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通過對社區公益生態圈的界定和說明,簡要分析了社區公益生態圈在居家養老中的必要性、創新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并且結合“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具體實踐,探討社區公益生態圈對居家養老的意義。
[關鍵詞]社區公益生態圈;居家養老;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5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15
[作者簡介]范靜(1988—),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
一、背景介紹
進入21世紀,我國的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老年人口數量迅速膨脹,其主要特征是“未富先老”。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實施了三十多年,全國范圍內新生兒逐漸減少,而另一方面,人均壽命與醫療衛生技術的提高也在成正比增長,越來越多的家庭結構已經形成倒金字塔型的“四二一”結構或正在轉變中,在全社會性的壓力中,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在如此的新形勢之下,老年人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一方面他們需要面對來自體力、健康、收入和物質滿足感等方面的下降;另一方面,他們還需適應配偶的死亡,與同齡人能夠建立起親密而舒適的人際關系。在種種問題的凸顯之下,“居家養老”模式的概念被廣泛提出。“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其所需要的養老服務不再由家庭單獨承擔,社區和社會也參與到其中的一種養老方式,它圍繞家庭這個中心,依托社區大環境,不僅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日間照料和基本的生活護理,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予老年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并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情況的老年人給予上門服務或者社區日托等不同的方式。相比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服務不僅承擔的成本低,而且還能減輕工作繁忙的子女的照料負擔,除此之外,居家養老模式的完善和推廣不僅能夠完善我國社會保障的方式,還能夠催生出與養老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在社會穩定、緩解社會矛盾、減輕養老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二、社區公益生態圈
社區公益生態圈指在社區內,從優質服務老人的視角,準確把握其需求,充分整合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社區、老年個體的優勢資源,通過建立一個共同價值平臺,實現價值共創、共享,合作共贏。這一理念將使社區公益生態圈成為公共服務、商業服務、公益服務等融合涵養、彼此價值的最大化,持續惠及居家養老者的一個龐大系統〔2〕。社區公益生態圈所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一個公益項目的啟動能夠帶動其他的公益項目,形成生態圈,最終產生“1+1>2”的集聚效應。除此之外,公益生態圈的建設能夠推動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填補政府管理的空白領域,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最終達到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滿意度的目標〔3〕。
三、社區公益生態圈在居家養老中的地位
(一)必要性
1.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需要:在價值共建、多元共享的基礎上,居家養老模式也正在探索由政府主導的同時,加入市場運作機制,并學習企業化管理的優點,保證其公益性質的運行方式,將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志愿服務、社區互助服務、市場有償服務等方式有機結合。在此種情境中,不僅老人不必搬到陌生、冰冷的養老院中,而是可以繼續生活在自己熟悉、親切的小區和環境中,政府亦可以因不必集中建造養老機構而省下大量經費,只需通過政策的引導,健全購物、清掃、狐貍等各種社會服務,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照料。〔4〕作為一種針對城市年老型人口養老問題、面向未來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通過各種城市養老模式的活動和實踐,逐漸探索、總結出來的,能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趨勢帶來的社會壓力,并提高老人社會適應性。〔5〕
2.整合社區養老資源提升服務效果的需要:居家養老中的社區老人的需求日趨多元化。雖然政府立足社情民意,為大家搭建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強化擴大了公益便民服務,給社區老人提供了便利的平臺,但是更多人性化的關懷和更細膩的服務仍然亟需提供。養老服務社區公益生態圈的建立將使政府資源、社會組織資源、企業資源、老人個體資源整合在一起,優勢互補,融合創新,將公益的社會形象與企業發展運行結合,將公益服務嵌入企業服務與公共服務中,引領從公益到公益的疊加效應,最終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養老資源的提供。
3.提升老人社會適應能力的需要:人類個體是能動的、個性的、時刻變化的,因此,在相同的社會情境之中,老年人的社會適應也會有迥然不同的表現。在此意義上看,城市老年問題是城市社會適應不良的老年人所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老年人帶來的。因此,解決城市老年問題,只有提高老年群體的社會適應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濟收入的高低、身心狀況的優良、能力水平的好壞都只是反應了老年人個體在社會中所掌握的適應資源。一個老年人擁有能夠合理調控好有限的資源的能力,那么即使他擁有的資源很少,也可以表現出較高的適應水平,不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養老壓力。〔6〕居家養老社區公益生態圈就是在為老年人整合資源、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的基礎上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適應性。
(二) 創新性
1.理念創新:社區生態公益圈的構建寓含著價值鏈接、價值共創、價值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這一理念不是單向的付出和給予,而是雙向甚至多向的獲得與付出,實現彼此價值最大化。
