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易
【摘要】閱讀課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有所不同,設計理念不同,無論怎樣,都是要通過閱讀內化,達成一定的目標。本文通過設計目標、訓練策略、課堂生成三個維度描寫同課異構的思考與評價。要令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閱讀課都掌握到一定的內容。這樣的課堂無疑會是充滿活力的有效課堂。
【關鍵詞】閱讀課堂 設計目標 訓練策略 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15-02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不僅是幫助學生吸收語言信息,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匯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法杖、促進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提高。[1]在長期的各類英語考試中,英語閱讀毫無疑問成了重頭戲。“得閱讀者得天下”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對八年級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容量提出明確 要求:“能連貫、流暢地朗讀課文;能理解簡易讀物中的事件發生順序和人物行為;能從簡單的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能理解并解釋圖標提供的信息;能讀懂簡單的個人新建、說明文等應用問題材料;能使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幫助閱讀理解;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0萬詞以上。”
然而閱讀教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多為外來民工子女,閱讀信息來源渠道十分局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大多數學生課后忙于作業,根本沒時間閱讀。其次,英語課堂教學方法陳舊。有些老師為了節約時間,將閱讀課上成語言知識和語法講解課,導致學生對文章無法整體把握,細節掌握不到位,也容易使課堂氣氛沉悶而失去學生的注意力。
英語閱讀課要構建怎樣一個模式?如何激活英語閱讀課堂?筆者想通過湖里區舉辦的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兩節閱讀課同課異構授課來探討自己對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模式的幾點思考。
第一位老師上課流程圖:
第二位老師的上課流程圖:
一、設計目標
一篇閱讀文章究竟該怎樣處理,是通過閱讀文精讀掌握語言點,還是收獲相關閱讀信息,抑或是作為一個寫作范文指導學生寫作?這些都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學生必須通過閱讀了解文章內容,明白文章是在說什么。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是初二下學期的一篇長篇閱讀文章,無論是從閱讀信息量還是寫作的文章構架,本課都有十分豐富的學習資源。兩位老師根據本課內容定位了不同的課型目標,多角度開發了授課模式。
案例1:第一位老師通過視頻短片引入本課主題——新加坡概況一覽,激發學生興趣,再過渡到課文的閱讀。學生整體通過各種閱讀訓練掌握本課關鍵信息。閱讀最樸實的意義就是在于捕獲有效信息。通過讀,學生掌握對新加坡城市從整體到部分了解,能夠從各個方面總結新加坡城市概況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所在。
第二位老師先通過一首兒歌快速激活課堂,學生在簡要閱讀此篇課文后填表格來了解本課概況。接下去著眼于文章結構的剖析,概括出從幾方面介紹新加坡,并且針對一部分重要寫作句型進行操練,最后生成出一篇描寫家鄉廈門的文章。本課的教學目的毫無疑問是為寫作服務的。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預設。課堂教學目標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成情況。教學目標之間是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由于預設的目標比較詳細,學生便能在不斷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為自己的成功歡欣鼓舞。[2]這兩節課一個是以閱讀為主,另一個是以寫作為主。兩位教師都很明白自己上課最后是要讓學生生成什么,達成什么樣的目標,這就對閱讀課究竟要教什么給出了一個較好的答案。
二、訓練策略
新目標英語課文的信息量也隨著話題內容的多樣化而不斷加深擴大,涉及語言知識也較多。課文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首選材料。學生應在閱讀課上全身心的投入,調動各種感官,做到動手,動口,動腦。熟讀,背誦,復述都是一些訓練學生閱讀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把課文作為一篇語言材料來對待,把閱讀過程看作語言文字或言語的學習過程,不僅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還大大加深了學生的負擔。[3]兩位老師在授課上,都用各自的方法巧妙熟悉課文,引導學生多樣化學習,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
