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楊城
中國畫的空間并不是客觀真實存在的,而是通過藝術家的情感和想象創造的獨具人文精神的藝術展現形式。畫家將自然空間里存在的事物通過對空間的再現和重建,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體現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空間。韻律美是各種傳統藝術所具有的一種文化思維規律,包括詩歌、舞蹈等。在中國畫中,韻律是指和諧統一,韻律美則指畫面的整體天然一體,同時具有流動著的生命力,有節奏變化的美。對中國畫空間韻律美進行分析,有利于在理論上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靈感和借鑒。
一、中國畫空間與韻律美的結合
傳統的中國繪畫崇尚“物鏡合一”的藝術追求,“物”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包括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空間;“鏡”則指心境和精神,是一種超越肉體的境界。只有將真實的空間通過虛擬的形式展現出來,才能創造出繪畫中的空間;只有將心境和精神的追求與虛擬的空間結合才能顯示出中國畫的空間韻律美。
1.中國畫空間與韻律美的節奏結合
中國畫再現了現實景色中的空間布局,節奏是韻律美的一種體現,事物具有自身的節奏和生命規律,但是人化的自然事物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感”,應該創造一種“韻律上的節奏”。中國畫是視覺的藝術,但是通過空間藝術的運用,融入韻律的節奏感,在人的心靈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沖擊感。比如《清明上河圖》,布局空間異常嚴謹,同時又具有節奏的韻律美,欣賞起來如同在觀看電影一般,這就是空間與節奏韻律相結合使用的特殊效果。
2.中國畫空間與韻律美的情感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地合一,自然和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繪畫過程中,人的情感和思想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所畫之景與所思之境界是一致和諧的。比如《富春山居圖》,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了江南景色的秀麗空靈,運用“留白”的空間技巧,以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實際上也表明了畫家的品質和精神狀態,畫家個性放蕩不羈,不受約束,向往自由隨意的生活,高風亮節。畫面上將超我、本我與自我三者進行和諧統一,也是韻律美的一種深刻體現。
二、中國畫空間韻律美的特點
抑、揚、頓、挫是韻律的基本要求,在中國畫中,利用文化內涵、虛實留白、線條關系,展示空間韻律美的獨特的境界。
1.對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中國畫空間的韻律美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境界,濃厚的傳統文化養育了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儒家注重“仁禮思想”,在繪畫中體現為對空間構建有一種宏大的胸懷和格局,畫面的韻律美往往一氣呵成,渾然天成;道家以“修身養性”為最終追求,以與世無爭、高潔無塵為處事原則,力求藝術和生命境界的高度統一,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種“孤高絕俗”的特性;佛家則追求“神形俱化”的思想境界,在中國畫空間的構圖上簡約清曠,韻律美更傾向于無聲的寂靜。
2.對虛實留白的精心運用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畫家十分擅長對虛擬空間的處理。虛實留白是空間韻律美的一大特點。“虛”是營造意象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形成韻律美的因素;“實”是相對于“虛”而言的,為了突出某些事物的特點,而故意使用的一種手法,虛與實的變化如同繪畫里的呼吸,保證繪畫生命的繼續;“留白”也是一種空白,是作品的最高意境的展現,空白不是隨意留出來的,有其固定的涵義,留白的空間構造往往可以給人無限想象的余地,將意境充分延伸。虛實留白的運用對韻律美有著重要的作用。
3.對線條關系的疏密處理
中國畫空間韻律美也體現在對線條的處理上。線條的濃淡疏密直接關系到作品的風格和特點。顧愷之曾說過,真正的藝術作品是神韻的相似,線條的韻律不單單只表現在物體的質量和外形上,最主要的是通過外形達到與藝術家情感的結合。中國畫利用線條的輕重、粗細、濃淡描繪出空間的動態,展現的是作品的輕柔、陽剛、古樸之美。因此,線條是中國畫空間中最普通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最主要的。
三、中國畫空間韻律美的意境
意境也是衡量一幅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意境的營造和空間韻律美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家通過“三遠法”、“透視法”等技巧展現空間結構,以此表達韻律美的意境構圖。
1.中國畫空間韻律美——“三遠法”
我國古代著名畫家郭熙曾說過:“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法”在中國傳統繪畫空間的創造中具有關鍵的指導作用,是我國繪畫技術空間構造上的重要依據。例如:王希孟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圖》,利用高遠、深遠和平遠三種技巧交替出現的方式,將遠、中、近景重新組合起來,融入自己的情感,超越了視覺限制。用高遠之景展現山的崇高和雄偉,用平遠表現天空的空曠和近在眼前的感覺;用深遠突出景色的深刻內涵。畫面中松柏、竹林、江村、打漁人、游客盡收眼底,給人一種大氣坦蕩、寧靜安詳的意境。
2.中國畫空間韻律美——“透視法”
“透視法”是通過觀察將眾多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不是客觀真實的再現,或許景色的形狀、位置有所改變,但是營造的卻是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對景物進行重新組合,更多體現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其對意境的創造有著最明顯的效果。例如:古代畫家袁耀創造的《綠野堂圖》,充分體現了空間韻律美的獨特意境。繪畫運用了“遠大近小”的空間展示。遠處的青山隱約可見,朦朧不清,近處的高山占據了畫面的半壁江山,人家的小木屋在山腳,通過一大一小的對比,山給人一種高聳的意境,房屋使人感覺溫馨幸福。這種事物的大小或許已經不是真實的比例了,只是畫家自己虛擬的一種位置和大小,但是其意境深遠。
3、中國畫空間韻律美——“綜合法”
北宋是中國畫發展最鼎盛的時期,繼承了前人獨特的雪景山水畫的創作手法,又開創了新的中國畫空間構圖的技法,對平遠透視、深遠透視、高遠透視等運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現實主義的風俗畫,運用了多種透視技巧,極具空間韻律美的特點。在僅5米長的畫卷中描繪了古代北宋的各色景象和人們生活的繁華場景,有熱鬧非凡的集市,有風光綺麗的景色,畫面空間結構十分嚴謹,熱鬧處仿佛能聽到買賣人討價還價的聲音,韻律美躍然紙上。
結束語
中國畫的空間韻律美根植于我國古代傳統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基礎之上,在后期的發展過程逐漸演變成了獨特的藝術展現形式,這是中國畫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所在。韻律有著抑、揚、頓、挫的變化規律,展示的是鮮活的生命狀態,同時對于韻律美的理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未來的發展中,真正熱愛藝術的大師們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時代的特點,創新藝術的發展形式,為我國繪畫藝術融入新鮮的血液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寅姝. 淺析中國畫的空間表現[D].沈陽師范大學,2012
[2]王鈺祺.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中國畫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劉志清. 試析中國畫的空間表現特點[J]. 大眾文藝,2010(04)
[4]黃澤昌,任世忠. 中國畫的意境與空間關系[J]. 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5]陳少平. 水墨之間跳蕩著的生命韻律——觀發勝近作有感[J]. 國畫家,2007(04)
【吳 艷 楊 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