2.方法創新:解決老年人社會適應問題不僅僅從一個方面入手,而是將社會工作方法、企業經營方法和公共服務方法在系統生態理論的指導下融合創新,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去實現最終目標。
3.內容創新:傳統的居家養老者獲得的是單一型的服務,其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一直未得到滿足。社區生態公益圈將為其提供整合后的復合型的服務,在公益服務中嵌入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以滿足其精神、物質、文化的多元需求。
4.合作模式:社區生態公益圈將政府、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居家養老者在共同參與構建社區生態公益圈中獲得彼此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了五個“一”之和大于五的協同效應。當這個社區生態公益圈獲得的涵養越多,獲得的合作者越多,彼此的價值就會越大,最終實現公益引領下的服務增值。
(三)可行性
1.老年人對多元服務的需求亟需滿足:老年人社會適應不良主要是因為其利用資源的能力有限,需求得不到滿足。社區公益生態圈旨在社區內,從優質服務老人的視角,準確把握其物質、精神和文化等多元化的需求,充分整合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社區、老年個體的優勢資源,提高其利用資源和自助的能力,建立一個能實現價值共創、共享、合作共贏,融合了公共服務、商業服務和公益服務等多元化服務的共同價值平臺。
2.社區堅實的合作基礎:多年來,地區老人協會、老年大學等服務地區老人的社會團體,在社區中具有廣泛地認同感,在老人服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社區居委會在扎根社區的基礎上,與社區服務站合作,與老年人建立并保持廣泛的接觸,積累了大量老年社會工作的經驗,能夠良好運行社區各項工作事務。
3.專業人才的智力支持:現在社區的退休老人都很多,其之前的豐富的工作經驗和人生經歷都能很好運用到志愿服務中去,還可以聯系高校的志愿者,填補新生力量、積累專業人才志愿者隊伍,為其注入活力。
4.社工團隊的技術支持:現在國內各地的社工隊伍建設蓬勃發展,很多社工機構都已經在社區服務殘疾人、接觸老年人多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工作技巧。
五、案例分析——以“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為例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內容:
(一) 政務服務圈:加強建設政府基層服務平臺自身,整合并優化社區服務站和社區居委會的資源,建立健全全程受理、事項公開、首問責任、分辦落實等工作制度;
(二) 生活服務圈:調整公共服務網點布局,定期征集居民意見,掌握居民需求,開設家政系列服務,為社區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提供代購、代繳、居家養老等特色服務;
(三)衛生服務圈:以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為基礎,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治療、計劃生育服務和一般常見病的治療;
(四)文體服務圈:以社區健身廣場、社區綜合活動室為基礎,定期組織社區協會開展活動,并確保每年舉辦四次以上大型文體活動;
(五)平安服務圈:聯立轄區派出所、社區警務室、“夕陽紅”義務巡邏隊,加大社區的治安管理力度,維護社區安定穩定,協調解決民間糾紛,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六)教育服務圈:健全各種教育設施,社區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依托社區內的教育資源來辦學,同時,社區大力引進專業教育學校,培育專業人才。〔7〕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搭建了一個居家養老社區公益生態圈,通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強化擴大公益便民服務的力度,滿足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因行動不便和精力有限而又亟需滿足的政務、生活、衛生、文體、平安、教育等各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8〕例如,小飯桌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問題,擴大老年券的使用范圍,一些力所能及的老年人在擔任志愿者參與到社區的安全建設中來的同時還鍛煉了自己的自助能力,社區還為有愛好特長的老人提供了活動室,為其定期舉行排練和活動等。〔9〕“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搭建為社區周邊的老年人的飲食問題、購物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案,同時鼓勵老年人參與到社區的文化和建設事業中去,充實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是,它鍛煉了老年人的自助能力,不僅能夠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最大限度利用周圍社會資源,還能成為幫助其他老年人解決問題的幫手,讓老年人的依然能夠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成為“社會一寶”。
〔參 考 文 獻〕
〔1〕曹麗.我國城市居家養老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9.
〔2〕立德社工事務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申報表〔Z〕.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
〔3〕 http://news.cnxianzai.com/2012/02/380881.html
〔4〕劉笠萍.城鎮養老的現狀與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01):57.
〔5〕李璟.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以青島市市南區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6〕陳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2008,(06):89-94.
〔7〕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2vCU_XhwV1Lm-
zcp_fd-aTWNpamYhBVNjSFNl4aNhFULCpXqYnsr8y4i2a-Ge1w6itkzomzSyPWpnNf3TaOJ8guwAQZT1oMePVuqRtiqltyy
〔8〕徐仁杰,賴臻.北京:一刻鐘社區服務圈〔J〕.百姓生活,2011,(10):14-15.
〔9〕登峰.一項基層社會管理的創新之舉——探訪朝陽區朝外街道“一刻鐘社區服務圈”〔J〕.北京人大,2012,(01):51-53.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