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摘要】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從現階段中學信息技術課面臨的環境和現狀入手,并結合個人具體的教學實踐,尋找相應的對策,試圖探索一條符合新時代教育要求的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之路。
【關鍵詞】演示 引導式教學 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39-02
教育部長陳至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講:“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教育,努力實現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處理的能力,并能夠主動的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創造能力。
然而反觀現狀,近年來教育機構對初中學生進行了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教學建議等多方面的調查,發現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課教學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和不足。
一、信息技術課教學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和不足
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小學開設時間不長,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較為成熟的教學體系。學校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管理中無法可依,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無章可循。
具體分析如下:
(一)課時設置不足,內容取舍困難
根據國家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規定,信息技術課程在初中階段的總教學課時應為70~140學時。但目前不少學校安排課時較少,一般學校一周1至2課時。
在此情況下,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只是在簡單地趕教學進度,教師對內容取舍困難,教學內容很難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造成了學生對知識只是大致了解,而且缺乏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隨興而變
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缺乏教學方法,大都是講述操作等內容,再由學生進行機械性的訓練,因此課程就缺乏深度和力度的思維訓練,缺乏引導學生積累操作思維而進行有效的操作練習,更是少有課外拓展。
(三)教學管理不嚴,學生上課混亂自由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教學過程一般都在多媒體教室和機房里進行,提倡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因此有時信息技術課教學缺乏嚴格而科學地管理 。
(四)教學方法簡單,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大部分的信息技術課教師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的教學“套路”,甚至黑板加粉筆就可以打發一節課,造成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毫無興趣。
二、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針對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和不足,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思考,主要是重視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素養。
(一)加強課堂管理,凈化網絡環境
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網上游戲、聊天的現象,如果放任自流,既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粗暴地關閉整個網絡,則無疑于因噎廢食。我采取網絡監控的方法,限制學生在網絡上游戲和聊天,創造一個資源豐富而又相對封閉的網絡環境。
(二)轉換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教學受幾十年來傳統教育的影響很大,以教師為中心,主宰教學全過程的狀況依然存在,“重教輕學”的思想傾向很難克服,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得不到充分發揮。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師由權威者變成指導者,并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伙伴關系。
具體做法如下:
1.全方位互動,讓學生永保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輔導代替管制。中學生好奇心強,持久性差。在設計課堂情節應當多考慮中學生的特點,應當做到全方位互動,即師生互動,人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上,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體現合作。
2.自主式學習,鼓勵創新
提倡自主式學習,利用計算機的圖、文、聲并茂的特點,讓學生自己上機進行操作和實踐,不僅能使單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而且還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并鼓勵學生創新。
3.分組合作式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應該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競爭的本領,培養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學的良好素質。分組合作式學習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分組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操作課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顯。
(三)優選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與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上,采用了具有本學科特色的適應信息技術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現將本人的教學實踐介紹如下:
1.演示、引導式教學法
教師運用示范、講解、練習、指導等方法進行示范性實驗,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實驗技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學方法。例如:在Windows系統操作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課堂教學軟件,將操作過程流程通過教師機演示給學生,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完整的操作過程。
又比如在教學生“網頁制作”一節時,邊出示Flash制作的課題,邊講述本堂課的學習任務,這樣生動形象的演示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在隨后的自我操作效果很好。
2.比喻、游戲法
比喻法是借用已感知的知識映射新知識,使新知識更容易理解的教學方法。計算機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作為教師應具有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需要教師多鉆研教材和教法。
例如介紹計算硬件、軟件時,就可把他們比做人的軀體和靈魂,CPU比做心臟或大腦,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理解,記憶計算機知識。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面對枯燥的上機簡單重復的操作練習,我大膽借助益智游戲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如低年級進行指法教學時,我就讓學生玩《警察抓小偷》、《青蛙過河》等打字游戲;增強趣味性。
3.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師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逐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生經常會把“復制”和“移動”混為一談。教師就啟發學生用“比較”法讓學生先進行復制操作,觀察其結果;然后進行移動操作,觀察其結果。經過比較,通過對比,學生提高了認識,加強了記憶。
4.任務驅動法
“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把學習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幾個項目上,通過對項目的實踐,來完成教學內容。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例如:我在“文字處理軟件Word”模塊的上機實踐設計如下任務:每位學生利用Word 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主題要有創意。②要有藝術字、圖像、圖形、各種風格的文字及表格。 ③作品互評。而在每節課教學中我又把這一個大任務劃分為小任務。比如學習Word 的表格,藝術字設計及圖文混排等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探索性、多樣性等特點,是一門新興學科,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應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盡量探索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和實際情況選擇,不斷嘗試創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增強學生自主性和協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質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勇 《愉快教學的歷史追溯與思考》選自《佳木斯師專學報》1994.4
[2]高亞平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選自《教育與管理》2004.10
[3]《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 2004年
[4]《素質教育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組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