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我是總值日,大課間時,我按例在操場巡視。無意中,發現幾個男孩子在東花池里跑來跑去。怎么能在花池里跑呢?那會踩壞花草樹枝的。帶著疑惑,我走過去,叫住那幾個孩子。經詢問,他們是在玩“貓捉老鼠”的游戲。我沒有指責批評,只是告訴他們:不要在花池里玩,會踩壞花草的。他們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就跑開了。我也離開了那里。過了一會兒,回頭東望,只見又有幾個孩子跑到了花池里,還有幾個女生,邊跑邊笑。不由得心頭生起無名之火,快步走過去,叫住他們。剛要訓斥,只見一個小女孩滿頭是汗,仰頭看看我,臉上掛滿了笑容。不覺心頭一顫,硬把要說出嘴的“責怪”收了回來。低頭耐心地詢問,方知,他們在玩“捉迷藏”。難怪,他們一會兒躲在花叢里,一會兒又藏在大樹下。明知道,不高的花叢難以藏身,大樹也不枝繁葉茂,但他們仍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情雖小,留給我的思考卻很多。對于大課間,學校統一組織體育活動,或全校一樣,或一個年級一個班級一項目,此種形式,我打心底不能茍同。課間活動,應是孩子們自由釋放、個性張揚的時空,而學校人為地安排一個體育項目,勢必會束縛影響孩子的興趣。參觀過很多學校所謂很有特色的大課間活動,整齊劃一,然而感覺孩子們的臉上卻少了些童真爛漫的笑容,更多的是那份無奈。故而,我們的大課間,孩子們更多的是自由活動,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玩著他們“自己”的游戲,開心極了。而建立值日大課間巡視制度,是為了確保孩子活動安全。當然,我們也設計了一套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那是為了應對領導來訪而備的,姑且為應急預案吧。對于“捉迷藏”游戲,我們這代人并不陌生,小時侯玩得很多,且很有“水平”,草叢里、大樹上、小溝旁……都是我們歡樂的“世界”。那個時候,農村學校里總有幾棵大樹,印象中,兒時的我們要幾個人才能合抱攏。沒有什么體育設施,大樹就是我們的朋友,或比賽爬樹,或圍著大樹跑,或倚坐在大樹下搶看難得的一本連環畫,銀鈴般的笑聲一串連著一串。而現代化的今天,大多學校都有紅綠相間的塑膠操場,大樹幾乎沒有了,即使有,也做成所謂的“樹池”給“保護”起來了。課間的嘰嘰喳喳少了,孩子們或是被留在教室里看書寫作業,規避著安全意外,或是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課間體育活動。率性童真的孩子的童年,就這樣的被“長大”著。
無獨有偶,星期二,春雨霏霏,似乎就斷不下來。又到大課間,鈴聲一響,操場上瞬時熱鬧一片,全然不受細絲小雨的影響。我捧起茶杯,走至窗前,欣賞起孩子們的課間活動來。無意中,發現一年級教室前,兩個女孩蹲在地上,撥弄著兩紙片。仔細一看,原來是沙沙小雨造就了操場洼地的兩處“水塘”。她們把用紙折成的“小船”放在水面上,或用手推進,或用嘴吹動,玩得很是認真投入,童趣盎然!此情此景,不覺勾起我童年的回憶。記得兒時,一張紙在我們手中,可以變出百種“花樣”,或折成“小飛機”,比賽誰飛得遠,飛出時還不忘對著飛機頭哈上一口氣;或折成三角板,大的“拍”小的,看誰拍得多;或折成“小輪船,有時還豪華一下,船舷處加道折,然后小伙伴們一起到小河邊“下水”,看著自己的“杰作”順流而下,心底涌起陣陣快意。還記得,我那時用木塊做了一個很“精致”的小船,橡皮筋纏上木片做“動力”,小船在小水溝里,還真能“走”上一段路程。相較現在的孩子,玩具越來越高級,越來越智能,也玩得十分“盡興”,時不時還聽到“成癮”之說。可似乎現在孩子們的玩耍少了些許“什么”吧。這時,一個成人的身影闖入我的視線,美好的童年回想戛然而止。原來是我校的“袁大隊”,她在和那兩個孩子說著什么。孩子們點了點頭,把放在雨水塘里的小船拿了起來。還好,小船沒有被“沒收”。看孩子們的表情,似乎也沒有挨批評。情有可原,大隊輔導員負責學校一日常規,環境衛生往往是“老大難”問題,故便成其首要工作。平日里,孩子們“飛”紙飛機,飛完了,還知道撿回來,可到了雨天,一旦飛到水塘里,就會棄之不理,讓其“夭折”在那里。因此,陰雨天的學校衛生,便更加困難些。欣慰的是,就紙飛機一事,我曾在校務會、教師會上專門討論分析過,故而,干部、老師們都能正確對待,沒有斥責制止,多的是教育引導。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關乎孩子的成長,不能簡單地一概處之,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支撐,需要堅守甚而固守一些做法,還應多些“溫情”,努力地讓教育溫潤生命。如果說,因為操場上散落些“夭折”的紙飛機、“翻覆”的小紙船而造成環境衛生較差,那么,我愿意姑息不究,也要保護孩子們的童真、童趣。
童年,不可超越,亦不可替代。童年應該是有顏色的,像七彩的虹,需要老師的“陽光”;童年應該是有聲音的,像動聽的歌,需要老師的“伴奏”;童年應該是有夢想的,像美妙的畫,需要老師的點染。保護童真,品味童趣,是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外最為重要的“功課”。
(王恒干,鹽城市人民路小學,22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