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摘要:德育“師本課程”就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為每一個學生選擇適合生命成長的課程。德育“師本課程”的研發是德育課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應源于教材、基于學情、立于資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關鍵詞:中職德育;“師本課程”;研發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7-0031-03
一、德育“師本課程”的研發背景
(一)德育課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
職業教育已進入內涵發展階段,對德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為課程改革的標志越來越深入人心,作為教學最重要依據的教學大綱已經改為課程標準,這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課程自主權。就德育課程而言,無論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是校本課程,最終要通過教師落實到課堂上、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構成了研發德育“師本課程”的最大環境。
國外的許多教師上課有課程大綱,卻沒有統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教材教,則屬于教師的自主權。但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格局在短時間內依然難以消除,教師仍然只是課程的“二傳手”,扮演著忠實的使用者的角色,帶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惰性,每天拿著教育的“舊船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時間越長,越不愿、越害怕課程改革。
改革絕非小事,更須依靠每一個教師的力量,只有發揮每個教師的智慧和創造力,激活教師的能量,研發“師本課程”,才能將課程改革理念貫徹落實到位,真正產生實效。
(二)德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加拿大學者邁克·富蘭在其所著的《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中指出,只有教師愿意,才有可能改革;教師要能改變自己的動機、信念、態度和價值,才能發展新的技能。因此,只有教師,才能賦予課程以與眾不同的光彩和生命力。課程從未像今天這樣,彰顯出它的價值,帶給教師的挑戰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巨大。
其實,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門課程與某位具體的教師相遇,會呈現出不同的課堂生態。同樣的教材,甚至同樣的教案,在不同的教師那里,就會有完全相異的表現:一位教師帶著由衷的贊美去上,另一位正好相反,帶著批判性的思維來解讀文本,第三位教師還可能把教材內容當成與價值無涉的載體,只用它當個例子。這個現象充分說明了教師其實已經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進行著課程開發,只是很多情況之下沒有將之提煉、升華,僅停留在教案上,沒有上升到課程。因此,“師本課程”的研發對改變教師的課程觀念、突出教師的課程意識,從而真正提高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果說德育國家課程是公共性、基礎性的課程,解決了教學的“溫飽問題”,那么,教師的個性化師本課程,才能夠實現“小康”。實現“小康”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教師從狹隘的課堂、教材解放出來,才能把國家課程變成自己的課程,把課程特色變成特色課程,產出原創性的“師本課程”,形成別人學不去、帶不走、偷不來的“課程文化”,走向更為高遠的課程領域,為職業教育注入新理念,為課堂教學創設新環境,為學生發展搭建新平臺,為教師專業發展開辟新途徑。教師的“師本課程”一旦開發出來,其專業發展將由強制的“外鑠”轉為自覺地“內發”,增強職業認同感、成功感和幸福感。
二、德育“師本課程”的內涵理解
課程一詞源于拉丁語Currere,原意是“跑道”或者“道路”。顧明遠在其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將課程定義為: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如果說此刻的教育是我們教育的“起點”,那么“教育目標”就是一個終點或者階段性的終點,在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這段道路和歷程就是課程。經過教師建構的課程就是“師本課程”。[1]
在傳統模式下,課程是工具,教師用它把不一樣的學生加工成一樣的“產品”,當教育成為服務,學生成了“服務對象”的時候,課程就是為滿足不同客戶需求開發的“產品”。中職德育國家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4門必修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外延更是包羅萬象,其范圍涉及之廣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課程實施過程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伴而生,這種獨特的屬性決定了德育課師本課程的根本目標,就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為每一個學生選擇適合生命成長的課程,給學生開辟成長所需要的不同“跑道”。這段“跑道”的意義,絕不是知識的羅列和堆積,絕不是僅僅為了抵達目的地,因為行走過程中的每一步也是目的地。其課程價值不再是盯著分數、背誦理論,而更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關注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養。師生不唯目的,更享受過程。通過共同的生命體驗,用主流價值觀去引導,用正向價值去鼓勵,激發真善美的體驗,師生才能一起成為有德性、情感和能力的人。
三、德育“師本課程”的研發策略
(一)源于教材
一方面,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是說,就此拋棄教材,另起爐灶,因為德育教材是師本課程的最重要、最主要的資源,是國家嚴格控制的、經有關部門審定后供給學生的權威文本。不能打著研發的旗號,隨意地更改和增加教學內容。況且,當前的德育教材的可讀性大大增強,與職校生的生活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許多案例就是來自于中職生的真實故事,教材涉及的一些原理本身的難度也大大降低,因此,仔細研讀教材是研發的第一步。
有些教師認為,江蘇省的學業水平測試對于職校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恰好利用師本課程來給學生多傳授些教材中沒有的考試內容,加深學生理解。如此,只是與師本課程的宗旨背道而馳,所以,必須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內來理解,不可將教材拋在一邊,另外開發出一套所謂的自己的課程。不能隨意更改或增加教學內容、加深教學難度,不能將“師本課程”與考試本位相聯系,而是要正確處理好國家課程與“師本課程”的功能互補關系。
