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釋迦牟尼佛教的圓教意義與圓教觀念可以看到,佛教使人心靈達到一種清凈,使人靈魂達到一種精神修養和寄托,這種思想意寓有利于深化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可以使人達到思想反省和精神領悟,領悟佛教的圓教可以使人們擺脫世俗的困擾,認識這種思想境遇是對佛教修養的最高表達,即是對圓教意義的領悟和對圓教觀念的思考,以更好地把握“圓教”所具有的深層含義,但圓教并不是佛教所說的“圓滿”,圓教是對人自身心靈的提升和對德性的培養,所以釋迦牟尼的佛學思想是對圓善和圓教意義的最高表達、最真實的反映,這種善是對人性、德性的一種普遍價值關懷,但不是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規定的善,圓教的善是對佛教精神超脫性的一種解釋,圓教的觀念和意義也是對釋迦牟尼清凈之心的表達,這種表達體現了佛學的精深和宏大,這種超越性凸顯了佛教自身的內在德性,因此了解圓教觀念和意義對認識佛學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釋迦牟尼;清凈之心;圓教觀念;頓悟;意義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41 — 02
① 參見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卷一,論云:“復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者不諍處?!?/p>
② 參見《佛性與般若》下冊,第四章第八之一節。
[收稿日期]2014 — 01 — 28
[作者簡介]尹喻軍(1984—),男,甘肅岷縣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一、釋迦牟尼圓教和圓善的思想內涵
從釋迦牟尼的佛學思想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對佛教信念的追求和領悟、踐行、秘密和不定等方式的表達都是對佛學獨有的關切,他選擇了對佛學執著的追求,就體現了他對紅塵世俗觀念的超越和頓悟,他善于鉆研和解讀佛學高深的思想內涵和思想意境,所以他才配得上世人所稱頌的佛祖,他一生善于修身和養性、善于對眾生指點迷經和解脫內心的苦楚,這些都是他對佛學圓教觀念和圓善意義的把握和頓悟,所以釋迦牟尼以自身的純樸和非凡的佛學風格表達了對佛學的研讀和佛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思想覺悟超出了眾人之上,他作為一個凡夫俗子,也有私欲和食欲的時候,但他為了達到對佛學經精神的領悟,放棄了對權勢和奢華生活的追求,而將自身投身于對佛學的修行之中,他的這種思想意境早已將紅塵世界拋出,使自身投入到對佛學的追隨和修行,這也體現了他對佛教觀念執著的信仰和追求,正如佛教《般若經》是異法門說①,此異有特意、殊異之意。
在釋迦牟尼的修行過程中看到他對世俗的拋棄和背叛,背叛的結果超出了常人的毅力和精神意志,這源于他對佛教修養的執著信仰,因為有了信仰才使自己有了神圣的清凈之心和超脫之體,才有了對世俗世界奢華、享樂、惡行等現象偏見和與眾不同的見解,這就是他對人身德性之善的關懷和服從,他把將自身擺脫于世俗之外,終日用心修習佛學思想,使自身忘記了苦楚和世俗的喧囂,他的這種狀態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和描述的,只能用心來領會和頓悟,他對苦寒忍耐、對饑餓舍棄,這都是常人無法達到的精神境界,這也體現了他對佛學思想內涵的高深領悟和思考,因為他經歷了世間滄桑的洗禮和磨難,他忍受了無窮盡的肉體的折磨和苦楚,他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他的心始終與佛教的緣在密切相連和融合,他通過對佛學的傳播使人的心靈得到教化和解脫,所以釋迦牟尼的圓教觀念和意義就是對佛學、眾生的一種關注和引導,使他們學會積善行德、學會關注人世間的苦楚和不幸,這就是他對人類宗教事務的關切和引導,它的這種執著、堅貞的心態不只是對佛教修養、信仰觀念的真正的渴求和踐行,從而使佛教的觀念和佛學思想得到弘揚和發展。
釋迦牟尼的這種修行感悟了世人,感悟了勞苦大眾的心靈世界,使他們有了信仰、有了對美好未來生活的關注和希望,使他們內心得到安慰和解救,所以這種圓教觀念和圓教意義表達的不只是對佛教思想的傳播,而且還表達對佛學精神的理解和對話,這樣的對話就是釋迦牟尼對人類宗教事務的深切關注和力行,因為他的佛學思想早已經超越了世俗的束縛,他學會了修習和忍耐、學會了心中有信仰、心中有眾生的完善人格,他的這種佛教意識的變化與他對佛學的研讀和信仰分不開,這種意識也源于對佛教意義的領悟,這也是對清凈之心和生滅之門的一種意境的把握,這也是對人格德性的一種把握和思考,從而達到對圓善的要求和意義的體會,即“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登依,由此有諸趣,乃涅槃證得?!雹谶@就是對清凈之心的理解和體會,從而也體現了對眾生世界生命意義的價值關懷。
