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有人問: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你可能會脫口而出:快樂的、調皮的、好動的、天真的……對,這些都應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應該是這樣的,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更應如此。
這樣的現象正常嗎?
每當期末復習階段,下課后,你站在一、二年級教室前,看到教室里的一個個孩子都在埋頭苦做,只有零星幾個孩子出來上廁所,他們來去匆匆,臉上要么一片漠然,要么皺著眉頭,哪里還有往日甜甜的笑容、調皮的身影?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痛了嗎?放學后,家長在校門口伸長脖子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出校門,可孩子還被留在教室忙碌地訂正作業,你有何感想?當聽到一年級的小朋友對家長說:“媽媽,一年級一點都不好玩,太辛苦了,寫字寫得手很酸很酸。”你又有何感想?
誰奪走了孩子的笑容?
我曾經問過幾位一年級的老師:“一年級一學期才學一百二十幾個生字,復習階段用得著弄得這么緊張嗎?”老師們無可奈何地回答:“我們也沒辦法,只要考試存在,我們就得復習,雖然我們也復習得很辛苦!作為老師,就算不去計較學生的成績與自己的績效有何關系,光看到別的班的成績比自己班好,心里也會著急,誰會甘心落后于人呢?”這就是老師們的真實心態,雖然知道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但為了彌補這些差異,就讓學生大量操練,考滿了90分,又想讓他們考滿95分,最后苦了我們的學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師這樣的心態呢?根源還是在評價上。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雖然也注重平時的過程性評價,但最終班級學生的成績仍是學校、家長關注的重點。而班級學生的成績以何衡量?那還是看“一卷定績”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生考得好,老師的績效分數就高;學生考得好,家長對老師的評價就好。這樣一來,老師能不重視期末考試成績嗎?老師一重視,苦的往往就是我們孩子。
不嘗試,怎么知道好壞呢?
為了減輕一年級孩子的學業負擔,讓笑容重新回到孩子的臉上,我們對一年級學生的期末考試做出全新的改變:變以往一張綜合卷的考試辦法,為過程性的單項能力檢測與展示。如一年級語文我們分成“我會拼寫”“我會背”“我會說”“我會寫”四個板塊分項考核;數學則分成“我會算”“我會填”“我會觀察”“我會解決”四個板塊進行展示。如表所示:
我們把要考查的內容分散在四天中進行,每一個項目都有家長參與進來當評委,老師只在其中起組織協調的作用。把參與的家長分成幾個組,他們按照老師給定的評分標準,依據每個孩子的表現打上相應的等第。
考查的內容,是書本上最基礎的,如語文中的四項,“我會寫”檢測的是學生書寫漢字的能力,只要寫的字正確、端正,寫字、握筆姿勢正確就可得優秀。“我會背”檢測學生背誦課文和《國學經典》(區本課程)等內容的情況。老師把所有要求背誦的內容做成紙簽,讓學生自由抽取,抽到什么背什么,能正確、流利地背出來就為優秀。“我會拼寫”考查的是學生書本上生字的掌握情況。老師給定50個生字詞,讓學生半小時內書寫完畢,錯別字在5個以內都可為優秀。“我會說”檢測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從老師給定的四幅圖中選取一幅,準備10分鐘,然后編個小故事,能完整、流利地講述故事為優秀。最后,老師把每位學生的四項等第合起來,就是該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孩子覺得哪一項成績不滿意,還可以向老師提出重考,直到滿意為止。這樣的考查,學生毫無緊張之感,像在做游戲似的。“考官”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在心理上消除了緊張、害怕,同時,每個孩子都想在自己爸爸、媽媽面前好好表現一下,因此考的時候特別認真。
據一年級老師反映,孩子剛入一年級,大多數孩子做試卷不是不會做,而是看不懂題目。題目類型是千變萬化的,一年級孩子往往題型一變,就不知從何下手了。以往為了應試得高分,老師們只能挖空心思出題型,讓所有能想到的題型都讓孩子做上幾遍,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可這樣一來,給孩子增添了多少的負擔呀!其實,孩子的審題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會增強,在他的能力未達到之前,我們硬讓他達成,這不是揠苗助長嗎?這樣看來,單項考核恰恰順應了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每天考一個項目,就不存在審不清題的問題。復習階段,老師根據不同的單項內容加以復習,有時一起背背課文,有時一起看圖說說話,有時一起來個默寫比賽,有時又組織一次寫字競賽,這樣的復習,學生還會說累嗎?老師還會說辛苦嗎?在學期最后一天,也是以往最緊張最沉重的考試那天,一年級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把學生家長邀請來觀禮。活動中,很多在單項考核中成績優秀的小朋友都上臺領到了獎狀并作了相應的展示,他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嘗試中收獲了什么?
小小的一次嘗試,卻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1.促使評價觀念的改變。現行教學評價體系中,期末考試仍然是評價學生學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考試成績也是社會、家長非常看重的一個數據或等級。然而,考試評價的終極意義究竟是甄別、篩選、讓大部分學生遭遇失敗,還是診斷、促進、讓更多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我們的選擇無疑是后者。之所以變“一張試卷論英雄”的終極性考試評價方式,為“分項達標、素養展示”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就在于要引導教師、家長、社會關注的焦點能夠發生轉向,淡化“分分必爭”“錙銖必較”的分數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此形成正確的評價觀。事實證明,很多家長非常喜歡這樣的考試方式,都說孩子很有積極性,尤其看到自己得了優秀,回家準備其他項目時就更起勁了,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有的孩子考到了優秀,還要家長去幫他申請重考,原因是先前有個小錯誤,而那個“小錯誤”現在他已經會了。看到孩子這樣有上進心,家長心里感到非常滿足。
2.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這句話大家都放在嘴邊說,但如何減輕呢,又似乎無從做起。我們在嘗試考試方式改變后,驚喜地發現,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減下來了。不僅是復習階段的負擔減輕,估計還會影響教師平時的教學行為。這就要從教師在期末交流會上的感嘆說起。當時聽一位老師這樣說:“這樣的考試方式,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明明白白,圍繞‘讀‘說‘寫‘背四字箴言,真正將低年級語文教成‘基礎的語文‘興趣的語文‘習慣的語文,而用不著再一頭鉆進題海中了,這樣太幸福了!”是呀,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幸福了學生,也幸福了老師。
3.加強了家校間的溝通。家校溝通,一直是一項很微妙的工作,老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努力使“家”與“校”之間達成平衡,但總會存在一些無法達成共識的現象:如以往老師把學生留下來補差,家長在校門口等得不耐煩了,就會出現罵老師的現象;老師不留學生,每天準時放學,一旦該班學生考試不佳,就又會責怪老師不負責任……一年級考試方式改變后,家長以“考官”的身份走進了教室,既看到了自己孩子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又切身感受到了老師工作的辛苦,他們內心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認同、理解,當今后遇到一些家校問題時,就會帶著心平氣和的心態與學校、老師溝通。
這樣的考試評價革新,為改變“以考定教”“以考定學”的學校教育,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發展,以及和諧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的確立等,都提供了另一種積極的可能性。
(許梅芳,無錫市洛社中心小學,214187)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