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會議報告中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是黨和國家在社會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創新。如今,社會逐漸步入現代化,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培育公民意識對現代化的推動有重要作用。可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的提出對公民培育提供了新的、更為全面的理論基礎,從五個方面對公民意識培育,這符合現代社會對公民發展的新要求。
[關鍵詞]五位一體;公民意識;培育;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17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1552318);齊齊哈爾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支持計劃項目(編號:2010W—Z07)的階段成果;齊齊哈爾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編號:YJSCX2013—003X)。
[作者簡介]張鴻冰(1990—),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會議上作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胡錦濤同志在結合我國國情與社會發展狀況的前提下,全面科學地闡述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科學內涵。這個總體布局不僅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信心和希望,也為當今社會公民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說到底,就是要在這個總體布局下的指導下培育和優化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國度的公民關于自身權利、社會權利、社會責任和社會基本規范的感知、情緒、信念、看法、觀點和思想以及由此而來的自覺、自律、自我體驗或自我把握;還包括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自我價值、自我人格、自利和義務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群體的情感、依戀、感應和對自然與社會的審美心理的意向。”〔1〕由此可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的經濟建設需要公民在經濟生活中自律和自覺;公民的政治態度和傾向是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的文化自覺豐富了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主要體現在建設平等、自由的公民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必要選擇。
一、公民經濟意識培育
經濟意識是公民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經濟發展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所形成的觀念和意識等。“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2〕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要想使市場經濟體系健康有序地發展就必須培育公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
社會主義的經濟意識要同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形態相結合,才能成為適應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培育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市場經濟的各個方面,但就其主要內容來講主要包括: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公民正確處理好其與國家、集體以及他人的關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二是培育公民處理好經濟效益與公平合理的關系,在經濟生活中做到講誠信、講信譽,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違反法律、道德;三是培育公民勞動與奉獻的意識,這就要求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積極參加勞動。
從現實生活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有序進行,分配制度和宏觀調控是否得以完善,在與公民是否具有正確的經濟意識。可見,加強培育公民的經濟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公民在參與經濟活動時形成正確的態度;有利于公民形成健康的社會思想體系;有利于指引公民的道德規范;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
二、公民政治意識培育
政治建設是一個總體目標,公民政治意識是實現政治建設的思想前提,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公民政治意識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時的心理反應,主要包括公民的法制意識、平等意識、自由意識和民主意識等。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公民政治意識缺失。公民肩負著政治建設的重任,因此,培育公民政治意識,有利于公民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的公共事務,有利于使公民明確自己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約束和規范公民的政治行為,有利于公民適應政治體制變革發生的變化,有利于公民認清自己在政治活動中的角色。
培育公民政治意識,一方面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理論正在不斷完善,公民的政治自覺性得到強化,政治意識水平得到提高,政治熱情得到增強。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培育公民政治意識的起步階段,政治意識發展緩慢,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的政策及黨的精神無法直接面向公民,黨和國家的文件語言過于官方化;二是在公民的社會實踐與政治交集過于狹窄;三是社會中的不良現象使公民的政治熱情消減;四是政治透明度不高,領導干部們缺乏政治領導意識。
從現實發展的趨勢來看,要全面認真分析我國公民政治意識的現狀,培育公民正確的政治意識,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政治目標。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加強對政治問題研究,彌補政治建設理論的不足。領導干部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公民真正感覺到我國政治建設的進步與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其次,加強對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公民政治意識的覆蓋面,為公民獲得政治知識和政策措施提供信息平臺,可利用網絡與輿論的宣傳,有計劃地向公民傳送政治信息,從而使政治透明度增強。再次,對有損國家政治形象的行為進行懲罰與教育,使公民相信政治制度的公平性。總之,國家的政治大環境具有無形的感染力,只有政治建設與政治理論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識。
三、公民文化意識培育
