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機、iPad、電腦、電視無形中成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玩伴”。那么,作為家長,大家知道孩子們為什么對這些媒介內容情有獨鐘嗎?他們究竟從中收獲了什么,又受到了哪些傷害?面對孩子使用媒介過程中的種種誤區和困惑,家長采取的應對措施是什么?
7月18日,本刊特邀廣州市少年宮副主任、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專家張海波,與數十名家長進行了一次在線互動。今天,我們將討論中提到的“迷戀網游”問題在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孩子天性好玩,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適當上網玩游戲無可厚非,而且科學證明,益智的網絡游戲可以促進兒童腦部的發育。況且,一味地阻止孩子玩網絡游戲既不現實也會影響親子關系。如何預防孩子沉溺網絡游戲,關鍵在于家長如何引導和監管。
建議1 和孩子“約法三章”
對孩子的網絡生活進行合理安排和計劃。如規定孩子需在完成作業、復習好功課的前提下方可娛樂。注意,每天上網的時間段不要固定,這樣可以打破時間動力定型模式。晚上21~23點這個時間段盡量不要讓孩子上網,因為這個時間段是大腦中的多巴胺易生成的高峰時段,容易“成癮”。
(溫馨提示:家長可以在電腦上設置時間,到具體時間點讓電腦自動關機。)
建議2 對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12歲以下的孩子玩游戲時,家長應更注重引導與管理。而12歲以上的孩子已具備相應的自我管理能力,可盡量采取共同協商管理的方法。另外,對于比較聽話的孩子,家長可適當給他們分析沉迷游戲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對于不太聽話的孩子則要注重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建議3 支持與鼓勵孩子發展其它興趣愛好
家長要讓孩子覺得不僅僅只有網絡游戲可供娛樂。建議家長多抽時間與孩子一起活動,比如一起研究網絡游戲,一起外出散步、爬山、旅游、唱歌等,擴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多安排戶外活動,這樣孩子自然不會整天沉溺于網絡世界了。
建議4 幫助孩子在現實中獲得自信心
孩子可能因為自卑、缺乏生活目標等問題而沉迷網絡游戲,這時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在現實中確立方向、獲得肯定、重拾自信。嚴重自卑、甚至自閉者可找心理咨詢師協助解決。
建議5 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
言傳不如身教。如果家長自身沉迷于網絡游戲,孩子必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若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其說教不但欠缺說服力還會引起孩子更大反感。
建議6 和孩子一起玩網游
和孩子一起玩網游能在無形中監督與引導孩子。對于游戲中一些敏感或不良情節,家長的解說和引導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內容侵害,并引導孩子樹立好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