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專題研究,是圍繞語文教學某方面的實際問題,制定研究方案,進行專項學習和研討,促進師生在研究中共同發展,積累提煉教學經驗,進而催生新的研究。現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寫人記事類課文”為例,談談該項專題研究之所得。
一、生本發展:專題研究的價值取向
1.建立模塊: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
教師要有整體解讀教材的觀念,為學生建立起整體的、有序的語文知識模塊,形成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教材的編排和課文的選擇是服務學生發展以及語文素養提升的。一本教科書,編者在選編時,會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會確立一個主題,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該厘清單元主題,明確在本單元編者想讓學生掌握什么。教師在文本解讀時應從課程標準對本學段、本年級教材的整體要求入手,從課文到單元到整冊教材,把握每一篇課文在單元、年級、學段中的地位,從總體上來研讀文本,整體把握,做到胸有全局。
解讀文本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寫人記事類課文”占多數,教材中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大多記敘與人物緊密相關的事件(一人一事、一人數事),凸顯或集中表現人物的特點或品質。所寫事件都是為表現人的特點、品質服務。而記事為主的記敘文的明顯特征是記敘事件(一件或數件),借以表現該事件的思想意義(一事一義理或數例共義理)。事是記敘重點,人、環境、景物的描寫圍繞、依附、服務于事;事件的思想意義是中心,不設置中心人物,也不著力刻畫人物。通過這一類具有典型特征的文本研究,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語文遷移和運用能力的提高。
2.類文意識:學生成長的本源訴求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習作水平沒有顯著提高,究其原因是學生對同一類型的文章沒有形成類意識。而專題研究恰好能幫助學生形成類文意識,建立起語文知識模塊和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于對“寫人記事類課文”的課型認識以及從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需要來看,我們逐步厘清了“寫人記事類課文”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
(1)感知類文情感。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呈現,使學生依托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認識到一篇篇課文因類而共通,類文之間存在差異,因為差異而使類文學習變得更加豐富,使學生逐漸感知并領悟寫人記事類文中人的“真”“善”“美”。
(2)形成類文意識。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載體是教材,整體辨析課文類型,認識“寫人記事文”并了解其一般特點,不斷強化類文意識,形成“寫人記事文”類文意識。使學生由關注單篇課文到關注同類課文;由關注一個單元課文到關注整本教材的課文;由關注此年級同類課文到關注彼年級同類課文;由關注此類文到關注彼類文;由關注課內類文到關注課外類文。
(3)提高讀寫能力。學會閱讀“寫人記事類課文”,提高閱讀效率,為今后的自主閱讀提供保障。通過教學內容的結構化重組,使學生在不可回復的課堂生命歷程中學會獨特的方法,并最終形成基于閱讀這類課文的方法結構。同時實現讀寫遷移,由會讀到會寫,讀寫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這類文的讀寫能力。
二、植根教學:專題研究的操作策略
學生的閱讀是一個從整體到細化再回歸整體的過程,細化的過程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在四年級時,應著重研究學生閱讀類文方法:知故事——識人物——明事理的方法結構,即閱讀寫人記事類課文要知道課文講了什么故事,隨著事件的發展,逐步深入地認識人物形象,從而由這個人物的故事明白一些事理。到了五年級,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可從兩個維度開展方法結構的探索:第一,依據不同文本繼續對“知故事——識人物——明事理”方法結構進行探索,找出新的結構,這是一個由點到線的過程。第二,閱讀方法具體化的探索行動。如怎樣“知故事”?如何“識人物”?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想象情景等方式,也可以巧用背景資料、走進人物內心等方式來“識人物”。這樣閱讀方法在靈活、多變的結構中豐富起來、立體起來。實踐中,我們在“知故事——識人物——明事理”的總體框架下,依據不同文本的特點,不斷探索、提煉“寫人記事類課文”的具體閱讀方法。
1.知故事
記事類課文往往是人不離事,事不離人,因此在閱讀此類文章時首先要知道課文講了什么事情。學生往往心里明白但是說不清楚,概括得不準確。要么把故事基本上復述了一遍;要么說得不完整。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探尋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題擴展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決定了文章的內容,暗示了作者寫作的目的。有不少寫人記事類課文,文題就能反映課文的主要內容,閱讀前,對文題進行發問,把文題進行適當地擴展就可以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如四年級上冊的《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教師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進行四個步驟:學生默讀文題,課文寫了誰?什么事?文章的“題眼”是什么?課文圍繞“勵志”寫了哪幾個方面?這樣扣題擴展引讀,一步一步讀短文章,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
(2)段意疊加法。有的文章從文題上不好直接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可以先指導學生把每個段落的段意歸納出來,然后把各個段意疊加起來,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二年級上冊的《大禹治水》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逐段歸納:①洪水成災,決心治理;②仔細查看,引洪入海;③三過家門不入;④制服洪水。學生很快根據板書概括出主要內容。
