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李永
再生犯罪證據是經過滋發、培養而出現的再生的能夠證明犯罪的線索,即再生的犯罪線索,是犯罪嫌疑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在犯罪行為實施完畢后,為掩護罪行,逃避懲罰所進行的一系列反偵查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犯罪線索。這樣的犯罪線索是派生出來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再生的犯罪線索。其主體是犯罪嫌疑人與利害關系人,產生的原因是為逃避法律追究進行的反偵查活動,針對的是偵查機關可能啟動或者正在啟動的偵查活動,也就是說再生的犯罪證據形成于案發后,由此,再生的犯罪線索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具有逆向證明和推定的作用。
再生犯罪線索在反偵查活動中的重要表現:串供、訂立攻守同盟;隱匿、毀滅罪證,轉移贓款贓物;賄買、威脅證人阻礙偵查、探聽案情等。犯罪嫌疑人由于實施了犯罪行為而感到“心虛”,在偵查機關進行外圍初查時,常常聞風而動,不動聲色地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是制造工作程序上“正當”借口,阻礙、延緩調查進程;或是巧妙移花接木,應付調查,為偵查機關提供無關緊要的材料,企圖蒙混過關,尤其是在行賄案件中,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對一”的秘密“交易”,犯罪嫌疑人一旦聞聽自己的行徑暴露,總是要千方百計地與關系人聯系、溝通,共同編造虛假事實,訂立攻守同盟,期望以此掩蓋犯罪事實。有的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的過程中,常會動用各種社會關系四處打探消息,通過有關的人進行上下“打點”。這樣便形成了再生的犯罪線索。再生證據產生的基礎是再生的犯罪情景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它是以犯罪事實存在和證明犯罪事實的直接證據存在為前提的,再生證據不具有獨立性,因為沒有貪污賄賂案件的發生,犯罪嫌疑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就沒有必要采取相關的反偵查活動,再生證據也就無從產生。
根據再生證據的產生原因和重要表現方式,提取的方式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設定情節”獲取再生證據。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推定犯罪嫌疑人可能采取的反偵查行為,根據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現的行為進行設定,然后讓出空間提供環境,讓犯罪嫌疑人充分的實施反偵查行為,從而產生再生證據。例如:某貪污犯罪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是某稅務機關的會計,經過群眾舉報該會計有重大貪污嫌疑,其收入與支出的差異很大,花錢如流水,如果僅僅依靠工資是不可能這樣奢侈的,偵查人員趁著該犯罪嫌疑人外出學習的時間,以核查外單位的對應賬目的理由,迅速的復制了該單位的有關賬目,在他學習回來之后,有意的在該單位放出信息,檢察院擇日準備清查該單位的財務賬目,該會計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行動了起來,連續加班幾天,直到深夜才回家。檢察院得知了這些消息之后,立即查封了該單位的財務賬,經過與辦案人員原來復制的賬目相比對,發現很多地方與原來的賬目不相符合,有的甚至是重新做賬,經過一一提取,讓犯罪嫌疑人說明原因,在鐵的事實面前犯罪嫌疑人無法抵賴,交代了自己采用財務不入賬、做假賬的方法侵吞公款300余萬元的犯罪事實。
第二,“觸動引發”,獲取再生證據。貪污賄賂案件有很強的隱蔽性,根據案件特點,有的案件只要犯罪嫌疑人按兵不動,就無法暴露犯罪的具體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讓犯罪嫌疑人動起來,將反偵查的行為充分表現出來。這里偵查人員就要積極主動地來觸動犯罪嫌疑人進行活動,通常觸動的方法是有意把自己的偵查行蹤透露給犯罪嫌疑人,觸動犯罪嫌疑人積極地采取反偵查行為。例如有一起賄賂案件,在初查的時候辦案人員故意把第二天去行賄人的家鄉了解情況的行蹤透露給了受賄人,果然在當天晚上犯罪嫌疑人就打電話給行賄人,讓行賄人千萬不能說出給錢的事情,電話的監控錄音全部記錄了通話內容,在這樣的事實面前,犯罪嫌疑人不得不交代了受賄的犯罪事實。
第三,利用“關系”,提取再生證據。根據犯罪嫌疑人趨利避害的心理需要,利用利己的一面,瓦解剝離犯罪嫌疑人和其他關系人的密切關系,讓那些與案件有著某些關系的人,主動與犯罪嫌疑人進行串供,再現犯罪時間、地點、數量、目的,這樣就能夠運用再生證據獲取犯罪的直接證據。