二、釋迦牟尼對圓教和圓善意義的解說
釋迦牟尼的修行在圓教的觀、行、法、禪的踐行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達到了對世俗世界的一種感化和超越性把握,這種超越不是西方上帝的超越和圓滿,而是釋迦牟尼對佛學教義、教規中的觀、行、法、禪的踐行,以達到對世俗世界一種感化和恩惠,所以釋迦牟尼思想意識中的圓教觀念,不僅透露出了對圓教觀念神秘性和對佛教德性有效性的表達,而且體現了對佛教教義和法規的恪守和推崇,這種尊崇、體現了一種普世原則,這種根源在于佛教教義都以眾生是生命價值的關注,也表現了佛教的根本特質,更表現了佛教圓通無礙的般若之境。
佛教的圓通無阻就是對般若之境的最好解讀,即事事無礙、事事相通法界的精神,這就是佛教的緣在和緣起,而且也展示出了佛教的圓滿無盡的意寓,這種精神就像《莊子·逍遙游》中所說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既具有了圓通無阻和逍遙自在的精神形態,這也意味著佛教教義所包含意蘊無窮廣闊,但是這種意蘊不是通過邏輯的意義來定義的,而是通過對佛法、佛性、佛教的領悟而呈現出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和修習都是對佛性智慧的追求,更是對佛性大智大善的普遍認同,因此釋迦牟尼的佛學思想所表現的正是對圓滿無盡、圓通無礙的思想緣在,這種最高的善就是對佛教圓滿觀念的最好的表達和追求,即從現實的角度可以反映出釋迦牟尼對佛教的追求和對眾生的關懷和普照,從而更體現了佛教思想對現實世界生命、幸福的一種透徹的反映,所以釋迦牟尼的圓教和圓善都是對德福的關注。
再從釋迦牟尼的修行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他所對佛教的信仰有著至高的見解和獨特的領悟,他將自身的寂靜、涅槃和法身都傾注在對佛學的頓悟之中,因此釋迦牟尼的修行的每一步都是對佛教思想的回歸和解讀、提升和啟示,就這點體現了釋迦牟尼對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關注,可以說佛教的神秘就在這種清凈之心、涅槃法身和和般若之心,釋迦牟尼才有與眾不同和富有更強的生命力,但這種佛性的張力并非一切都空,而是有其內在的真知和玄妙之處的意向。正如老子在《道德經》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①所以佛教、佛性并非一切皆空,因為佛有佛的意向和緣法,佛教以本心之德、性善、仁義之浩氣而施恩與眾生,所以釋迦牟尼對拯救普世大眾的心靈起到了重要的安慰,所以看到釋迦牟尼的對圓教和圓善的認知正好與孟子學說的“本心”、“性善”與“仁義”有共同之處。
所以釋迦牟尼對佛學的悟頓和對圓教的理解都呈現出了一種般若智慧,釋迦牟尼的般若就是佛教和圓善真實生命智慧的寫照,這也是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最好表現,因此從釋迦牟尼的角度看到,圓教和圓善也就是釋迦牟尼對佛性信仰的尊崇,也說明了他對佛學思想真知靈魂的一種探究。在佛學的教義中可以領悟到,釋迦牟尼以圓教和圓善的方式開顯出了對佛性的本懷和通達之度,因為圓教的觀念關注的不是對佛教的教義的背叛,而關注的是對九法界眾生成佛的普照,圓教就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達到佛教圓教和圓善的最好表達,而且可以體現出佛教的最高意境和要求,所以釋迦牟尼認為佛教的圓教和圓善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佛教最高的境界,圓教的意義在于對人生真實的價值追求,就如《易·系辭下》所言:“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于地,觀取善之文,與地誼,近取諸身,近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②所言,這種佛教的善是無條件的善,這種圓教體現了對最高善的理解,這善是無條件的德性,所以這種德性表現了對圓教和圓善觀念的最好的狀態,也是對佛學境界世界的真實反映。
三、釋迦牟尼對圓善和圓教的價值關懷及其意義