從傳統的文化角度來看,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五四運動之后儒家思想雖然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臣民文化、專制文化和集權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征,這就造成公民文化意識沒有培育空間,因此培育公民文化意識時我們要避免傳統文化的消極層面。現在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是建立和諧世界的時代,西洋文化的“入侵”和新的文化觀念的產生,使公民產生心理困惑與觀念沖突,所以,培育公民文化意識迫在眉睫。
公民文化意識是對公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素質和公民參與文化生活的能力,建立民主和諧的現代文化。公民文化意識主要體現在心理上與實踐上。在心理上,它要求公民具有參與文化活動的思想行為習慣;在實踐上,它要求公民具有處理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所以,培育公民文化意識,首先要推行公民教育。在我國,受過教育與未受過教育的公民在文化素養方面差距明顯,因為我國是人口大國,再加上對教育資金投入有限,所以使公民教育普遍化是目前的重要任務。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公民文化素質還不高,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目標不適應,因此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可以彌補這些缺陷,有利于構建和諧又公正的文化環境。最后要完善公民的主體意識,增強公民參與文化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完善和民主法制的健全,重視培育公民文化意識,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關系到我國政治文化系統的穩定,關系到公民文化能否健康發展,關系到社會道德關系是否統一。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對公民文化意識的培育,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公民的文化活動在良好的文化大環境中進行。
四、公民社會意識培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公民社會這一新名詞的出現,這為培育公民的社會意識提供了有利環境和充分條件。公民社會意識是公民在社會中具有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想觀念,主要包括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公民敢于承擔自己在社會活動中出現的不足和做好自己社會角色的能力意識等。公民權利意識是培育公民的社會意識的基石,是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公民參與社會活動意識要求公民在參與社會活動時為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著想;公民在社會活動敢于承擔社會責任要求公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監督與調整;公民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要求公民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且不要損害他人利益。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單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這就說明人的意識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對公民而言,由于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社會關系處于復雜錯亂的形態下,所以公民社會意識培育是艱難的。《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可是公民對《憲法》缺乏信任,權利意識不高;公民在參與社會生活時過多追求個人利益,這都對公民社會的發展造成了阻礙。針對公民社會發展的現狀,應將培育公民社會意識與發展公民社會結合起來。要將公民社會觀念容入公民內心,使公民自覺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實現人的現代化。通過社會教育,可以對公民社會理念進行宣傳,使公民參與社會實踐由被動變主動。因此,鼓勵公民參與社會實踐,為公民參與社會實踐提供條件和環境,轉變公民對公民社會的態度,使社會民間組織與政府相結合,共同建立民主、與時俱進的公民社會。
五、 公民生態意識培育
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共同存在的難題,長期以來,我國因為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堅信我國資源豐富、取之不盡,從而忽略了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加強公民生態意識培育,是解決生態問題和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
公民生態意識是要求公民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獲取最高的經濟效益,時刻遵循著生態規律。公民生態意識內容涉及面很廣,不僅局限于公民要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性,還要求公民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積極制止以及對目前生態問題的擔憂等。所以,要增強公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主動性,為培育公民生態意識尋找好著手點。公民生態道德意識是約束公民行為規范的精神力量,是人們內心對和生態文明的一種自我要求。公民生態法治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制性保障,實行生態建設的法制化是必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們加大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使公民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培育公民綠色消費意識,堅決杜絕超前和攀比消費,鼓勵節約型和綠色消費,使公民消費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生態文明作為建設總體布局中其他四個文明的基礎,為使生態文明建設有序地進行,所以對公民進行生態意識培育更為重要。加強公民生態意識培育最終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相一致。目前我國公民生態意識還很淡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加強對公民生態意識培育還有一定的難度。培育公民生態意識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只是一國的責任,還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來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對培育公民意識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和要求,我們應深刻領悟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精神傳遞到現實生活中。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的“中國夢”不僅我們中華民族的夢想,它也是每個公民的夢,由此可知把“五位一體”總體目標與培育公民意識相結合,能為實現“中國夢”打好地基,才能讓“中國夢”更加接近公民的現實生活。
〔參 考 文 獻〕
〔1〕姜勇.中國的“公民意識”問題思考〔J〕.山東大學學報,2004,(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