第四,“示假隱真”,誘惑提取再生證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假象掩蓋真實意圖。例如有一起行賄案件,行賄人是房地產開發商,在大量的開發業務中,大肆行賄,并且受賄人的面積比較大,為了使這些受賄人能夠盡快暴露出來,辦案人員對行賄人進行了傳喚以后,并且透漏行賄人有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的都是受賄人的名字和數額,被行賄人藏匿了起來,至今下落不明,為了擴大這一消息的知情范圍,辦案人員故意讓行賄人的家屬幫忙尋找那個“筆記本”。一時間尋找筆記本在不小的范圍內傳開了,于是不久就有六七個很有身份的人對筆記本表現出了特殊關心,其中還有一位領導一天打了六七次電話詢問筆記本是否找到,辦案人員提取“好事”的名單,通過反證的方法,行賄人只好交代了自己在開發項目中行賄的犯罪事實,在交代的十多人的受賄名單中,打聽“筆記本”的七人全部在名單之內。
第五,“發展內線”,獲取再生證據。偵查人員通過可靠人員或者利用矛盾控制有關當事人充當內線。積極接觸目標獲取信息或者線索。這些人是有機會接觸和掌握犯罪嫌疑人行動蹤跡的人。注意在選擇這些人是要做深入細致的了解,選擇一些思想覺悟高、心理素質好、應變能力強的人,不僅能夠積極工作,還要做好保密工作。例如案件中的一些利害關系人,利用矛盾點讓其充當內線獲取再生證據。或是依靠一些專職人員,如會計、秘書、司機、保管員、保安,利用他們的職務關系來獲取再生證據。
第六,“實時監控”,獲取再生證據。雖然個別貪污賄賂案件沒有在12小時內獲取直接證據,但是檢察機關的偵查部門,也應該在立案之后迅速采取偵查措施對犯罪嫌疑人和關系人實時監控,包括手機、固定電話、電子郵箱等通訊工具的監控以及新技偵手段對車輛的監控,及時掌握嫌疑人和關系人的行蹤,獲取更多的再生證據。
第七,掌握“摯愛親朋圈”,獲取再生證據。貪污賄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得知自己案發的信息后,不僅會進行串供,訂立攻守同盟,而且還要積極的轉移財產,總關系說情,阻止偵查活動的進行。上述行為大多都在自己的摯愛親朋圈里邊進行。我們在偵查貪污賄賂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轉移財產大多是轉移到自己的摯愛親朋那里,因為那里是犯罪嫌疑人最信任的地方,否則他們是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給對方的。例如,在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親戚來替犯罪嫌疑人說情,辦案人員故意泄露案件情況:“他不該串供和轉移財產啊!”果然,犯罪嫌疑人的這位親戚把我們的信息透漏給了犯罪嫌疑人,當天晚上這位犯罪嫌疑人就悄悄的出門,在一個住宅小區內與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見面,半個小時后,嫌疑人離開這里,在回家的路上被請進了檢察院,經過偵查訊問,原來他的這位朋友跟他是世交,犯罪嫌疑人利用職務便利為他的這位朋友辦了不少事情,這位朋友全家都很感激他,因此有著堅固的信任基礎,所以這位朋友在得知被查后,連夜將裝有贓款的皮箱轉移到了這里,當說情人回來告訴他轉移財產的事情暴露之后,便立即過來讓他朋友將贓款再轉移至別處去,剛開始行動便落入了圈套。
我們知道在偵查活動中,12小時并不是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時甚至在12小時之內完全沒有效果,有的重大犯罪嫌疑人由于種種情況堅持抗過了12小時沒有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在12小時訊問之后就要放人,這樣不僅強化了犯罪嫌疑人的對抗心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由串供的空間,給偵查活動增加了難度,為了解決12小時之后的問題,轉移12小時的控制范圍,放棄對犯罪嫌疑人的12小時的人身自由的限制,給犯罪嫌疑人大量的自由活動的空間,使之自發的進行反偵查活動,從而產生再生的犯罪線索,對于偵查機關來說,要嚴密監控犯罪嫌疑人進行的這些反偵查活動,提取收錄犯罪嫌疑人反偵查的活動情況,從而來獲取這些再生證據,一旦獲取之后,對犯罪嫌疑人來說,這意味著罪行已經暴露,對抗偵查已經沒有意義,從而交代犯罪事實。另外再生證據能夠強化直接證據,能夠進一步證明直接證據的證明力,另外個別時候由于種種原因,直接證據已經滅失或者無法提取,通過再生證據就能證明直接證據的原本的存在,還原再現罪行經過。同時再生證據也能證明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程度,這也是法院量刑的重要依據。總而言之,犯罪嫌疑人再生的犯罪線索,實際上是參與反偵查活動的人,自己把自己轉化為提供犯罪線索的指路人,這樣,犯罪嫌疑人在自己提供的再生的犯罪線索面前不得不放棄僥幸而供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