求所有學生。承認差異,正確面對差異。注意觀察和研究問題學生存在問題的根源,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更多的關懷,使他們樹立信心和希望,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給他們展現自己的舞臺和發展的空間。
總之,普及基礎教育,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質,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抓住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著力把每個學生教成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