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房地產商入股銀行,實現“曲線救國”的言論風生水起。筆者來就兩者下一步發展關系作一些要點分析。
先從地產商角度看,萬科作為國內第一大房地產商。其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房企信貸中,位于優質企業的范疇內。資金來源在地產市場資金鏈中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近日,萬科身為地產界的“一哥”,都在不斷試圖讓自身企業與銀行內部資本進行鏈接,這也就讓人不難理解,為何去年國內市場突如其來的房地產商“聯姻”商業銀行之風了。
涉足金融地產的業內人士都能看出,國內房地產市場目前處于只能進不能退的境地,短半年內二三線城市房價的下行,足以體現市場對資金需求是多么的敏感。地產行業風險有多深,只能從與市場的關系找邏輯點,且地產行業內控機制尚未成熟。另一方面,作為資本市場中的重要一環,金融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過高的地位,同樣使房地產企業,在資金鏈中,資本暗流洶涌的速度加劇。
地產業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過后,可謂毀家紓難,但其影響力也更加鞏固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QE政策的出臺,使普通民眾在海嘯過后看到了事實真相:房地產業倒了,還會有政府財政部把他們扶起來。
相比美國2008年CDS危機前的房地產市場,高盛、雷曼兄弟、花旗銀行、美國國際集團,都持有占業務比重過高的級次貸款,信用違約的發生與地產市場的破滅,成就了銀行與房地產商“雙輸”的局面。追源禍始,在2007年的大環境下,全球有30%的投資充斥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發達國家有近70%的資金與地產業的安危息息相關。因為房地產行業牽扯資金量太大,且涵蓋范圍廣,關乎資金運籌等多個動向。
回歸國內,縱觀中國當下房地產市場動態,萬科的一舉一動,牽連著行業所有人的心。王石是個聰明的商人,做事中庸且說的話值得人深思。“房地產到最后本質是金融問題”。那與其掛鉤的,就是銀行的現狀。
從近年來商業銀行的治理情況來看,中國銀行業公司治理情況有很大改善,但根本上還是廣受詬病。其中,對于當前處于試點開端的民營銀行,其標志著中國傳統金融模式的重大突破。普通民眾對銀行的業務需求狀況,直接關乎銀行業公司的治理。其中,上至監管高層或下至民眾一直對銀行業可能出現的大量關聯交易和民營銀行是否會淪為“股東們”的“提款機”此等狀況非常敏感。關于多年前嚴重擾亂中國金融秩序的“德隆系事件”,因大量關聯交易導致民營金融機構失敗的典型案例,其帶來的重大風險,歸根究底,還是得由國家來埋單。當時此事件的發生,部分原因歸結于彼時金融市場的不成熟,但最主要的,還是民營金融機構內部治理和相關監管出現重大問題。因大量關聯交易的滋生,最終致使“德隆系事件的倒臺”。
另一方面,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今年的兩會上,黨中央都有相應的重要指示,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逐步擴大金融業準入民營資本的門檻,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奠定基礎。但就同時,央行,銀監會對民營資本可進入金融業的態度可謂是即鼓勵又謹慎。銀監會對民營銀行的試點要求中有重要一條,就是強化關聯交易的監管力度,避免房地產商借用銀行成為自己的融資平臺;且其他合理的關聯交易均采取逐層事前報告,加強股東自我約束,鼓勵股東及其關聯企業自愿放棄從本行獲得關聯貸款的權利。這意味著監管范圍已觸摸到制定規則前沿。監管層迫切希望從根部把危機排除在系統外。
但從現實來看,國有五大控股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面對民營資本的持續壯大,與自身不斷削減的一級資本而言,銀行急需大量優質資金的補充。而地產商進軍銀行股份一事。若能從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起,將危機排除在界定的范圍外;并對內完善內控機制。在銀行得到地產商優質資金補充的同時,龍頭地產業也能從銀行的資金渠道中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即對國內的資本市場而言,當前兩者的協作是一個“共贏”的過程。這個步驟理論上是可以落實的。只是我們的資本市場還未能跟上節奏。上次我用在襁褓中的嬰兒形容我國當今的資本市場?,F實確實是這樣,一方面市場開放程度太晚(香港除外),在國際資本的洋流中根本沒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我們當下的資本市場沒有對實體經濟起到太多實質性幫助,在大的危機爆發時,系統抵擋不住沖擊。危機過后,制造業等行業重啟,經濟復蘇期也難以體現體系的力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體系的形成是由自身情況而定的,但現在我們國民七成的投資都在房地產,其實說到底,這種現象是典型的國家、國民自己吃自己,人民也只會越來越窮。國家的強盛在于是否“藏富于民”。當人民手中沒錢的那天,根本上說,就是危機爆發的那一刻。現在民眾手中的錢七成在地產業,潛在的風險早已虎狼環伺,如何能盡早規避這種危機的發生,在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下,需要資本體的聯手才能走過。這不光是銀行與地產業的關聯這么簡單。
點點呈線,線線成面,在有限的區間內,關鍵線的交織點先是國家基礎、支柱產業,后就是就是體系龐大的金融業與地產。每個行業代表一個點,每個產業代表一條鏈。銀行在其中是最主要資金融通平臺與流通渠道,資本市場同是。銀行與房地產業的聯手,必須建立在強有力的規則與法律的界限內。中國能走到今天,不容易。越往后走,只會越難。我國現處的改革環境跟所有國家歷來的模式都不一樣,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打起的經濟基層地基一旦倒了,后果不堪設想。
總言之,從銀行與地產商雙方的博弈中,追根揭底是共同利益點的延伸和演進。若能以法律基礎作為市場規則第一要線,把潛在的危機從制度中根本排除出去,在常規的風控范圍內,兩者聯手產生的“雙贏”,會帶動更多的資源經濟體加入進來。同時,在今年宏觀經濟發展指標下調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節奏被迫進入緩衰退的軌道內,在大環境衰退的經濟周期下,系統性危機因彼時長期的“非理性繁榮”后,此時已身處懸崖邊緣。唯有各產業內的資本體強強聯手,要有望梅止渴的態度,在供求“雙贏”的目標下,共度這特殊時期。能把握衰退的節奏,方可克制蕭條的火候。周期性迷霧的影響彌散過后,經濟復蘇的春風也將迎面拂來。屆時,組成圖案,那會是中國最美麗的藍圖。
作者簡介:王亞博(1993-),男,漢族,山西五臺縣人,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與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