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農墾攝影近70年來成就斐然。對其研究可向世人展現出中國攝影歷史發展中一個獨特現象和特色案例。黑龍江農墾攝影的歷史可從發展歷程、創作、文獻、傳播和思想五方面把握。其研究可豐富當下中國攝影史編撰的研究基礎,更可以給中國攝影史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表述對象。
[關鍵詞]黑龍江;農墾系統;攝影史;發展;創作
[中圖分類號]J4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86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作者簡介]崔昊(1978—),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攝影、中國書畫。
以國有農墾生產系統為核心的黑龍江農墾活動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地位突出。其名稱上經歷了從生產建設兵團到國營農場再到北大荒集團的變遷。該系統十分注重宣傳報道和文化建設,在文學、影視、美術等方面都成果顯著。黑龍江農墾攝影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并逐步發展的。黑龍江農墾近70年的建設發展中,從未間斷過影像資料的記錄、報道和宣傳,留給了后人一部傳承有序、特征鮮明、影響深遠的獨特的攝影史——黑龍江農墾攝影史。
一、黑龍江農墾攝影的發展史
(一)草創期
1947年——1960年代中期,為草創期,此時期可謂無比辛苦而又充滿激情。當時農墾人員駐扎地多為不毛之地,毫無工作基礎。但包括攝影人員在內的農墾人多是剛締造了新中國的復原軍人,戰天斗地,斗志高昂。僅用了20年就完成了草創期的積淀。該時期代表人物有郭若水、呂向全、吳守業、孔祥生、栗連、許長山、鄧福龍、崔銀科、王尊信等。
(二)發展期
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末,為發展期。此時國內行業受文革影響大多陷入癱瘓,而農墾系統所肩負的特殊使命使得其生產活動得以持續,所受波及相對較小。于是,農墾的文藝建設并未完全中斷甚至還小有發展,并為后來的繁榮期打下了進一步的基礎。大量的拍攝實踐和器材的改進提高了專業素質,人員規模也在此時期擴大了許多。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黃成江、侯玉華、葉善賢、張明文、李永琪、楊松庭、湯富、高躍輝、蔣慶涵、于建國、張艾林、郝安林、張佑臣、楊健、劉勝利等。
(三)繁榮期
1980年代初——1990年代末,為繁榮期。攝影創作在思想、手法、審美標準等方面都進入了成熟和收獲。之前因條件所限而在許多方面無法實現的理想(如大幅照片沖洗和專著出版等)在此時期都得以實現。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王亞光、肖榮江、張偉、金貴林等。
(四)變異期
21世紀后至今為變異期,現仍處于變異期的發端階段。題材的深化、手法的多樣、器材的更新、思想的靈活、審美標準的多元、管理模式的變化等因素都使其原有基礎發生了多方位多層次的變異。從本質上超越了農墾題材的局限而與石化、軍工等其他系統的文藝創作一樣,進入了跨行業交流、跨地域融合、跨地區發展,關注多元化審美趣味而非僅從行業需要出發的新的歷史階段。在許多作品里,農機具、農田、農業人員等農墾攝影的標志性題材逐漸演化成了抽象符號和單純的創作思想載體,而與農墾系統對自身宣傳報道的初衷在一定層面上出現了分化。
二、黑龍江農墾攝影的創作史
(一)題材的選定及不斷深化
黑龍江農墾攝影題材無疑以農墾生產為主。近70余年里,其一直圍繞此來創作。最初是單純表現農墾生產,將生產各環節都展現給世人以鼓舞人心。耕耘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在草創期和發展期為題材主體,如《挺進荒原》(郭若水)、《荒原第一犁》(崔銀科)。進入繁榮期,以《小塘情趣》(呂向全)在1980年首屆全國農墾系統攝影展上斬獲金獎為標志,對題材的研究日趨深化和多元,題材背后的情感因素和個性因素逐漸增加。逐漸地,在世紀交替之際農墾攝影題材背后的人文精神成為了相對獨立的表現對象。出現了大批以農墾題材為內容載體,突出藝術思想及審美取向的作品,如《汗與水》(黃成江)。
