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肖微聞
版畫是傳統美術類繪畫課程中的一個傳統畫種,在美術院校中有專門的版畫系科設置,在非專業院校美術類繪畫課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現行中小學美術教材中有一定的版畫課程,條件較好的一些中小學校美術課程也相繼開設了版畫類課程,當然主要集中于木刻版、紙版、實物版等簡便易行的版畫品種。
在傳統專業美術課程中,國畫、油畫、版畫三大繪畫種類是常設科目。但這三大畫種中版畫在國內美術教育中發展起步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各大美術院校才逐漸配備相對專業的版畫設備和專業教師,版種分類和工作室設置才逐漸完備和規范化。版畫在三大畫種中最為邊緣化、陌生化,不要說一般人陌生,就是多數美術工作者也是一知半解,雖然近三十年來,全國版畫展覽和國際交流也逐漸多起來,但要達到大眾有一定的熟悉度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造成版畫較為邊緣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版畫自身的特性決定的,那么版畫的特點有哪些呢?這要從版畫的畫種性質開始分析。版畫最簡明的定性為:通過制“版”,間接轉印到一定的平面材料上形成畫面。重點有二,一是間接性,即要“制版”,二是“印刷”。通過以上兩大特性,又衍生出版畫的第三大特性,就是重復印刷產生“復數性”的作品。
版畫是按照制版的不同來分類的,如凸版、凹版、網版(孔版)、平版、混用版(綜合版),電腦版(數媒版)等:由于制版材料的不同和制作方法的特殊性,還有印刷方式的不同,因而各種版種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就是一個在專業院校版畫專業學習過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版種都精通,只可能有側重地掌握一至二類版種的印刷制作技術。版畫家就更是主攻一種版畫的制作,以達到精益求精。也就是說版畫不可能有全能冠軍,只能產生單項人才。打個比方,就如同醫院分科和醫生的專業分類一樣。因此,版畫了解的人較少。
在傳統國畫、油畫、版畫三項繪畫專業中,版畫的技術性要求是最高的。這是由于版畫是間接性畫種,是借助制“版”來轉印的。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各種制版材料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版畫的材料和技術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版畫的技術門檻進一步提高了。具體的來分析,例如:傳統的木版技術較為大家熟知,木版印刷技術分類無非是水性印刷技術和油性印刷技術而已。木版屬凸版類型。又如:凹版印刷技術最有代表性的銅版印刷,在這一單一版種中就有干刻、腐蝕、美柔汀、糖水法、軟蠟法、松香粉法、曝光顯影法等。再如:網版的代表性版種絲網印刷,有水性印刷法、油性印刷法、照相制版法、電腦分色法等,制版材料更是豐富。
版畫的技術復雜性和高要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材料工具、技術性的演變,會使版畫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從而促進版畫創作的突破性進展;另一方面,版畫的技術復雜性和高門檻,也把一般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拒之門外。材料、工具等物質因素對作品表現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有時是技術上的限制。比如:畫面尺寸受印刷機械的限制;制作效果受版畫材料、設備、條件的限制。版畫技法的花樣繁多,也使非專業人員望而卻步。不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和時間經驗的積累是無法掌握這些技法的。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操作者,要完成一幅作品,也需經歷數個階段,這樣加大了版畫創作的難度,加上多次的修改和調整效果,完成作品所耗費的時間、工作強度,比其他類型繪畫高數倍乃至數十倍。
版畫“唯技術化”,將專業與非專業隔開,即使是版畫各專項版種之間也是壁壘森嚴,跨越本專業、本版種的領域,“專家”也會成為“門外漢”。同時,也意味著從事某類版種所積累的經驗,很難直接在另一類型版種創作中生效。長期從事單一版種制作,對人的思想乃至人格產生深刻的影響,易于形式“技術化”思維方式,引發創作視角的單一化與審美趣味的片面化。狹窄的專業知識領域使創作者難以擺脫技術因素帶來的局限性。
實際上,技術對版畫表現力的限制遠不止如此,它還包含了技術化對人的影響。從事版畫創作,長期受到技術性要求的限制,迫使創作者除了從藝術創新的角度考慮外,還必須將大量精力花費在技術實踐與研究之上,這可能會導致思維與行為模式的改變,易走入“唯技術化”路子,從而走入創作的死胡同,“藝術性”損失殆盡。其主要表現為:作品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畫面效果越來越好,畫面細節越來越“講究”,而藝術的表現力卻往往停滯不前或不斷地在原套路上重復。
版畫離不開技術,但不應為技術而技術。高度發展的技術社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版畫創作中“技術化”可以看作現代社會技術與人類異化關系的延伸,也是技術化社會對人影響的一部分。實際上,人們已經認識到掌握物質世界的技術與人類精神、文化的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后者更為重要。
評價體系的“技術化”也直接導致了“唯技術化”的傾向。舉個實例,翻看近年全國版畫展覽作品和五、六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全國展覽作品比較,簡直沒有大的差異,畫面的構圖、內容、觀念等,大同小異;只是細觀之下,才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是越來越精致了,技術含量是所謂越來越高了,可是作品的內涵、語言卻是雷同和近似的,這就是現狀。國內版畫的創作力微弱之至,版畫已經成為“圈子”里的游戲,與旁人無關,與社會無關,最后也就與藝術無關。
在高度依賴技術的版畫領域,版畫已通過技術泛濫將版畫創作形態有效地改變,它在提高作品“表現力”的同時也使版畫成為“私密語言”,版畫創作成為少數人的“圈子”游戲或“象牙塔”,隔絕了與社會、大眾的交流,降低了藝術的影響力。雖然必要的版畫技術是作品質量的保證,但如果過多地側重于技法語言的渲染,將使作品表面化,喪失深層表現力,也就喪失更高層次的藝術追求。
這樣的現狀終究是會逐漸改變的,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當今國內的版畫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近期全國版畫展覽出現了一些高品質的作品,對版畫的本體語言和內涵都有了較深入的探討。還有前幾年深圳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的建立,近來逐漸打開了當前國內的版畫創作的可喜局面,顯示出中國版畫創作的巨大潛力。版畫當下的時代氣息和面貌急需呈現,這是版畫發展的契機,存在著無限發展的空間。有一點是肯定的:版畫如果還屬于繪畫范疇,那么藝術性、創造性,也就是鮮活的人性……一定會彰顯得更清晰,雖然版畫創作中技術的要求也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書目:
[1]《中國現代版畫史》.齊鳳閣著.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10
[2]《版畫今日談》張子康著.金城美術出版社.2013-01
[3]《版畫-觀念與技法大全》引進英國LK出版社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6
【王 紅 肖微聞,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