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要】當前的建筑企業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主要有以下四種:流動性風險、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這四種風險之間又是彼此聯系、互相影響,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牽扯到發包方、分包方、材料供應商等各方的利益。本文對建筑企業經濟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風險管控措施。
【關鍵詞】建筑企業 經濟 風險管控
建筑工程項目往往具有施工工期長、投資規模巨大、參與主體較多、組織關系較復雜的特點,且建筑施工環境復雜,資金需求量很大,設備及原材料供應配合單位繁多,因此面臨很大的經濟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筑企業想獲得利益就必須能夠有效識別、評估和應對這樣那樣的經濟風險。
當前的建筑企業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主要有以下四種:流動性風險、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這四種風險之間又是彼此聯系、互相影響,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牽扯到發包方、分包方、材料供應商等各方的利益。
建筑企業經濟風險的管控,最有效的辦法和前期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經濟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完整的財務管理系統和健全的企業內部監控機制,依靠完善的風險監測評估報告體系,對企業可能面臨的主要經濟風險進行評估和確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確定適當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企業中全面推行風險管理,根據企業政策進行戰略調整,對企業面臨的經濟風險及時衡量、報告、監測并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
一、建筑企業經濟風險的識別和評估
(一)建筑企業經濟風險
當前我國建筑企業的經濟風險識別大多都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同時使用魚刺圖輔助識別企業面臨的主要經濟風險因素、風險因素來源及風險種類,然后對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進行評估。上文提到常見的四類經濟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價格風險和利率風險的主要表現以及原因分別如下:
第一類,流動性風險主要是指由于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短時間內無法履行財務義務,不能支付供貨商的材料款項、設備租賃費用和人工費用等。這種現象將無法保證施工必需的材料和設備供應,極大的影響工程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解決辦法主要是通過籌集資金、資金運用、積累和重新分配等財務手段進行調節。
第二類,信用風險是指發包方不遵守合同、不能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而導致建筑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通常是因為開標前對各企業調研不足,發包方信譽太差,履約能力不足所致。
第三類,價格風險是指由于建筑材料價格及施工機械、設備租賃價格臨時突然上漲而導致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另外還包括國家政策變動、對工資以及稅率等進行宏觀調控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第四類,利率風險指的是由于金融市場的利率變動引起的貨幣貶值,間接導致發包方在資金供應、材料和設備的購買、租賃上不及時或不滿足施工質量要求,從而引起建筑企業承擔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二)建筑企業經濟風險評估
建筑企業經濟風險評估,是通過對風險的敏感性分析和預期值的確定,列明潛在風險清單,確定最重大的風險;再評估承擔各風險的成本和風險期望值。常見的評估種類有:超支風險、工期拖延風險、質量風險、技術風險、自然災害風險、意外事故風險等。
二、建筑企業經濟風險應對措施
建筑企業經濟風險常見的應對方法主要有風險規避、風險緩解、風險轉移和風險保留等。
(一)風險規避
風險規避是指加強企業的經濟風險意識,對風險較大的項目從風險源頭進行防范,避免風險的發生。該方法重點在于加強標前調查,通過對項目風險的充分分析,對于有不誠信記錄或信譽較差、履約能力差的發包方要主動放棄,從根源避免經濟風險。建筑企業要牢記“三不攬”原則,即項目墊資過多不攬、資金不到位的工程不攬、邊設計邊施工的工程不攬。必須要對工程項目進行全面認真的調研,量企業之力而行;認真研究施工合同條款,完善簽訂流程,最大限度的規避合同漏洞導致的經濟風險。
(二)風險緩解
投標前期,建筑施工企業要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項目招標文件,對發包方的意圖和要求做到了如指掌;仔細審查施工圖紙,認真復核工程量,制定嚴謹合理的投標策略,減少合同帶來的風險;時刻注意主要建材的市場價格動態,確保報價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可調價格的合同,一定要隨時掌握市場價格的變化,才能及時按照合同條款進行調整,減少價格風險;合理選擇分包商并進行科學管理,監督和敦促分包商及時到位履行分包合同,最大可能降低項目分包風險。
(三)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指的是通過實行擔保制度和購買工程保險,將經濟風險盡可能的轉移到第三方。建筑企業可以與合作者或分包商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關系,以此將經濟風險分散轉移到各合作者上。還可以在工程施工階段實行保證擔保或抵押擔保,將風險轉移到分包方。另外購買工程保險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過在保險公司購買工程保險,在出現擔保范圍內的經濟損失時可向保險公司索賠從而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常見的工程保險有建筑工程一切險、施工機械設備險、第三方責任險以及人身傷亡險等。
(四)風險保留
企業通過建立靈敏的預警機制,制訂完善的風險應對計劃,提高在資金、進度、技術等方面的應急儲備,增強企業對經濟風險的承受能力。企業要提高資金的運行效益,通過加強對資金運行的監控和管理,以保證資金能合理到位使用。建立健全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全面系統的評價企業效益,從企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和發展潛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經濟風險。其中,獲利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償債能力的指標包括:流動資金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經濟效率指標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和產銷平衡率;發展潛力指標有:總資產凈現率、銷售凈現率和股東收益率。通過加強成本控制,全面研究審核設計圖紙和技術資料,綜合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和工期、成本等因素,制訂先進合理的施工方案;密切注意市場要素的變化,如材料價格、政策變化趨勢;熟悉有關法律法規,善于運用法律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三、總結
建筑企業要想對經濟風險實施科學有效的管控措施,首先要不斷提高風險意識,將風險意識融合到企業的文化中去;另外要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和企業內部控制體制;善于運用風險管理手段及時識別、評估各類經濟風險,并及時作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只有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風險管控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經濟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小華.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控機制的科學構建[J].財經界(學術版),2013,14:141+143.
[2]王燕.建筑企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完善策略[J].財經界(學術版),2013,24:81.
[3]張興無,陳濤,李媛媛,張建偉.運用風險評估報告 提高企業全面風險管控能力[J].工程管理學報,2011,S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