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43-01
筆者在授課中遇到愛探究的學生質疑:“《關雎》為什么是《詩經》的第一篇?”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次序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呢?本人在翻閱一些資料后,給學生作了如下答復,希望能得到同行商榷研討,專家學者的指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東潤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對《關雎》的題解是“《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也是全書首篇。《毛詩序》以為此詩是吟詠‘后妃之德,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現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說,認為是描寫戀愛的作品。”
我認為古人置《關雎》為《詩經》之首篇,有深意,它吻合古代以禮治天下的思想,就是寄托于母儀天下的周后妃以德范天下的婚姻家庭。這樣的編排目的一是明禮,正教化;二是有鼓勵婚配,滋生人丁,促進生產的情感蘊寓其中。
一、“后妃之德”:明禮,正教化
孔子《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范。我們始想,剛從蒙昧中建立的帝國,雖是文明的始端,但很多需要建立的東西還未建立,廣泛存在的原始婚姻形式與國家需要的規范穩定家庭單元矛盾,落后的生產力與維護國家政權穩固的物資需求矛盾,惡劣的自然環境、極高的死亡率與人力資源需求矛盾,以及諸侯間、部族間因土地和奴隸爭奪戰事頻繁,這些都不利于王權的鞏固,周王室除了用戰爭,軍隊來建立和鞏固王權外,還積極推崇能束縛個人私欲無限膨脹的法則——禮制,可惜當時的中國沒有產生“漢謨拉比法典”,他們在全力否定商紂王的酷刑同時,倡導以“畫地為牢”的寬松形式維持社會正常秩序,所以思想上的教化成為禮治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廣泛流傳的《詩經》就是“下以風刺上,上以風查政治得失”的橋梁。上層統治階級也是有意的利用一些 “風”來明禮,正教化。《關雎》就是其中之一。漢代的《毛詩序》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個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于“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于“邦國”即統治階層。
從詩的主旨來看,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于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間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更不是“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與公子同歸。”(《詩經》<七月>)奴隸主貴族的強取豪奪。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同時它規范了婚禮的形式及內容。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萌動、“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思慕、到“琴瑟友之”的追求、最后以“鐘鼓樂之”隆重而熱烈場面迎娶,符合禮制,更有益于改變部分地方仍殘留的原始群居雜交的落后婚姻形式,使不穩定的家庭結構更趨于穩定,有利于周王國政權的鞏固。所以,朱熹在“《詩》集傳序”中說,“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于言者,樂而不過于淫,哀而不及于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故史官和樂師就把這份功寄托到分擔著后勤,家政內外的周帝國王妃身上,選取這首吟詠正規愛情,婚慶儀式的民歌為“風之始”來教化天下。
和西方相比較,中國的宗教產生比較晚,老莊之道只能說是一種文化思想,借助了浪漫手法來表現,不是宗教。而宗教的主要功能是從道德倫理上約束和規范人的行為,沒有產生宗教,要想束縛人無限膨脹的私欲這就只能依賴政府了。而西周時期反對酷刑提倡文治,所以能廣泛流傳,收束人心的只有民間歌謠了,所以《詩》便成了教化民眾的最佳首選了。正因如此,西方中世紀的發展史都集結在對宗教教條的反抗斗爭上,西方人的宗教情結是虔誠的體現在對情欲的壓制上,東方則貫穿始終的是反對封建家長專權制,才能有人性的自由,情欲的施放。
從詩的來源和形式分析,也可以發現詩是經過加工整理的,高亨在《詩經今注》中解釋:“所謂國風,就是各國的樂曲。”《周禮》言象胥屬官為“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象胥類似后世的翻譯,能雅訓語言。他們將各地風歌收集起來,交由行人主持潤色。孔子曾說:“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關雎”是詩歌,韻是詩歌之魂, 關于“關雎”篇的押韻形式,朱熹在《詩集傳》中說“關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三章中的押韻形式是:第一章中為一二四句押鳩洲求;二章中二四句押流求,六八句押服側;三章中一二四句押菜采友,六八句押芼樂。以上共有韻字12個,其中第一章中的鳩、洲、逑押幽韻;第二章中的流、求押幽韻,服、側押職韻;第三章中的菜、采、友押之韻。芼字明鈕屬幽韻、樂字來鈕屬藥韻,明來二字為鄰鈕,可通借。幽藥二韻可旁對轉,故芼、樂二字同韻。所表現出來的兩個特點:即語言多以開口呼和齊齒呼成音為字;押韻字多為陰聲韻字,是人類語言產生最初的基本發音形態。也是《詩經》的押韻范本,其后的“周南”11首詩,“召南”14首詩,全部吻合以上的特點。不難看出,這就是民間歌謠被采到朝廷之中,詩官根據執政者的要求而給予加工,采用“興”的手法,使以下的由戀到結合的過程變得“合理”,“合理”的闡釋是用自然之中鳥兒的成雙成對,交頸和鳴來啟示周王朝的子民,鳥成雙,交相鳴與君子逑淑女同出一轍,合乎禮,合乎自然。因為最初的人類都是師法自然的。這說明,《關雎》之所以放在首篇,是周王室采之于民,由專職樂師予以加工后,又施之于民,起到明禮,教化民眾的功用。所以,朱熹又在《詩卷第一·國風一》中說,“舊說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
二、鼓勵婚配,滋生人丁,生產強國
西周建立初期,人們面臨的主要矛盾仍是生存矛盾,面對自然這個強大無比的對手,人們仍然是弱小無助的,還有部族之間的爭斗,這些都依賴人類社會的團結,協作,就是集團作戰,這就需要一個基本因素,就是部族成員的多寡,人口眾多是取勝的關鍵。例如,黃帝戰蚩尤的神話傳說,實質是部落戰爭,其中,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這八十一的數字就是古人渴求人丁興旺的直接體現。因此,周王室無論在生產生活,還是部落的爭強示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所以鼓勵婚配,滋生人丁,促進生產,穩定社會,鞏固國防是周王室首要的工作。首先,極低的生產力需求大量的勞動力才能生產出更多的勞動產品供給周王室國家機器的運轉。其二,惡劣的環境、橫行的疾疫、極低的醫療水平、過高的死亡率也要求以更高的繁殖率來補償,西周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20歲左右,人力資源的缺乏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再者,國家機器的運轉也對人力資源提出了要求,周王朝的版圖已經十分遼闊,鞏固邊防,治理內亂,筑渠修路都需要人力。周發動有記載的戰爭有18次,主要是和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戰事,沒有記載的諸侯爭霸,國都建設,筑路修渠,奴隸主的陵墓寢宮建造等等,都是以人力資源為基礎才能完成,故此,《關雎》才選擇鳥兒作興,因為魚鳥是多子多育的象征,以贊賞的口吻鼓勵青年男女早婚早嫁,并祝愿他們能多生優生,以致在《詩經》其他的篇幅中,不停地詠嘆婦女們采摘車前的熱烈場面,因為生殖崇拜是關系當時國計民生的關系大事,所以才有周樂師借后妃之口諭,把《關雎》置于首篇。近代學者觀點似嫌簡單化,未能深究遠古的生產生活、政治經濟需求,還是更接近詩之源頭的毛氏說更合理。
參考文獻:
[1]張克峰.《上古諫諍傳統、獻詩、采詩制度與詩歌諷諫論》.《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6).
[2](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詩集傳》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