(二)表現手法的探索集不斷豐富
近20年的草創期,表現手法始終以現實主義為主。即便是在發展期,受當時紅光亮大標準的影響而在表現手法出現了誤解性質的浪漫主義手法,但本質上仍是堅持現實主義的。進入繁榮期,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探索逐漸增多,攝影在技術表達和理念轉向方面的便捷性在此再次得到印證。繁榮期之初,黑龍江農墾包攬全國首屆農墾攝影展三項金獎(《破雪墾荒》、《北方八月》、《小塘情趣》)的事實在證明黑龍江農墾攝影在全國農墾攝影的絕對領先地位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標志。標志其表現手法多樣化探索的初步成功。由原有的單純現實主義視角和再現性的表現手法成功分化出了三個不同表現手法以審美取向。《破雪墾荒》代表了原有的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且至真至善,是早期農墾攝影表現手法的繼承和集大成;《北方八月》代表了將研究視域拓展至地域景觀乃至于地域文化的層面來進行審美關照;《小塘情趣》代表了審美取向更加寬容以及人性的回歸。對同一題材的不同理解及表現手法的具體處理由此可見端倪。
(三)創作主體的成長及多樣化
黑龍江農墾攝影的創作主體在草創期和發展期以軍人為主,尤其是第一代(草創期)攝影人,多是經歷過無數生死的戰士。第二代(發展期)攝影人也是軍人身份,但許多已經是沒有參戰經歷的了。第三代(繁榮期)攝影人,因農墾系統自身進行了轉軌,變成了純粹的企業性質的生產單位(即北大荒集團),于是身份就完全轉變為民眾了。第一代攝影人的攝影技術除早年在大城市自學得來之外,多是跟隨前輩從戰火中學來的,第二代攝影人多是培養自農墾系統內部,由第一代傳幫帶的半自學形式學來的。第三代攝影人雖然受專業訓練的比例也不大,但是條件的極大改善以及文化的進步和開放使得外出進修、本單位組織學習、與其他行業攝影人交流等形式的學習機會大大增加。所以自第三代(繁榮期)攝影人起,創作主體的成長日趨正常化和正規化,成長的渠道也日趨多樣化和專業化。而且,在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期間,農墾攝影自身人才有許多開始放棄農墾行業的工作而轉向更能施展攝影才華的崗位甚至是離開農墾系統另謀高就。農墾攝影在客觀上還起到了攝影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作用。
三、黑龍江農墾攝影的文獻史
(一)影像資料的保存
近70年里,黑龍江農墾攝影妥善保存了上百萬件相關的攝影圖片,其影像資料價值無可估量。這些資料對于中國攝影史乃至于中國現當代文化史都是一筆巨大財富和研究寶藏。這些珍貴影像資料的保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墾系統歷任領導和相關負責人的思想認識和對攝影的熱愛。一個以生產為工作任務的單位,能堅持數十年不間斷地獲取和保存影像資料,這不但在中國攝影史上是個奇跡和應該濃重書寫一筆的,而且在世界攝影史上也是絕不遜于馬格南或“FSA”等機構所做的貢獻,尤其在專項題材研究、長期報道、影像資料保存等方面的成績最為可圈可點。
(二)傳播媒介的發展和專題著作的出版
黑龍江農墾攝影傳播媒介的發展與國內同時期其他行業攝影要早些。這些不僅歸功于國家對農墾系統的關注,也要受益于農墾系統相對較寬裕的條件,可以提供相對較多的資金來扶植攝影的傳播甚至是組織出版專門的攝影專著。受國內技術條件的限制,出版工作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后,出版了《北大荒》《永遠的紀念》《北大荒——跨越之歌》、《老兵1958北大荒記憶》《拓荒者影像記憶》《歷久彌新北大荒》《中國綠色米都》《北國明珠》等數十部攝影集,且都是在農墾系統組織下完成的。
四、黑龍江農墾攝影的傳播史
(一)攝影作品的發表及出版
在近70年里,有數十萬件作品發表,刊登在公開發行的報紙或期刊上的作品過萬幅。其發表的媒介載體遠不限于農墾系統的各類報刊,《人民畫報》等全國性刊物上也常刊登。在影像接收設備還遠未普及的上世紀后半葉,攝影作品成為了全國人民了解黑龍江農墾建設最主要的窗口。
(二)攝影作品的策展
