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要 以安定區蘇家岔流域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為例,從影響土地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3個方面,選定農地單產、人均耕地面積等12個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在利用層次分析方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的基礎上,根據實地調查數據,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前后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及其綜合效益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項目區經過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關鍵詞 土地整治;后效益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基本農田整理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566-04
The Ex Post Benefit 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Based on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 Case of Basic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Sujiacha River Basin, Anding Zone
WANG Dong
(Land Resources Bureau of Dingxi City,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Taking the basic farmland consolidation of Sujiacha River Basin in Anding zone as an example, from aspects of lands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y benefits, selecting 12 indicators such as the farmland yield,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the weight by using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dopt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y benefits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land consolidation, the project area obtained a better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Ex post benefit evalu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sic farmland consolidation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途徑。根據《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3~2011年全國累計完成181 476個土地整治項目,整治總規模達到769.68萬hm2(其中,土地整理4 133 166.67 hm2,土地復墾2 195 362.26 hm2,土地開發1 368 283.58 hm2),2003和2004年投資額分別為159.19億、147.44億元,2005年開始每年投資力度和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到2011年以后,年投資額超過1 000億元。《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土地整治的任務,對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資力度和建設規模將繼續上升。
然而,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需要對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應進行科學、準確的分析。筆者以安定區蘇家岔流域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為例,在實地詳細調查項目實施內容、實施結果和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項目實施前后的經濟、社會、生態及其綜合效益進行評價,為更好地開展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效益評價及今后更好地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項目區概況
項目區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天定高速公路兩旁,東至定隴公路,西與團結鎮相接,南至隴西縣與安定區交界處,北邊到鳳翔鎮口下莊村。項目范圍區域為107°39′33″~107°41′48″E、35°21′13″~35°28′41″N。項目區內涉及安定區鳳翔鎮口下莊村、李家堡鎮的唐灣村和聯合村3個行政村,整理面積1 033 .43 hm2,總投資額1 131萬元。項目區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境內地形破碎,地形復雜,梁峁起伏,山多川少,溝壑縱橫,海撥1 700~2 580 m。土壤主要為黃綿土,肥力水平較低。
項目區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弱季風氣候,冬冷且漫長,夏熱而短促,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6.3 ℃,年降水量420 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50%。蒸發量高達1 500 mm左右,是降水量的3.6倍。項目區交通便利,通訊便捷。3個行政村的總人口3 699人,共933戶,其中有效勞動力人數為3 605人,占項目區人數的97%,勞動力充足。人均耕地面積0.28 hm2,以農業種植為主,近年隨著蔬菜、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的發展,農民致富渠道不斷拓寬,2012年人均純收入4 507元。
項目區總面積1 891.35 hm2,其中梯田面積217.44 hm2,川旱地7.89 hm2,坡旱地771.61 hm2。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前后項目區土地利用情況對比見表1。
1.2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項目區的自然條件、整治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的工程內容,來源于2011年設計完成的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規劃設計文本及其圖紙;二是項目實際實施內容、實施結果和村民滿意度等項目實施及其實施后的情況,主要通過實地踏勘、實地走訪和農戶問卷調查獲取。其余社會經濟條件資料來源于2011~2013年《安定區統計年鑒》。
1.3 研究方法與程序
1.3.1 指標體系的構建。
土地整治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它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根據項目區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項目區土地整治特點,選取了相關指標。
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在充分征求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3層,12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表2)。
權重是指各評價指標在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性程度, 指標權重的確定是效益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1]。運用層次分析確定權重的步驟包括: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在進行一致性檢驗時,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定區蘇家岔流域基本農田管理項目調查分析
為摸清項目實際實施內容及其實施后項目區實際情況和村民滿意度,2014年3月14~17日,對項目區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并對項目實施前后的農地產能、村民滿意度等進行了問卷調查。為了保證調查成果的普適性,以項目區內的村民為調查對象,按每戶發放1份問卷的方式,選擇全面了解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相關情況的“戶主”,對土地整治前后的產能情況、村民滿意度等情況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在項目區共發放問卷245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問卷196份,有效問卷的份數占收回問卷的92%,符合一般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
通過實地踏勘,項目實際實施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4個方面。通過土地平整工程,共修建水平梯田4 219個;通過田間道路工程,共新建田間道13.27 km,新建、改建生產路99.94 km;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修建道路邊溝13.36 km,修建農橋6座,修建路涵34座;通過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種植側柏13 274株。項目實施后,境內的田、水、路、林得到合理治理、真正向“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的農田生態系統發展。根據實施情況,在項目實施前的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測算得出實施后的土地利用現狀(表1)。
2.2 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效益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已建立的土地整治項目后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各指標在土地整治效益中所起的作用大小關系,利用和積法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經層次分析法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集為:
A=[B1,B2,B3]=[ 0.540,0.297,0.163]
A1=[C1,C2,C3,C4]=[ 0.539,0.087,0.147,0.226]
A2=[C5,C6,C7,C8]=[ 0.128,0.107,0.349,0.416]
A3=[C9,C10,C11,C12]=[ 0.404,0.340,0.117,0.139]
測算中檢驗,所得結果如下:
A:λmax= 3.009,CI=0.005,RI=0.580,隨機一致性指CR=0.009<0.1,滿足一致性要求。
A1:λmax= 4.224,CI=0.075,RI=0.900,隨機一性指標CR= 0.083<0.1,滿足一致性要求。
A2:λmax=4.159,CI=0.075,RI=0.900,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59<0.1,滿足一致性要求。
A3:λmax= 4.031,CI=0.010,RI=0.900,隨機一致性CR=0.011<0.1,滿足一致性要求。
2.3 建立項目區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1)確定評價標準及等級。
為了度量項目區土地整治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綜合效益的改善情況,將設立5個評價等級,分別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依據已建立的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標準。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實地考察,根據項目區整治前后的指標值,來設計適合項目區自身的評價標準,具體見表3。
(2)構建隸屬度函數與確定隸屬度。根據確定評價指標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安定區蘇家岔流域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實施后,項目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提高,說明項目實施后,切實改善了區域農業生產條件,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了明顯的效益。
研究中可以看出,基于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可以有效地開展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成效評價。要提高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必須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提高公眾參與土地整治的積極性。廣大勞動群眾是土地整治工程的實踐主體,人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減少損失,從而推動土地整治項目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土地整治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當前,大多數項目區的種植結構比較單一,應把土地整治推向市場,推進土地整治產業化,使其向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方向發展。
(3)從整體上把握土地整治的“四效益”。在土地整治實踐中,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應使土地整治各方面的效益協調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璦玲,趙庚星,李占軍,等.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綜合評價研究——以寧陽縣伏山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9(4): 143-147.
[2] 程建權.城市系統工程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122-129.
[3] 李金成.土地整理效益的層次分析法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07(5):103-105.
[4] 岳波.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項目綜合效益評價研究——以大安市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09:21.
[5] 劉向東.黃河故道地區土地整理項目綜合效益評價研究——以濮陽市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08:64.
[6] 李會巧.山區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以黔江區舟白鎮縣壩村土地整理項目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0:22-`23.
[7] 賈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以內蒙古烏審旗納林河鎮土地整理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8] 程媞.農村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