佛教中的圓教和圓善就是對法身、般若和解脫三德迷藏的的最好解釋,這樣體現了佛性一種真實把握,也是對最高道德修養的一種尊崇。在釋迦牟尼的修行中可以看到,佛教中的圓教就是對佛性和法身得到進一步擴展。因為成佛是一切眾生都能擺渡的條件,這樣既可以達到對如幻如化、無自性的理由,所以釋迦牟尼對佛學思想的頓悟就是對清凈之心和忘坐之心的最好表達,他善于佛法修行和領悟,也善于對佛法的精髓進行合理的解讀和領會,這也許就是他追求的心靈之境,他以佛學的悟性超越世俗的觀念,這種觀念不僅使釋迦牟尼的佛性得到升華,而且使佛法思想得到廣傳和有效的教導,所以佛學中的圓教和圓善更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使人的心靈達到超越性的忘坐和寂靜,因此釋迦牟尼的心境啟示了世人的心靈世界和完善了人格,為后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所以要理解釋迦牟尼佛學的奧秘和內在性,目的是重建、追溯人類事物發展的軌跡,以全面把握人類社會的心靈世界,把探索宗教要素作為研究的對象,以不同的解釋方式對人類的事物進行考察,注重宗教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的東西,通過對宗教現象的考察來揭示佛學背后圓教和圓善的諸多奧秘,以在宗教事物中尋找它在社會最價值的東西,因為釋迦牟尼的佛學使每一種東西都以自身的特點體現了事物的特殊性,從而可以在佛學的發展過程中把握緣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東西,以進一步認識宗教事物的相對性和特殊性的東西,從而以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心靈世界和基本意涵。這一點在釋迦牟尼的宗教事物中得到了理解,首先需要對“宗教”的佛學進行把握,在理解佛學的圓教和圓善的基礎上對宗教的狀態進行思考,宗教的語詞不僅是對宗教活動的有效反映和現實的體現,而且也是對特定時期社會發展的意識的反映,所以這種語源學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是“一種實踐的、極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③,這就體現了佛學語詞“語言共同性東西”來達到對宗教事物的表達,以更好的認識宗教發展過程中的本質和規律。
釋迦牟尼的“宗教”佛學中的圓教和圓善思想,不僅意向性的表達了不同的風度和文明內涵,而且也體現出宗教事物的奧秘和超越性,他把宗教事物以特殊的意識形態和共同體的意識規定了人類事物,這正好凸顯了宗教佛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內在緣在,因此釋迦牟尼的宗教給人類事物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宗教活動和行為的理解,這就是他對宗教活動給信仰者一種超越的精神世界,所以他的佛學思想對人類事物發展更具有長遠的價值和意義。
〔參 考 文 獻〕
〔1〕默羅阿德·韋斯特法爾.解釋學、現象學與宗教學——世俗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對話〔M〕.郝長曦,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約翰·???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M〕.王志成,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麥克斯·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歐陽竟無.佛法非宗教非哲學〔G〕.黃夏年.歐陽竟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5〕參見《佛性與般若》下冊,第四章.
〔6〕吳永年,季年.當代印度宗教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7〕謝扶雅.宗教哲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8〕米爾恰·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M〕.王建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9〕F.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M〕.金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圓善論》第六章,臺北:學生書局.
〔責任編輯:史煥翔〕
① 《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② 《易·系辭下》
③ 默羅阿德·韋斯特法爾.解釋學、現象學與宗教學——世俗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對話[M].郝長曦,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