(3)信息重組法。有些寫人記事類課文沒有明顯的事情發展線索,此時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五年級上冊的《嫦娥奔月》中三個人物都與“仙藥”有關。可以借助“仙藥”這一信息來概括課文:后羿有功得仙藥,逢蒙貪婪欲獲仙藥,嫦娥智斗逢蒙吞仙藥。圍繞這些信息,學生就很容易清楚地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2.識人物
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是為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題服務的。閱讀時只有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人物形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典型事例。故事能讓人物的形象鮮活起來。世界名人諾貝爾一生的事跡很多,課文《諾貝爾》選取“發明炸藥”和“設立諾貝爾獎”兩件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形象。教學時抓典型事例并運用背景資料來豐滿典型事例,更有利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課文簡要描寫了諾貝爾在實驗室化為灰燼后搬到船上繼續搞實驗的事例,引導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到:當時鄰居和政府都對諾貝爾做實驗有很大意見,鄰居們把他喊作科學的瘋子,連政府也不允許他在市內實驗。面對重重壓力,諾貝爾也沒有放棄,選擇繼續在湖上進行實驗,他執著的研究精神和面對困難毫不氣餒的優秀品質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2)悟言行心理。言為心聲,人物的言語、動作、心理描寫等往往折射出人物性格。教學中我們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使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清晰起來。如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中洪教頭的言行和林沖的言行對比鮮明,通過揣摩人物的言行,洪教頭盛氣凌人、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形象和林沖謙卑忍讓、武藝高強、機智沉穩的形象呼之欲出。
(3)找對比襯托。文章中的對比襯托往往更能表現事物的特點,加強文章表達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寫人記事類課文的教學也可以抓住襯托對比來感受人物形象。可以找文中對不同人物的描寫,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品林沖和洪教頭的對比描寫;可以找文中前后對比聯系,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作者運用列數字方法;可以找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如《裝滿衣袋的昆蟲》中父母對法布爾癡迷昆蟲的責罵從側面襯托了其對昆蟲的迷戀程度之深;可以找環境烘托,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中破舊寺廟的描寫和文末的環境描寫也能凸顯李時珍不怕吃苦以及忘我的研究精神。
3.明事理
寫人記事類課文著重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但敘述中也會有議論、抒情,使學生在閱讀課文后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知識、受到啟迪或明白一些道理。如六年級下冊的《理想的風箏》和五年級上冊的《師恩難忘》在文末都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敬愛和懷念之情;五年級上冊《推敲》通過賈島推敲文字的故事表現了賈島認真琢磨的可貴精神,同時讓學生了解“推敲”的由來。具體教學時,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
(1)加議論。寫人記事類課文中往往采用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文末告訴讀者人生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永遠存在,教學中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聯系談遷編寫《國榷》的經歷,事理相融,學生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
(2)作聯想。作聯想是寫人記事類課文教學時常用的方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場景想象、人物內心的聯想以及由文及己的推想,獲得啟迪,明白道理。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想象一下此時洪教頭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人不可傲視他人、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道理。
(3)抒己見。教學寫人記事類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發表對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也可以使學生明白事理。如學習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后讓學生發表見解:你認為天游峰的掃路人這樣辛苦值得嗎?
教學寫人記事類課文的同時也要注意:應關注年段特點,方法的提煉應在前年級的節點上螺旋上升;應該注意篇與篇之間的聯系,發現類文之間的異同;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類文的學習方法;要避免固化結構,應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遷移。
研究寫人記事類文提升了教師整體思維和結構性思維,使教師逐步形成類文意識、結構意識,更重要的是使教師轉變了唯教書本為目的,唯拿分數而教書的觀念,真正基于學生成長的基礎,進行開放有效的語文教學研究活動,從而使師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共同成長。
(張麗,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2233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