黑龍江農墾系統強大的組織能力和關注度使得大型的攝影展策劃得以實現,體制的力量在此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受專業理解和思想認識的影響,其大型影展的策劃和實施主要是在1980年代后進行的。先后舉辦了大規模的影展數十次。其中《北大荒贊》《黑龍江墾區現代化成就展》《中華大糧倉》等大型展覽因策劃周密、主題鮮明、作品精良且展出地點定位在首都,故展覽十分成功,社會關注度及反響極大。
(三)攝影作品的參展參賽
獨特的題材、執著的追求和有效的組織使得黑龍江農墾系統攝影在經過了草創期和發展期之后在參賽方面捷報頻傳。正是1980年全國首屆農墾系統攝影展上對金獎的包攬,成為了黑龍江農墾攝影繁榮期的到來。進入到21世紀,展事漸多,其在國家級及省級的各類攝影比賽中有過萬幅作品入選及獲獎。
(四)國際交流
在進入繁榮期后,國際交流漸多,在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將農墾精神傳播于五湖四海。累計有千余幅作品走出國門。其不僅與周邊國家進行交流(如2010年赴俄羅斯舉辦攝影展),還傳播到更遠的國度和地區,如赴澳大利亞參展(黃成江《雪花飄飄》)和入選聯合國亞太地區攝影展(孔祥生《生命之泉》)。
五、黑龍江農墾攝影的思想史
(一)一貫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
獨特的題材和時代精神決定了黑龍江農墾攝影確定并堅持以現實主義為自身的創作思想,并且從未改變過。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黑龍江農墾攝影的成功以及最終的風格特色。
(二)現代化的思想形態及思維方式
黑龍江農墾攝影是以現代化農業為核心對現代文明的一種影像展現,在思想層面上體現出來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形態。在農墾建設的初期,這種現代化的思想形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渴望和向往。而在科技逐漸發展的中后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這種現代化的思想形態便逐漸由渴望轉變成為了現實。這使得早期的農墾攝影在現實主義手法之下還流露出了一絲理想主義的味道。而在機械化生產加工完全實現的現當代時期,現代化的思維方式便使得其攝影作品變得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帶有工業化甚至是后工業化的影子。
(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黑龍江農墾系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和國家的重托使得在攝影創作思想上反映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農墾攝影背后的主題和主題的思想內涵。
黑龍江農墾系統的攝影,其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學術的角度,都應在中國攝影史中占據本應有的位置。
〔參 考 文 獻〕
〔1〕黃成江,李樹峰,張惠賓.“心”入生活,個人風格與“創作圈”——對話攝影家黃成江〔J〕.中國攝影家.2012,(01):10-25.
〔2〕高躍輝.北大荒文學藝術創作終身成就獎——對焦北大荒的攝影藝術家許長山〔J〕.農場經濟管理.2012,(08).
〔3〕趙國春.黑土盛開奇葩無形財產永恒——北大荒文藝誕生60年回顧〔J〕.農場經濟管理,2009,(03):21-23.
〔4〕劉向陽.他跑遍了“北大荒”的黑土地〔J〕.中國記者.1989,(03):38-39.
〔5〕崔昊. 芻議東北地域山水畫學術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1):223-224.
〔6〕石磊:瞬間·永恒——北大荒攝影事業綜述〔J〕.農場經濟管理,2011,(05):50-52.
〔7〕北大荒歲月的收藏者——呂向全〔J〕.農場經濟管理,2011,(08):36-36.〔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