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緒
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文史界對貴州省和貴陽市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作用的評價,均比較模糊。貴陽雖然是抗日戰爭的“后方重鎮”,但抗日。戰爭文字記載,多停留在一般性記述上,導致很多人以為貴陽就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因此,全國人民對貴州省軍民參加抗戰的情況了解甚少,一些被輕率破壞的紀念物,如貴陽市新華路南端和三橋的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塔,沒有得到恢復,幸存的老兵沒有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和精神慰藉。
2005年9月3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一評價客觀地肯定了當時國共雙方在抗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胡錦濤同志的講話,向我們傳遞出一個信息:民族團結、領土安全完整等國家的核心利益,是極其重要的。
此后幾年中,國家有關部門對當年抗戰老兵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訪問,中央和一些地方電視臺編制播放了容量巨大的專題片,對全國各抗日戰場的情況進行了系統的宣傳報道。各級政協、統戰部、各民主黨派都注意到,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應當有一個系統、完整的鏈條,中間不可缺環少扣。抗日戰爭勝利前后出生的中國人,應該全面了解先輩艱苦卓絕的斗爭、精忠報國的犧牲精神。我們有責任把全面真實的,有利于民族大團結的、有利于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的歷史傳給后代。
在此特定人文環境下,《貴州草鞋兵>一書應運而生。這本書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數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紀實筆法,用《滄海洪流》《烽火壯歌》《浴血男兒》《尋找英雄》四個篇章,記述了“黔軍”在抗日正面戰場上輝煌戰果和悲壯的犧牲,以及入緬作戰中未見諸文字的歷史細節,因而受到全國讀者的特別青睞。
《貴州草鞋兵》首先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鄉土教材,它翔實記述黔軍參加抗日戰爭的核心史實:參加抗戰的“黔軍”主力,是由三個時期分別組建:一是北伐前后納入國民革命軍的正規部隊,即陸軍第85師、第82師;二是1935年,王家烈所部改編為中央軍的五個師,即第102師、第103師、第140師、第121師、新編第8師:三是抗戰中新組建的陸軍預備第2師、新編28師、陸軍補充師及獨立第6旅。這11個“黔軍”部隊全部開赴前線;還有許多貴州籍士兵被編入桂軍、川軍、滇軍等部隊。
抗日戰爭中,貴州征兵達58萬人,按人口平均,每12人就有1人參戰(另有統計為每百名貴州人中,就有7人參加了抗戰軍隊或工作)。他們穿的是草鞋,用的是有效射程不過400米的“漢陽造”步槍等簡陋的武器,與擁有坦克、火炮、飛機、航母的強大日軍進行殊死搏斗。從1937年8月8日的南口地區爭奪戰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止,“黔軍”先后參加了南口爭奪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南昌會戰、四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中條山會戰、中國遠征軍滇湎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等戰役及數以千計的大小戰斗,每個戰場都浸透了黔軍戰士的鮮血。抗日戰爭中第一位犧牲貴州籍將領,是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三都縣人滕久壽將軍。
1937年10月,第103師參加淞滬大會戰,在江陰要塞與日寇海軍陸戰隊激戰數十次,以血肉之軀固守要塞達蘭個月之久。在南京保衛戰中,第103師最后僅剩500余名官兵。1938年1月,該師重新整補后參加武漢會戰。原師長何知重已升任86軍軍長,86軍仍轄有103師,全軍清一色為貴州人。在武漢會戰之田家鎮保衛戰中,擊斃日軍1150人。以后又參加長沙會戰。四年中第102師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時,全師1萬余人,所剩軍官不足百人,士兵540人。1938年3月,“黔軍”第140師奉命開到臺兒莊戰場南端之禹王山阻擊日軍,戰役中140師官兵傷亡2000余人;還有2000多貴州青年補入桂軍第93師,參加臺兒莊戰斗,近百名貴州籍官兵犧牲。貴州仁懷人劉莘園被委任為徐州集團軍前敵臨時總指揮。滇軍六十軍是參加臺兒莊戰役的主力部隊之一,副軍長郭建臣是貴州省威寧人,威寧籍官兵有100余人犧牲。