案例2:第一位老師的設計步驟十分清晰,根據任務型教學法,設置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讀后(Post-reading)三個環節,環環扣緊,達到最后的教學目的。在閱讀文章之前,通過之前的視頻和幾張相關的圖片進行大膽的預測(Prediction),學生不僅要閱讀文字的獲得信息,也要學會從圖片中捕捉適當的有效信息,圖片閱讀一方面激活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鍛煉他們從不同的媒介中獲取可用的內容。而在讀中階段,該老師由淺入深地設置了不同的閱讀問答,巧妙地將泛讀和精讀聯系在一起,學生在各種任務中掌握閱讀技巧。其形式有:找出主題句、各自然段內容連線、各自然段細節問答、挖空填寫詞組等。比較巧妙的是,在每一步驟出現時,幻燈上都會提示相應的閱讀技巧。例如:在讀前預測環節,閱讀技巧提示為:“Tips: Say what you will read or what you want to read from the passage. 說出自己可能讀到的或者想讀到的信息。”;在段意連線時,相應的閱讀技巧提示是“Tips: Skimming for the general ideas from topic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從每段主題句中找出關鍵信息,不必字字閱讀。”
第二位老師的課堂設計是以達成寫作目的為主,同樣是遵循了寫作前(Pre-task)—寫作中(While-task)—寫作后(Post-task)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在目標的達成上,通過閱讀,層層遞進。在上課開始,先通過自學導讀的漢譯英題目設置找出文章的相關句型,感知課文;緊接著在本課的Summary梗概里挖空填詞,并總結出Beginning-Body-Ending的文章結構模式,開始進行寫作導入。為了加深寫作模式的概念,該老師又給學生閱讀了一篇類似結構的閱讀文章,然而不同的是,這一步要求學生自主歸納出可用于寫作中的好詞好句,為后面的寫作進行鋪墊。閱讀活動結束后,進行更為細致的寫作總結。這樣的設計,遵循教學規律,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
二位老師都在訓練策略上有所創新,無論是第一位老師的閱讀猜想、訓練技巧提示,還是第二位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歸納,都是在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學生在參與閱讀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發展了能力、學會了學習。
三、課堂生成
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生成,便可知道一堂課的教學設計目標有否達成。一堂課究竟最后可以生成怎樣,這取決于前面教學設計的鋪墊和學生活動的掌握。在閱讀課教學設計上,我們教師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空白點、銜接點、邏輯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體驗中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能為教而教。讓學生真正通過閱讀課有所收獲。
案例3:第一位老師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簡要圍繞幾個方面概括出新加坡城市的簡要信息。通過跳讀(Skimming)、掃讀(Scanning)把握文章大意,概括總結出文章圍繞幾個方面介紹城市。在最后的生成總結中,讓學生分類信息,用上相應的句型結構整理出文章大意。這便是閱讀最為本質的意義。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表達提煉的信息,是學生必須在閱讀課上做到的。
第二位老師設計的任務是設計給外地的朋友設計一張廈門的海報。海報的書寫結構與課文的結構類似,句型使用也是從課文及課外閱讀中學生自主摘錄的。在總結了本課文時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新加坡的、寫作的開頭、中間、結尾各內容可以如何分布后,結合一定的廈門人文信息,學生便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海報設計。任務的一個亮點便是在學生展示的環節給出評價表,包括要點齊全(5分)、語法錯誤(4分)、文章結構(2分)、書寫規范(2分)、用上好詞好句獎勵分(2分),讓學生明確寫作得分要領,充分達成教學目標。
閱讀課同課異構,雖然課堂教學活動有所不同,設計理念不同,但是二位老師所追求的則是一樣的,便是要通過閱讀內化,達成一定的目標。對比以往老套的閱讀教學,這兩位老師的授課無疑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和理念,也能讓大多數老師明白閱讀課該怎么教,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都掌握到什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會是充滿活力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初中英語閱讀研究課題中期實驗總結》2009
[2]朱成明《反思課堂教學 促進動態生成》2011
[3]范清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初探》20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5]王薔 英語教學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魯子問 英語教學論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戴軍熔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讀后活動:設計與實施 浙江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