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稅收增長的速度長期高于GDP增長的速度。稅收增長高于經濟增長的原因在于: 價格和統計因素的影響,稅收與GDP自身結構的差異,稅收征管因素的影響等。稅收彈性偏高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使稅收和GDP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增長。
[關鍵詞]稅收增長;GDP增長;稅收彈性;稅收超GDP增長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29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19
[作者簡介]鄧慧明(1989—),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方向:政府經濟學。
自1994年我國實行稅制改革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我國稅收收入呈現高速增長。從近二十年的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看,兩者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其中稅收收入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GDP的增長幅度,表現出稅收彈性較高。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即稅收彈性)保持在0. 8—1.2之間是合理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稅收彈性大于1.2,相對于經濟增長的速度而言納稅人的稅負水平過高,這會不會引起稅收風險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從分析我國稅收與經濟現狀出發,對影響稅收收入增長超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數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我國稅收與GDP增長的關系現狀
(一)我國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稅收收入和GDP都呈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
我們都知道稅收是來源于經濟,因此稅收收入的增長是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沒有國家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稅收的穩步持續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經濟運行質量也在日益提高,從而也帶動了稅收收入的增長,尤其是1994年的稅制改革,我國稅收收入呈現出令人吃驚的快速增長趨勢。1999年,我國稅收收入首次突破了一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此后每年都以千億元為單位的增長遞進,甚至有的年份更是有萬億元的增長態勢。
以GDP為自變量,稅收收入(SSSR)為因變量,構造回歸方程。通過運用SPSS20.0統計經濟分析軟件,對1994—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我國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如下:
SSSR=-2953.674+0.193GDP
從上面的回歸方程可知,GDP對稅收收入的單位邊際貢獻為0.193,即國家每增加1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可帶來1930萬元的稅收收入。
說明GDP是不僅反映國家的整體經濟態勢,也可以是衡量稅收的一個關鍵指標,與稅收收入關系十分密切。
(二)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稅收增長率遠高于GDP增長率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GDP是稅收的的基礎,稅收是依存于GDP增長而增長的。然而,近十幾年來的數據表明,我國的稅收增長率遠遠高于GDP增長率。
從圖一我國GDP增長率與稅收增長率的變化可以看出,二者都在一定的時期內穩定增長,但是稅收增長率都是高于GDP增長率。GDP增長率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數據位14.2%, 2012年我國GDP增長率為7.8% ;稅收收入增長率從1998年的12.3%,開始加速上升,直到2007年達到最大值31.1%,在2009年又很快回落到9.8%,這和2008年出現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有關,不過雖然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動,但是仍然高于當年的GDP增長率9.1%。總的來說,稅收增長并十分穩定,不過都遠高于當期的GDP增長率。
(三)當前我國的稅收彈性比較高
從經濟原理上來說,稅收彈性大小反映的是一國稅收體系或稅收制度保證政府集中新增國內生產總值的程度,也是對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稅收增長速度是否科學合理的一種客觀度量。特別是,這種度量還與一國的國情及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稅收彈性系數是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公式可以表達為:
ET=(△T/T)/(△Y/Y)×100%
公式中,ET代表稅收彈性,T代表稅收收入總量,Y代表GDP,△T代表稅收增長量,△Y代表GDP增長量。按上述公式,當ET=1時,表示稅收與GDP都在增長,稅收為單位彈性;當ET>1時,表明稅收增長快于GDP增長速度,稅收富有彈性,此時稅收參與新增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開始上升;當ET<1時,表明稅收增長速度慢于GDP增長速度,稅收缺乏彈性,新增國民收入中稅收所占比重開始下降。
從圖三我國稅收收入彈性所示,1994—2012這十幾年間,我國的稅收彈性普遍處于一個偏高的水平,幾乎都是ET>1,表明了我國近年來的稅收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稅收收入富有彈性,有的年份的系數甚至超過了2。
以上所述都表明我國的稅收增長明顯高于GDP增長。那么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國的稅收是否還能持續健康的增長呢?
二、我國稅收超過GDP增長的原因解析
雖然我國的稅收收入增長遠超過GDP的增長,但是我國的稅收增長是與經濟增長不可分割的,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和前提條件。結合我國的當前現狀,二者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價格和統計的因素
我們知道統計局核算公布的GDP增長率是按照不變價核算的,稅收是按照現價征收的,
稅收增長率是按現價計算的。同時,當前我國通常采用支出法核算GDP,支出法公式為GDP=C+I+G+(X-M),其中C代表居民消費,I代表企業投資,G表示政府購買,X為出口總額,M為進口總額。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進口增加,它會對GDP產生負效用,但是另一方面它在進口環節產生大量的稅收,比如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等等。以2012年為例,進口稅收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4.7%,海關代征進口稅收完成14874億元,比2011年增長9.3%,增收1268億元。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10429億元,比2011年增加1224億元。由此可以看出,進口對二者之間的差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果忽略這個因素,相信稅收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會更小。
(二) 稅收與GDP自身結構的差異
目前我國稅收收入主要來自于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這四大稅種
在稅收收入的地位十分明顯,約占稅收收入70%的份額,其中營業稅和增值稅兩個稅種之和近年來己占總體稅收的50%。而營業稅的課稅對象涵蓋第二、三產業的較大部分;增值稅的主要稅收來源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批發零售業。因此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稅收收入的增加。從GDP的結構角度來看,它是由三大產業的增加值組成,而就我國現狀來看,稅收收入大部分來源于第二和第三產業,因此第一產業的稅負比較輕,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稅負比較重。我們也可以清楚的明白,若GDP總量是一定的情況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運行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那么此時稅收收入增長速度就快于GDP增長速度,從而稅收彈性也會提高。
(三) 累進稅率制度
為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調節分配的作用,我國的一些稅種和稅目的稅率實行累進稅率制度。目前,為了調節納稅人收入差距,我國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所得實行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和承包承租所得實行五級超額累進稅率,收入越高,相應的繳稅也就越多,當應稅所得達到一定規模時,適用稅率提高從而使稅收收入呈現跳躍式增長,增幅就會大大超過應稅所得的增長幅度;而為合理調節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稅實行四級超率累進稅率,當土地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一定比例時,適用稅率提高也會帶來稅收超經濟增長。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所述分析,我國近十幾年來的稅收彈性普遍偏高,已經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當前時代潮流中,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刺激國內需求和投資,紛紛出臺了減稅政策和計劃,因此我國應該順應此潮流,從而使稅收增長和GDP增長的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首先,建立和完善稅收風險管理預防機制,健全稅收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其次,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加大對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最后是完善稅收法律法規,建立科學有效的稅收增長機制。這樣才能使稅收增長與GDP增長在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相互協調,實現一個良性互動的循環機制。
〔參 考 文 獻〕
[1]李建英,陳平.我國稅收超經濟增長額成因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
[2]黃鳳羽.中國稅收收入超經濟增長的若干原因分析[J].經濟縱橫,2010,(03).
[3]古麗娜爾·阿布都拉.我國稅收超GDP增長的原因探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0,(02).
[4]夏侯曦域.我國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2011.
〔責任編輯: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