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優質是教育的本能追求。然而人們常從明天的利益出發,要求學生放棄今天的幸福,并且從心底認為,當學生牢固掌握了過去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就是優質的,他們就能在未來社會中游刃有余。
然而,實踐表明,這將導致學生童年樂趣的失去、健康狀況的退步、創新精神的下降以及心理的壓抑。
所以,我愿意以一個教育人的良心,嘗試去做基于現實的、并不遙遠的、細小瑣碎的教育展望。
第一,保護,讓孩子們感受如冬之暖陽般的安全
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對于孩子尤其如此。在各類校園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的當下,如何還童年一個安全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學校除了采取細致嚴密的防范措施,更要主動進行安全教育,宣傳社會的正確輿論。
另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我們更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本雅明的《柏林紀事》里有這樣一句話:“就算是我體驗過學校紀律的老一套,比如杖鞭、換座位、放學留下……都是些低級辦法,那些年他們對我的恐嚇,給我的身心籠罩的陰影從未從我記憶中抹去。”可見,當一個孩子失去心理安全,他會是多么無助與恐慌,而這種記憶竟能蔓延那么長久。回到教育現場,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令學生恐懼的瞬間:沒有笑意乃至冰冷的老師的臉,做錯的作業被當眾展示,遲到一會兒后的罰站……不斷重復的、強調的恐懼感使不少孩子開始蜷縮、厭倦。
所以,給孩子安全感,教師就要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孩子遲到了,問一聲:“路上沒什么事吧?早飯吃了嗎?”孩子答非所問了,告訴他:“沒關系,再想想。”童年的成長總會有磕磕碰碰,會有化蛹成蝶的掙扎,作為教師,該是孩子失落時的撫慰、失敗時的鼓勵、落后時的等待。只有這樣感同身受的彼此關照,孩子才能擁有深沉的安全感,才可能活潑潑地自然生長。
第二,呵護,讓孩子們感受如春之到來時的新奇
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想要探索,渴望發現,這是孩童的重要生命體征。可是,不少學生在低年級時的好奇天真到了高年級時幾乎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拒絕。我們通常會以為這是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所造成的,可事實并非如此。日本著名學者佐藤學先生在大量的實踐舉證中發現,有若干原因,包括班級人數的過多、一統化的教學形式、課程的滯后、虛假的主體性追求等。久而久之,童年的天性便在應對現實的功利與沉重中逐漸消失。
我們認為,教育就應該有科學的師生比,師生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其中,沒有過重的、生硬的課業煩惱,更多的是在情境中體驗,給孩子們帶去創造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始終能以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夢想未來。
第三,成全,讓孩子們感受如夏的奔放與自由
擁有開闊自由的空間,生命個體的成長也便能達到健康與健全。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自由,要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還需要還原自然的力量,給予孩子們充分的“自然空間”。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僅給孩子們有計劃的、充裕飽滿的學習是錯誤的,千萬要記住:孩子需要用整個心靈來感知周圍的世界。所以,優質的小學教育不僅需要優良的設施裝備,更需要能幫助孩子跟周圍的世界接通的載體,允許他們在泥土里打滾,在鄉道上奔跑,在草叢里捉蟋蟀,在陽光下發呆。
站在童年的門口,展望學校的未來,這樣的瞭望的確不夠宏闊。但我深信,當唯結果的教育短視逐漸遠離小學教育的時候,孩子們的童年就一定更像童年。
(顧泳,常熟市石梅小學,2155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