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在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最容易被人們忽視,近些年中間業務已逐步成為商業銀行除傳統經營項目之外開拓的主要目標,然而,我們還必須要密切關注隱藏其中的法律風險,并采取必要的手段與措施,確保中間業務穩定健康發展。因而,如何有效防范中間業務的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需要面對并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 風險 防范措施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現狀
近些年,銀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而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的利潤空間也在不斷縮小,為了尋求更多的盈利,各商業銀行紛紛將目標轉向了中間業務。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相對滯后,業務量占銀行全部營業額的比重較低,品種少,現有的中間業務技術含不高,類似于企業資信狀況調查、資產評估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種發展較慢。
(一)銀行體制改革緩慢制約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
盡管近些年我國銀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但是仍存在著產權不清、效益低下等諸多問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壟斷經營局面沒有根本性改變,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核指標主要以降低不良資產比率為標準,并未將利潤指標作為核心考核指標。目前在我國金融行業采用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資金順暢流入其他金融行業,導致商業銀行缺乏創新力,高附加值中間業務品種較少[1]。
(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受到的金融管制相對較嚴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滯后,與之配套的風險防范體制不夠規范和健全,導致中間業務的發展面臨諸多阻礙,同時,我國對商業銀行開展新業務存在諸多管制與限制,審核新產品的周期較長,手續繁瑣,因而,現存的中間業務種類單調、層次較低,多數都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結算、代理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三)商業銀行對客戶中間業務需求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較慢,其產品的開發多數處于自己探索、單項開發以及管理分散的狀態。在開展中間業務的同時,因缺乏正常、順暢的渠道接觸客戶,往往不了解客戶實際需求,導致開發的新產品受冷遇,有需求的項目卻沒有被發掘,客戶深層次投資需求缺乏關注,造成客戶與銀行之間的金融業務往來往往限于存、貸款以及結算業務,對于其他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中間業務了解不多,雖然近年來我國各個商業銀行都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但客戶對新產品的接受程度以及信任度還需要加以培植。[2]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風險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才逐步開展了中間業務,但配套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中間業務的發展仍缺乏制度保障。總體來講,我國對中間業務的規制側重于采用監管手段,而中間業務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規范不夠完善和規范,對于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的調整也不夠重視,這就使得這一系列法律關系穩定性和確定性的不足。監管部門在進行監督管理過程中擁有較多的自由裁量權,對違規行為標準的界定及處罰有一定程度的隨意性。中間業務的開展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而商業銀行缺乏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風險管理,因而難免有疏漏之處:例如,商業銀行內部法律事務部門力量通常較弱,多數法律人員的主要活動又是以商業銀行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但中間業務的營銷又主要是在基層銀行開展,基層又缺乏專門的法律人員,銀行職員所掌握的金融法律知識不完善,雖然各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視構建統一的風險管理機制,但多數中間業務卻經常處于銀行風險監督管理體系之外。[3]我國在2002年出臺了《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但是目前并沒有專門的中間業務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出現后,中間業務作為表外業務,其信息在傳統的會計報表中無法得到真實反映,比如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缺乏相應的信息披露規范的約束,銀行就要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吸引客戶投資和披露可能存在的風險,而銀行出于追求其利潤的目的,往往會忽視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對客戶不履行完整的風險告知義務,最終導致中間業務具體信息不透明,客戶對所購買產品的風險程度不了解,根本無法作出正確、客觀的風險評估,為以后有可能出現的糾紛埋下隱患。
三、規范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法律對策
(一)完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法律法規并增強其可操作性
隨著金融活動的不斷創新,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區分不再像過去那樣嚴格明確,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業務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商業銀行構建更完善的經營管理體制。為了實現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穩定有序發展,就要使中間業務各項管理規范的具備更強的操作性,加速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使得銀行業的整體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我國現行法律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開展還有著較多的限制,應加以補充與完善;另外,擴大國內商業銀行可開展的中間業務的范圍,可制定《銀行混業經營法》,允許部分商業銀行可以與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在相關領域代理業務,為今后金融業推行適度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二)構建完善的中間業務風險內部防控機制
應不斷完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內部控制的法律規制,加強中間業務各項內部配套建設,不斷強化自我約束力,主要包括規范中間業務操做流程,加強日常檢查監督,構建風險監控以及預警系統等。同時,還要加強對經營中間業務的員工的法律培訓,加強其法治意識,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要對經營業務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有充分的準備,防患于未然,做好充分準備,確保能順利拓展各項中間業務,又可以有效防范中間業務經營中的各項風險。
(三)確立新形勢下金融監管的基本原則,強化其對金融監管活動的指導和統率作用
金融監管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同時金融監管行為還必須符合金融監管的目標和基本原則,不僅監管的內容應符合法律規定并合乎情理,其監管程序也必須符合規定。金融監管不應當違背金融業自身的發展規律,要充分發揮市場自主調節機制的作用,而不能過度監管而損害到金融市場的正常競爭。金融監管始終應當以整體社會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和目標。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不斷發展,已給金融行業的監管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作為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的主動性,全面統籌監管手段,合理引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良性發展,達到有效化解各種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貝政新,譚寅生,萬解秋.現代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運作與創新〔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李德.經濟全球化中的銀行監管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3]吳志攀.金融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劉倚源(1980-),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甘肅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法、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