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要:物理規律教學在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本文從物理規律教學的過程入手,對初中物理規律教學的特點、方法、注意事項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并多創設問題情境,把規律教學生活化、具體化,運用好實驗歸納法,重視物理規律的適用范圍,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準確呈現規律概念,重視典型例題等角度作出了較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物理規律教學;問題情境;生活化;實驗歸納法;適用范圍;感性認識;引導討論;準確呈現;典型例題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構成物理知識的基本元素,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處在核心地位。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反映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露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讓學生形成物理思維,構建科研理念的必要基礎,是物理教學所必須考慮的內容。
物理規律是觀察、實驗、思維、想象和數學推理相結合的產物,反映有關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探討,對物理規律教學得出了自己的一點心得和看法。
物理規律只能被人們發現,而不能憑空創造,而人們要發現這些規律,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即進行觀察、實驗、抽象思維、數學推理等手段,運用恰當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事物間本質的聯系。
對于初中物理規律教學來講,學生一般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將前人的認識規律過程進行短時間的再創造。其教學過程一般為:
1.創設便于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物理環境。
2.帶領學生在物理環境中按照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索物理規律。
3.實驗結束,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到結論。
而建立概念和形成規律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十分復雜的認識過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和公式等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內在聯系,是物理理論的基礎,它與相關的物理概念一起構成了邏輯上和諧的知識體系, 即物理理論。 物理規律的教學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簡單的步驟并不能完全進行好物理規律教學,尤其是對初中生來說,初中物理概念與規律是物理現象或過程的本質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的反映,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
那么,如何進行好初中物理規律教學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多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一個良好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中多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用以往的知識概念無法解決問題,或新現象與前概念產生矛盾時,他們就會放棄前概念,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新的知識。從而讓他們體會到建立新概念和規律的意義和需要。在這樣積極主動、目的明確的狀態下,為新知識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前提。如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引入階段中,只需一邊先把一個木塊在講臺上推動一邊說“我們看到,推這個木塊,木塊就動了,停止推這個木塊,木塊就停止運動。”然后把一個小車在講臺上推動,同時說“推這個小車,小車就開始運動,停止推這個小車,小車就應停止運動。可它為什么還在運動呢?”創設出問題情境,既有利于新知識的教學,又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二、物理規律教學要生活化、具體化
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理論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只有掌握了物理規律,才能遵循這些規律去分析、處理千變萬化的物理問題。這類知識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在進行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時,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將其與具體事例相結合,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如在滑動摩擦力的教學中,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教學中,如果只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一結論,無論教師強調多少遍,只要學生沒有理解的話,他們在解題時還是把它當成與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在教學中先不告訴學生這一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自己去總結,這樣印象必然深刻。我們可以先問學生“車靜止時,拖包向車后走,包受到什么樣的摩擦力?”再又問“車向前行駛時,拖包向車后走,包受到什么樣的摩擦力?”然后又問“車向前行駛時,拖包向車前走,包受到什么樣的摩擦力?”有的學生回答錯誤,有的正確,但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對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的理解。
三、用實驗歸納法來探索物理規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結物理規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實驗歸納法。實驗歸納法不僅直觀形象,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學習興趣,是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通過利用杠桿、輪軸、滑輪等多種機械提升重物與直接用手提升相比較,歸納出功的原理。
又如,歐姆定律的教學中需要先保持電阻不變,研究電流強度隨電壓變化的規律。再保持電壓不變,研究電流強度隨電阻的變化的規律。最后綜合為一條定律.。而限于中學的實驗條件,有些定量的實驗不易成功。因此,可以在觀察定性實驗現象的基礎上進行定量推演或分析介紹。例如,焦耳定律、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必須運用理想實驗的方法。在初中階段,也有少量的物理規律運用演繹法得出較方便。
四、不要忽視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范圍內總結出來的。因此,也只能在這個條件下、這個范圍內才成。.在物理教學中,一定要提醒學生重視物理規律的使用條件和范圍,不要因為教學節奏的問題而忽視這一點,否則對學生的發展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如,液體內部壓強公式適用條件是靜止液體,而且不考慮液體表面所受的外界壓力。阿基米德原理則對“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適用。歐姆定律 I = U / R, I,U,R 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等等。如果學生對此不清楚,那么學生進入高中后常出現亂用某些結論的錯誤,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尤為不利。因此,這一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引起重視。
五、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從而建立物理規律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物理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
六、準確呈現概念的表述方式
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分為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圖像表述,圖形表述,圖標描述五類。對于這些物理表述和描述中,概括程度非常高。
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要對一些關鍵詞應加以突出,給于適當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注意和正確理解,并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與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關系。只要通過對比、辨析、明確它們之間的區 和聯系,才能幫助學生在理解時不至于產生歧義,并能建立起多方聯系。
七、物理規律教學要重視典型的例題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要重視典型的習題,因為借助一道典型的例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程序訓練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實際使 用中掌握規律的使用能力和技巧。
雖然物理規律的教學有階段性,是有一個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對同一個物
理規律,初中、高中、大學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物理規律教學的難度和脈搏,不斷要求、銳意進取。讓學生對某一規律的掌握由淺入深,一步步地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參考文獻:
[1] 魏日升,張憲魁.中學物理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
[2] 《教學改革與發展全書》主編:周宏 高長梅 中國物資出版社
[3]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