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秀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讓數學課堂有“游戲”玩、有“故事”聽、有“實驗”做以及有“疑問”議,引領他們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數學活動,經歷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發展能力,從而構建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玩;聽;做;議;活力課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數學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傳統機械、沉悶、呆板的被動學習方式,形成一個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為主要特征的活力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和永恒主題。那么,如何構建能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的初中數學課堂呢?本文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讓數學課堂有“游戲”玩
眾所周知,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青少年最喜歡、最愿意參加的一種活動。在全面實施數學新課程理念的今天,把數學游戲運用到數學課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達到寓教于樂,樂中求教的境界。同時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游戲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地學數學,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中發展“數、形、量”等概念,從而培養數學能力,拓展數學思維。
例如,對于大多數剛上初中的初一學生,他們對四則運算的混合運算還不能熟練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玩“24點游戲”,使學生們在游戲的同時促進了自己對加、減、乘、除運算的熟悉,極大促進學生們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又如學習“中心對稱圖形”時,課堂導入可以設計成玩撲克牌游戲。教師事先取幾張中心對稱的撲克牌和一張非中心對稱的牌按牌面的多數指向整理好,請一位同學上臺任意抽出一張,并把它旋轉180°后再插入,再請這位同學洗幾下,展開撲克牌老師能馬上找出這位同學抽出的牌。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撲克牌游戲導入,隨后老師提示學生觀察幾張撲克牌圖案的特點和旋轉180°這個動作引發思維,指導他們認真學習新知識,并積極開展交流討論,努力揭開魔術謎底。由于學生探究游戲謎底的欲望強烈,因而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他們通過觀察、發現、總結、歸納很好地理解了中心對稱圖形以及特征,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了課堂效果。
實踐證明,數學游戲可以把學生認為是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輕松有趣。因而把有意義的而且具有趣味性的數學游戲活動適當地運用于教學是激發數學課堂活力和推進課程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讓數學課堂有“故事”聽
故事陪伴兒童成長,初中學生同樣喜愛聽故事。如果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膾炙人口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家軼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更好領會所學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可從康熙微服南巡時,處理“公差與賣馬牛伙計之爭”的故事引入;講“位置的確定”時,可介紹笛卡兒睡醒觀察天花板蒼蠅的爬動,受其啟發發明解析幾何的故事等等,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情景中,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使學生體驗數學發現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當然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引入數學故事只是其中一種,我們平時都在有意無意之中運用,如果能用好數學故事,讓數學故事走進我們的課堂,對數學的教學將會錦上添花。
三、讓數學課堂有“實驗”做
提起實驗,人們都會本能地想到物理實驗、化學實驗和生物實驗。而在數學教學中,卻幾乎沒有實驗。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枯燥乏味,就是因為數學太抽象,不像理化那樣經常做實驗,看得見、摸得著。事實上,數學既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而要求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積極促使學生盡可能地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使學生學會運用歸納、類比的方法和實驗手段學習數學。
而長期以來,相對落后的教學手段以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只是教師在傳授數學家“做”出來的數學,而學生卻在被動地“聽”數學。他們聽來的多半是缺少發現過程的結論,而且缺乏他們自己對所講內容的“操作”。這就大大脫離了學生自己的經驗體系,致使學生不能很好的獲取知識。
可喜的是,新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數學課堂做“實驗”提供了可能。比如被譽為“21世界的動態幾何”《幾何畫板》軟件,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做”數學的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設計合適的數學實驗,讓學生從“聽”數學轉變到“做”數學,以研究者的方式,參與包括操作、發現、探索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能切實有效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讓數學課堂有“疑問”議
這里的“議”是指議論或討論。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從產生疑問開始。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新知識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及時釋疑、解惑,而課堂討論則是幫助學生解決疑慮、突破難點的重要方式之一。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使人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如果學生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討論、爭辯、思索,掌握的知識會更深刻、更準確,對問題的思考會更全面,對結論的表達會更系統、條理。此外,合理有效的課堂討論,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并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蓬勃生機,給現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顯而易見,課堂討論作為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轉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要想順利開展討論式教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巧設“疑問”。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出既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讓學生通過思辨、交流,最終達到突破難點,實現釋疑解惑目的。
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時,學生對 和 很容易混淆。筆者在教學中事先以一個數(不為零)乘以9再除以9得原數,除以9再乘以9也得原數的實例說明乘法與除法、開方與開平方等運算的互逆特征,從而拋出與異同的疑問給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通過開展討論,不僅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兩者的區別,深知引起兩者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字母a取值的不同,更使他們體會學習數學也應從辯證唯物主義去考察,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應只看表面想當然。對字母a取值的討論還體現了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此例的討論可謂一舉多得。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顯然,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念,真正落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積極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引領他們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數學活動,經歷動手、動腦“做數學”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發展能力。參考文獻:
[1]周育鵬.構建初中數學活力課堂初探[J].中學數學.2012(08):57-58
[2]魯杰.創設數學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2(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