另一方面,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應走出教材至上的誤區,大膽地破立重構。一是強調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的結合、與專業實際的結合、與學校實際的結合、與地方資源的結合。通過課程的再次開發,實現課程的特色化,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樣的課程才是受學生歡迎的、能學會的、有生命力的課程。二是采用項目化課程、課程綱要、專題提綱等靈活的形式呈現:是專題的而不是系統的,是學生選擇的而不是限制必修的,是學生自主生成的而不是教師預設為主的,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不是針對應試的。總之,是對教材的風格化處理,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當前比較熱門的改革方向是項目化課程,通過項目來組織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這需要大量的調研、科學的改造、創意的設計,是“師本課程”創生過程中最艱難的工作。但只有迎難而上,德育課堂才有可能改變一言堂的狀態,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教學質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二)基于學情
有人說今天的時代是一個信念缺失、道德滑坡、底線失落的時代。雖有些言過其實,但也側面指出了當下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特征也突出呈現在學生身上。但是,我們看到的學情分析往往停留在印象式、經驗式判斷的初淺層次和泛泛而談,即使有三言兩語的概括也缺乏證據支持,造成學情分析是游離于教學之外的獨立環節。如大家都會講到“90后的學生如何如何”,但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其實已經是接近“00后”了,同為90后,前5年與后5年的狀況能一樣嗎?
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情進行重新解讀,從學生角度理解課程,用充滿魅力的“師本課程”去打動學生、推動學生。一是要進行充分體現個體差異的背景分析,如家庭狀況、父母職業、生源地、專業選擇原因、職業理想、心理狀況等分析。學生究竟喜歡什么、厭惡什么?關心什么?有什么能力、優缺點?心理想法和外在表現究竟有哪些?二是要進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起點分析,如他們究竟掌握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有哪些觀點看法?有什么困惑和疑難需要討論和解決?三是要進行課前、課堂、課后的系統分析。采取的方法可以是問卷調查、訪談、測試等等。總之,要充分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剖析,設計出不同于群體的獨特教學方法,研發出知識與情感對接、生活與生命共鳴的“師本課程”,使之成為學生的“私人定制”。
(三)立于資源
課程資源的最大價值在于引導教師和學生真正從以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走向以資源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課程不再只是學科的總和,而是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的有機整合。課程資源不可能是全部現成的,需要一個發掘、海選、精選的過程。
一是調整角度,向內拓展。雖然課程的主體是學生,但研發課程的主體是教師,再豐富的資源,沒有教師的獨特理解,也會變得寡淡無味,再貧瘠的課程資源,有了教師的卓越闡釋,也會精彩無限。教師在整合資源時,思想要“頂天”,行動要“立地”,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先進理念要與有效實踐相結合,破解教學難點要與載體創新結合,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到課程之中,滋潤學生的生命,只有那些把自己看成是與課程融為一體,并誠摯地做出努力的教師們才能比那些僅僅傳授從最新的教科書中得到的以智力形式出現的、淺顯化的科學知識的教師們更能有效地與學生們交流。
二是延伸廣度,向外拓展。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區和所在地區,教師應從學生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汲取課堂教學的營養,從人類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拓展課堂教學的視野,為學生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一起感受、體驗一個真實的、豐富的、無限精彩的世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樂趣,引發他們深入的思考,喚醒他們內心成長的渴望,進而內化成自覺行動、實踐于人生實際。影響力才能從課內輻射到課外,從課堂輻射到職場,從現在輻射到未來。[3]
當然,研發“師本課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從天而降的事情,關于“師本課程”的研發,需要討論的話題還有很多,需要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新教育觀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要堅持就有奇跡。所以,教師應該有“我就是課程”的勇氣,用心從一個個小小的課程創造開始,堅持下去,就必定會發生質的變化,必定有豐碩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朱永新.研發卓越課程.[EB/OL].[2013-07-23].http://www.china.com.cn/node_7064072/content_29475280.htm.
[2]吉爾伯特·蔡爾茲.做適合人的教育:斯坦納教育理論和實踐[M].王榮亨,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3]姚虎雄.從“知識至上“到素養為重[J].人民教育,2014(6).
(責任編輯:張志剛)
Abstract: The teacher-base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one that provides service for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epening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originates from the textbooks, bases on the students, and depends on the resources, which requires a lot of hard work.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teacher-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