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衛紅 劉航
所謂新型經濟犯罪即專指侵犯社會化生產、交換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動態意義的經濟關系、經濟秩序,因而觸犯刑律且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1]。目前,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此類犯罪的犯罪手段更加隱蔽,再加之現有法律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該類案件的查處存在諸多困難,本文列舉出現實辦案中的難題,并根據司法實踐提出辦理新型經濟犯罪案件的有效對策,與大家探討。
一、法律規定的滯后帶來法律適用難題
法律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滯后性,加上經濟活動復雜多變,有關的經濟法規前提法沒有有效應對經濟領域新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導致《刑法》對所需規制的部分經濟活動也呈現出空白現象,如當前非法銷售未上市公司股權、非法經營變相的期貨業務、以合作投資經營為名進行非法集資等行為的認定上存在法律缺位問題。《刑法修正案(一)》至《刑法修正案(八)》雖然新增了部分新型經濟犯罪罪名,但新的追訴標準并未配套跟上,繼續沿用原有的追訴標準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的執法需要。如《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組織、領導傳銷罪”,但因缺乏配套的司法解釋和認定標準,面對復雜的法律關系時,司法機關往往在組織、領導傳銷罪、非法經營罪、集資詐騙罪等罪名的適用上面臨諸多困惑。
二、辦案過程存在取證、認定、定性、處理、追償“五難”
一是取證難。因新型經濟犯罪具有隱蔽化、智能化的特點,其犯罪手段、犯罪工具往往具有虛擬化的特點,導致對該類犯罪取證、固證較難。尤其是借助網絡、計算機等高科技實施經濟犯罪的案件,不象傳統案件有具體的可感知的犯罪現場,給現場勘查取證帶來難題,同時其電子證據很容易被銷毀、篡改,如犯罪分子在侵入金融網絡作案時,采用修改表單、數據庫的方式進行作案,銀行的后臺審核系統很難及時發現犯罪。侵犯對象和地域的廣泛性加大取證難度。與傳統經濟犯罪相比,網絡、涉眾等新型經濟犯罪不再是一對一或一對幾,侵犯對象廣泛,案件涉及多個地區,特別金融、證券、房地產等領域的經濟犯罪,涉案金額巨大,被害人數眾多且可能分散于多個省市,取證任務繁重,偵查的難度、廣度都遠遠高于普通案件。如信用卡詐騙犯罪,犯罪分子的開卡行為、詐騙行為、取款行為往往分屬不同的區域,跨區域多點作案明顯,網絡虛假廣告犯罪、涉眾型經濟犯罪亦如此。
二是認定難。行為人經過周密策劃,在犯罪地點往往不會留下可以證明其行為和人身同一性的痕跡或者物品,或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實施犯罪,實行遠程、非接觸性的犯罪方式導致沒有明顯的犯罪現場。即便有線索指向犯罪分子,但如何確定該犯罪事實為該犯罪分子所為存在難度。例如,網絡經濟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通過網絡單線聯系,成員互不認識,只清楚對方的QQ號、微信、電子郵箱等虛擬身份,而對方的真實姓名、住址、行蹤多不了解。
三是定性難。新型經濟犯罪有著傳統經濟行為的部分形式,但是又有新的運作和經營模式,往往是正常交易與違規操作、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交織,加之我國市場經濟的不健全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與滯后,系列因素都會影響案件定性。如我院辦理的劉某集資詐騙案,劉某以其經營租賃站需擴大規模、資金周轉等為名,以5%至6%的月息,從50余名親朋好友中借款近600萬元,其中部分用于經營租賃站所需的開支,大部分借款用于償還本金、支付高額利息、購買房產以及支付包養情人和賭博等開支,案發時有200余萬元未償還。該案在民間借貸還是集資詐騙的定性上存在爭議。一方面,本案行為人在向50余名借款人籌措集資資金時有虛高自己經營規模的行為,也未告知自己企業真實的資產狀況,且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正常經營所需費用、償還高額利息以及投資、日常揮霍性消費。但另一方面,劉某主要是在親友內部進行集資,部分借款有擔保人擔保,雖有虛高自己的資產狀況,但在實踐中出借人只關心回報率,借條上一般也不會寫明借款用途。因此,檢察機關在辦理該案時分歧大。
四是處理難。一方面,新型經濟類案件作案手段翻新,方式隱蔽,在難以取證的同時,還使得以傳統辦案模式為主的偵查機關證據收集不及時不全面,難以固定證據,案件質量普遍不高,進而造成在后續訴訟階段認識分歧多,存疑不訴或者撤案甚至被判無罪案件占經濟犯罪案件比例較高。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處理新型經濟犯罪案件時,犯罪分子常會充分利用自己手上的人脈資源去干預司法活動。“久批不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已成為許多新型經濟犯罪案件處理的慣性模式,如將經濟犯罪案件轉化為民事或者行政案件處理,讓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責任。