經過幾次大戰,先期出省的黔軍士兵傷亡殆盡。1941年師長柏輝章報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準,在貴陽大南門外,建立一座紀念碑,新中國成立后,紀念碑被拆毀。進入新千年以來,貴州省和貴陽市政協、各民主黨派,都曾多次提交恢復(重建)“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的提案,但受城區交通發展的制約,已不可能在原址重建。所幸“紀念塔”地名被永久保留下來。
在滇湎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中,“黔軍”成建制的部隊有新28師、103師、第82師和陸軍預備2師參戰。在野人山有3000余名官兵犧牲;騰沖攻堅戰有2198人犧牲。李頤將軍就犧牲在騰沖戰場。以黔軍新28師和103師為主力的松山之戰,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向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戰略反攻的序幕,戰役共殲日寇3000余人。遠征黔軍戰死萬余人。書中還介紹,民國時期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就讀的120名貴州籍教官、學員中,9人后來成為高級將領并擔任重要職務。在黃埔軍校執教的91位黔籍教官和就讀黃埔各期的1092位黔籍學員中,有79位先后晉升少將以上軍銜。
《貴州草鞋兵》又是一部珍貴的史料集。書中記述的史實,引起全國范圍的轟動,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貴州省、貴陽市在抗日戰爭中地位、作用的錯誤認識:改變了貴陽市被動挨打、倉皇疏散、難民聚集慘狀及“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麻木不仁、畸形消費城市的形象。
2009年,《貴州草鞋兵》首次印刷2000冊,很快售完。2012年再版,補入史料近10萬字,發行5000冊,轉瞬售罄,目前第三版正在籌印中。文學類書籍如此暢銷,是30多年來極罕見的現象。
自明清以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都不看好貴州。王陽明、林則徐的詩文,對貴州描述是“連峰際天,飛鳥不通”,是“一徑秋煙鑿山腳”的山川險惡、貧窮落后。連本土作家蹇先艾,也在其小說《水葬》中,抱怨貴州鄉間習俗的“冷酷”?!顿F州草鞋兵》的作者,則以尋訪抗戰老兵的過程為契機,熱情歌頌了貴州人的淳樸、勇敢和堅毅,歌頌了貴州這片廣袤神奇的土地。作者梁茂林和齊赤軍,均為貴州省鄉土作家,他們歷經七年,走鄉串寨,通過尋訪證人,特別是從69位健在的黔籍抗戰老兵和著名參戰將校后人的追憶,廣泛查閱檔案,認真核對和解讀真相,最終形成謳歌貴州草鞋兵英勇殺敵、壯懷激烈的宏偉篇章。《貴州草鞋兵》雖不是以文學語言取勝的作品,但作者特有的文學藝術智慧,卻令人感嘆不已。作者以平實的文字,巧妙搭配的照片,深深振蕩著讀者的心坎。那些幸存的抗戰老兵們,如今生活在偏僻山林中,住在簡陋、破爛的農舍里,門前是枝葉零落的菜園……然而他們卻仍然精神矍鑠,唱起抗日救亡歌曲時,仍那么豪邁雄壯。歲月催老了他們的容貌,催不老他們的血性,中華健兒的英姿,仍然閃耀著光輝。
從史學角度看,《貴州草鞋兵》為貴州省史志界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治學榜樣。作者忠于史實,資料收集十分嚴肅認真。從2003年起,他們從歷史文獻和“三親”材料中,爬梳出貴州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種種細節。之后,又和“貴州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一起,先后找到散落省內的抗戰幸存老兵230人。五年間,梁茂林兩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清了1937年至1945年國民革命軍各部作戰電文,使戰役時間的記述明晰,事實準確無誤;他多次赴全省各地州縣,調查黔籍抗戰老兵和他們的后代生活狀態,還在老專家幫助下,收集到黔軍第85師資料和照片。這種科學的工作態度,使我這樣的專業史志工作者深受觸動。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們編纂地方志的方法,是從檔案、舊志和舊書報雜志中找資料,實地考察極少;材料的取舍的標準缺乏科學依據,這就造成方志遠離社會發展的實際,嚴重脫離人民群眾。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編輯出版,30多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新方志多有詬病,史學專業界也反映新編方志“不好用”“有用的資料少”……《貴州草鞋兵》的面世,將有力促進地方志工作的改革創新。
《貴州草鞋兵>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統一戰線永遠是維護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的重要法寶??谷諔馉幍膭倮?,是全世界正義的力量共同斗爭的結果。當今國際社會,矛盾極其復雜,斗爭空前尖銳。中國再次面臨惡鄰與強權的多方威脅。面對世界潮流,我們再也不能停留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歷史認知水平上。只有堅決還原歷史原貌,才能促進全國新的統一戰線形成,保衛國家的核心利益,承擔起維護國際秩序正常的艱巨任務。
(作者單位:貴陽市史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