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要培養的最重要能力之一,但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難就難在學生的視野過窄,思路得不到拓展,所寫的內容及題材處于狹小的層面。要改變此種狀況,就應引導學生探幽抉微,體驗生活,拓寬視野。
關鍵詞:作文教學;視野;拓展;方法要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有效地改變目前作文難的現狀,其關鍵途徑是努力拓寬學生作文的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層面。本文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談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扣住文題中關鍵詞立意出新
題者,額也;文題,即文章之額。觀人,先從額上著眼;作文,宜在題中用意。大凡寫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費心良多。魯迅先生的雜文《文學和出汗》,從字面上看,“文學與出汗”實屬風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細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勞動者,“文學應表現勞動者的生活”這一命題則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絕。所以說:美人當美目,妙文有妙題。在寫《說習》、《也談泛濫成災》、《發憤讀書之我見》時,我組織學生討論文題的含義,綜合學生之見則為:《說習》的主旨談學習的重要性,《也談泛濫成災》的重點談×××的危害,《發憤讀書之我見》一文應主要談“如何努力,才能使學習有成效”。然后,我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作文思維上的兩點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維上沒有層次感。接著,我引導學生查辭書,查檢、了解“習”、“濫”、“憤”的字義演變。最后,學生明白了:“習,數飛也。”小鷹經過反復的練飛后,才學會飛翔;“濫,河之源也”,河源漲水,下游成災;“憤,怨也”,發憤讀書,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發出來,以一種寧靜的心態來學習。這樣,學生的作文思維一下子就被放開了,被激活了。所以,扣準文題中關鍵字的意義來翻奇出新既可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的好習慣,又不失為拓開作文思維的一種好方法。
二、引導學生扣住文題的邏輯關系求新立異
人們常常說,觀察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作文審題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應該透視文題的字面意義,深層次地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關系。通過對其內蘊的邏輯關系的注釋、闡發,增加文章的說理力度和思維深度。如作文題《對癥下藥之我見》、《也談負荊請罪》,學生在審題時,一般都局限于成語“對癥下藥”、“負荊請罪”的字面意義,形成一個思維漩渦,既轉不開,也轉不出。遇到這種情況,我不失時機地點破學生: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存在,在“對癥”與“下藥”之間,在“負荊與“請罪”之間有什么潛在的邏輯聯系呢?順著教師啟發的思路爬梯,上到高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生的眼界一下開闊了,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作文題內的邏輯關系。因此,學生在作文審題時,一要把握文題所蘊含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樣,既拓深了作文的思維層面,使論證說理更縝密無隙,又可使文章在立意上翻奇出新,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導學生挖掘文題的隱含信息求變求深
作文的題目常常讓命題者“拈斷數根須”,是經過反復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題的隱含信息豐富而幽微,這就要求作文者披跡尋求,準確捕捉,并能一語道破,翻奇出新。
如作文題《梅花香自苦寒來》(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要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仔細審題,從名句“梅花香自苦寒來”立意,首先就要確立文體,寫說明文,則需運用植物學的知識按照合理的順序說明即可。如果寫成議論文或記敘文,則文題的隱含信息就很值得研究了。“梅花香自苦寒來”,是一個比擬性文題,我們在作文前必須把這個比喻的本體找出來。是什么呢?詩的上句說“寶劍鋒從磨礪出”,“談磨礪”就應該是這個文題的隱含本體了。只要我們在審題時能把握住這種比擬性文題的隱含本體,就等于找到了一把開啟思維之鎖的萬能鑰匙。
四、引導提煉材料,發表獨家之見
1.排除干擾,準確把握材料所寓含的主信息例如,有一位女同學想報考師范學院,主考老師問她為什么報考,她笑著說:她小時候幻想自己成為偉人,但覺得不現實;后來她幻想成為偉人的妻子,也覺得不現實,最后她又決定成為偉人的老師,這是她畢生的追求。可以想象,這個普通的女學生日后一定能成為一位好老師,她所教的學生中也一定會出現偉人的。這個材料的隱含信息是比較豐富的,粗看材料,常常會被一些干擾信息所迷惑,造成學生對材料主旨的理解失誤。一般人都認為“放棄幻想,面對現實”是這個材料所蘊含的主信息,因而就此立論,敷衍成文。其實,學生在把握材料信息時,忽略了這樣一個前提:主考問這位女生為什么報考師范。女生的回答很巧妙,巧就巧在她一語道出了兩層含義,其表層含義為“當教師是現實的選擇”,深層含義為“教師是培養偉人的職業”。也就是說,女生答案中的主信息應該是對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懂得了這一點,學生立論就可以排除干擾信息的誤導,披沙揀金,從而確立一個新穎深刻的立意。
2.反復篩選,準確把握材料寓含的多信息例如,斑羚的飛渡,材料所描寫的場景是悲壯的、感人的,也是發人深思的,它給人的啟迪不只是情感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深層的理性思考:面臨絕境,斑羚能生存嗎?試跳斑羚的墜崖有價值嗎?中壯年斑羚作為幼小斑羚的生命跳板,為什么能配合得如此默契?通過反復閱讀材料,不斷拓深對材料主旨的多角度認識,從而把它所寓含的多信息點都挖掘出來。如學生命的作文題:《絕境與生存》,從“死地后生”的角度,談絕境與生存的關系;《可貴的犧牲》,從種族繁衍角度,談個體犧牲的價值;《默契的生命跳板》,從生存發展的角度,談配合默契的重要性。因此,對一個材料的閱讀理解,不能只限于某一思維,應放開眼界,反復思考,多角度把握材料隱含的信息點。但如果能逆向挖掘一下,其意境就大不一樣了。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應該像巴金筆下的“燈”一樣,把學生的寫作思維照亮,把他們的視野放大,再提煉精華,選擇立意,合理布局,精心修改,學生的作文水平才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