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來到美國后,我家一對雙胞胎男孩加入了學校的童子軍,有時到社區老人院看望老人、有時組織義賣,生活多姿多彩。這幾天,兩個孩子領到了一個任務:走家串戶,為貧困家庭收集食品,并捐贈到“食物銀行”,由其代為分配。
這是童子軍的常規活動,在每年幾個固定的時間點,童子軍的負責人給每個孩子分配一條街道,周六挨家挨戶踩點,在每家的門把手上拴個塑料袋,里面放張募捐的傳單。愿意捐獻的家庭,就在下個周六早上,把要捐贈的食物裝到袋子里,然后放在門口。
母子三人的募捐之路
兩個孩子剛開始有些害怕,像做壞事一樣,不敢走進人家的院子里。我對他們說,“我們是在做好事,幫助窮人。即使人家開門出來,你只要想好怎么說就行了。”
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他們各自準備了說辭。我帶他們到第一家門口,并做了示范,教他們怎么把塑料袋系在門把手上,然后折回街上等著。多試了幾遍之后,孩子們跟開門的人打招呼時就比較自然了。
那天晚上,我們跑了兩條街,花了1個半小時把傳單送到每一家。在往回走的路上,我們還討論了貧富差距和為什么我們應該幫助窮人等問題,兩個孩子說得很起勁,估計是感受到了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吧。
度假歸來,就到了去取居民們所捐食物的日子了。這天早晨,孩子們都賴在床上,說不去了。這可不行,一定要按時完成任務!好不容易才把他們揪起來。
我開著車,沿著街道慢慢遛,孩子們看到門口有袋子的,就跑過去,提回來,從車窗里遞給我。“戰績”不錯,大概每四五家就有一家放食物的。
我們取完兩條街的食物,送到指定的教堂停車場。場地邊上放著一排桌子,地上堆了很多食品袋,志愿者將一包包食物分類、裝箱。我們母子三人便自然而然加入了隊伍,開始給物品分類。
蔬菜罐頭、意大利面條、調料、米、水果罐頭、嬰兒食品等等,分類很細,兩個孩子經常搞不清,來問我這個應該放在哪里,那個應該放在哪里。
干了一個小時,因為沒有吃早飯,孩子們都叫餓了,我們離開了教堂。這次活動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隨意推卸責任,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準時到達指定崗位;當組織或他人需要時,主動幫忙;服務社區,幫助他人……
在幫助他人時學會社會化協作
幫助他人是美國兒童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在學校和社區,孩子們從小就受到這種教育。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存在感,并學會社會化協作。志愿活動對個人在職場的成長非常有幫助,因為它最終是和團體結合在一起的,會讓人意識到資源互補的重要性。孩子們會自然而然意識到,每個人都不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都會在各種各樣的領域上發揮自己的特長。
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必不可少,有些東西不是多上幾個補習班、多學幾項才藝就能學會的,而需要更多地去體驗去感受。我欣喜于童子軍生活對我的兩個孩子的改變,也期待孩子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