五是追償難。新型經濟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為逃避查處,通常不建財務賬目,查證具體涉案金額有一定難度。同時,部分案件犯罪持續時間較長,發案時涉案錢款被消耗于犯罪各環節和個人揮霍,導致結案時追償率低,被追繳的財產無法彌補被害人的實際損失。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為例,2003-2013年10年間共審理案件118件,追回贓款87383萬元,總追贓率不足18%。[2]在追贓率低的情況下,被害人會質疑司法機關的執法水平,易引發圍堵黨政警機關、阻塞交通等群體性事件。
三、破解辦理新型經濟犯罪案件難題的有效對策
第一,完善新型經濟犯罪相關法律法規,解決法律適用難題。有關新型經濟犯罪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要與當前經濟犯罪發展態勢相適應,更要有一定預見性和前瞻性。可以充分利用刑法修正案的優勢,對不適宜的條款進行刪除、修改,對出現的新情況、新類型進行補充,并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出臺司法解釋,解決法律適用難題。例如,明確界定“贓款”、“贓物”、“公眾”、“社會不特定對象”的范圍,解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中的法條競合問題。也可以在制定經濟法律、法規時,要注意與《刑法》的銜接問題,根據需要在經濟法規中規定相應的“附屬刑法”,使刑事處罰與民事、行政處罰相匹配。最后,在刑罰方面,有必要擴大罰金的適用范圍,提高犯罪的經濟成本,擴充管制刑罰,充分發揮資格刑的剝奪、懲罰功能,扭轉當前新型經濟犯罪“厲而不嚴”的刑罰結構現象。
第二,依法定性、嚴格取證、拓展思路、提高素質,化解辦案“五難”問題。
首先,根據刑法和民商經濟法等前提法的規定,撥開新型經濟行為的面紗,理清案件的法律關系,從實質上判斷行為構成刑事犯罪,準確區把握經濟糾紛、民商事違法與刑事犯罪的界限。
其次,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的程序規定來辦理經濟案件,規范執法辦案程序,做到程序合法。進一步拓展偵辦思路,充分運用技術偵查手段,借助監控、技術鑒定等高科技設備和手段來鎖定犯罪分子。對于重大、復雜、疑難的新型經濟犯罪案件,必要時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引導公安機關有效取證,確保在偵查環節收集的證據合法、及時與全面,力求案件難點發現、提出、解決在偵查階段。對于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的經濟犯罪,要高度重視行為人在現場留下的作案工具,如計算機、手機、外部存儲介質等,并將其作為現場勘查的重點,充分挖掘犯罪信息。對于電子證據,應采用現場照相、現場復印等方法將證據及時提取、保全、固定。
再次,吸收、引進專業化人才,組建專業化隊伍,提高隊伍素質。司法機關根據需要引進具有金融、財稅、經濟法、計算機等相關知識的高素質人員,充實隊伍,有條件的司法機關必要時組建專業化的辦案小組,強化隊伍素質,從而提高辦案質量。
第三,建立健全相關的預警和協作機制,形成打擊新型經濟犯罪的合力。預防新型經濟犯罪,司法機關要加強新型經濟犯罪專項情報信息工作,在辦案過程中發現的經濟管理漏洞和盲點,及時向政府經濟管理部門提出改進建議;對經濟犯罪出現的新特點、新類型、新手法和新動向,可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及時揭露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特點和規定,提高群眾識破騙局、防范犯罪的能力。同時,工商、商務、通信、廣電、質檢等政府職能部門也要全面加強監管,對各種異常的經濟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對違法犯罪線索,及時移送,最大限度擠壓新型經濟犯罪的生存空間。
此外,司法機關要在打擊新型經濟犯罪上形成共識,涉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和認識上存在較大分歧案件,可以提請地方政法委協調解決。司法機關也要注意與稅務、工商、海關、外匯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的溝通,做到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資源共享、充分銜接。
注釋:
[1]高銘暄:《新型經濟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
[2]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組:《對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的調查研究》,載《人民司法》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