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瑩
摘要:李斯特創作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鋼琴作品,他大膽的突破以往傳統,使用許多創新手法,例如:鋼琴技法與技巧的突破、交響詩、為鋼琴獨奏而改編的歌劇改寫、主題變形、和聲和形式的新概念…等。本文以管弦樂作品改編的《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作探討。
關鍵詞:李斯特 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 魔鬼圓舞曲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誕生于匈牙利西部的萊丁村(Raidging)。一生中廣泛閱讀了大量文學、哲學,包含拉馬?。ˋlphonse Lamartine, 1790-1869)、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畫家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Delacroix, 1798-1863)等,深受影響。李斯特一生中只跟過一個重要的老師,就是卡爾.車爾尼。當車爾尼談到對李斯特的印象時,他這樣說:“我讓他視奏一些東西,他純粹靠本能而彈下來。那方式讓人感覺到,他是大自然親手造就的一個鋼琴家……”此外,李斯特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肖邦(Frédé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和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影響很深。他非常崇拜帕加尼尼的高超技巧和演奏魅力,試圖想在鋼琴上制造出帕加尼尼在小提琴上制造的效果。在肖邦身上學到鋼琴不僅僅是炫技的樂器,更是可以做出細膩的情感和詩意。同時在柏遼茲的曲中發掘音樂色彩的意義和音樂的恢弘版圖,李斯特嘗試讓鋼琴管弦樂化,體悟到真正感動人心和不朽的曲思意境。
李斯特對于樂壇有許多重大的貢獻和突破,包含鋼琴技巧的突破、交響詩、和聲和形式的新概念、主題變化、為鋼琴獨奏而改編的歌劇改寫等。他是一名很虔誠的天主教徒,害怕神,卻愛魔鬼。在李斯特身上同時存在著不同的人格特質,在所有人格特質當中,最迷人的人格特質叫做“魔鬼李斯特”(Diaboliszt)。《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Mephist Walzer, No.1)創作于1860年間是屬于中晚期的鋼琴作品。此曲一開始是譜寫給管弦樂的曲子,創作于1859-1860年間,此版本現在已經很難再聽到,之后才又改編為鋼琴曲和雙鋼琴曲。雙鋼琴版本是直接從管弦樂曲改編的,但是鋼琴獨奏曲是一首獨立的作品,這兩個版本都在1862年出版?!兜谝惶柮贩扑雇袌A舞曲》通常也被稱為《魔鬼圓舞曲》,因為梅菲斯托是來自歌德的巨作《浮士德》中之魔鬼,但是李斯特的梅菲斯托不是歌德的梅菲斯托,而是采用雷瑙(Nikolaus Lenau, 1802-1850)的《浮士德》的兩首插曲的第二曲《鄉村酒店之舞》(Der Tanz in der Dorfschenke)改編而成。
此曲描述浮士德與梅菲斯托如何在一個村莊里迷了路,而村莊正舉行著一場婚禮的活動,而梅菲斯托此時搶走樂團的一把小提琴,他的演奏就像是魔鬼的火一般,把跳舞的人煽動到極致的狂熱,舞也越跳越快,人們越來越放縱,隨著梅菲斯托的小提琴聲,浮士德發現自己跟一位漂亮的蕩婦越來越開放,他們伴隨著小提琴聲跳到樹林深處,琴聲逐漸遠離,樹林中傳來夜鷹的歌聲,浮士德和蕩婦就這樣被性欲吞沒了。
在沃爾克(Alan Walker)的“李斯特——人和他的音樂”(Franz Liszt–The Man & His Music)一書中提出,他認為梅菲斯托是一個很愉快這個角色,我們不應該把他具體化成魔鬼。此曲非常緊湊的跟著故事的編排來進行,音樂很迷人,音樂里適當的表達出邪惡的感覺。曲子里有許多不同主題動機來代表某種人或事,題獻給李斯特英年早逝的愛徒陶西格(Carl Tausig, 1841-1871)。
一、動機代表
李斯特利用固定的動機來代表故事里的人、事和物。首先要先介紹曲中重要的動機。曲子一開始以單音作開場,之后以五度音堆迭上去,像是梅菲斯托在調音,而這種作法是在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之前最大膽的寫法。
二、演奏上的聯想
此曲從頭至尾皆由緊湊的故事性所串成。李斯特利用主題動機、變形手法以及歌劇性的樂團效果來呈現故事里的角色和情節。在曲子的一開始為序奏。第1小節以休止符作為開場,緊接著在第2小節馬上出現mf的突兀效果。以五度音的堆迭方式,來表現梅菲斯托拉著小提琴調音,而裝飾音就像是正在找音高一般,演奏者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做小提琴的微調,演奏上應有趣味。
在第111小節,梅菲斯托主題終于出現,建立在A大調。主題句法的呈現就像是模仿小提琴的句法一樣,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主題時,可想象為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拉奏,先跳弓后連奏,音樂要有方向。第137小節轉到降A大調,為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有許多裝飾音組成,就像是梅菲斯托把玩著小提琴和跳舞的村民。第145小節開始又回到原本的A大調。第149小節,主題動機出現在左手;右手的三十二音符就像是在模仿小提琴的跳弓,動機為第二主題而來。
到了第202小節的滑奏(glissando),為第二主題回到第一主題的連接手法。有三個小節的休止符,此三個小節非常重要,這里的休止符并非「休息」,而是為了迎接一連串兩個f的滑奏和雙手的八度,來制造出不安的效果。在一陣有如短暫的暴風雨過后,第207小節的左手出現主題,這次以八度音呈現;右手仍持續八度和弦音的梅菲斯托主題,展現出梅菲斯托在舞會中的狂野。演奏者必須使用整個手臂來支撐此樂段,并且呈現明亮的音響,才能制造出厚重和強調的感覺。
然而,梅菲斯托主題扮演著重要角色并貫穿全曲。在第297小節的右手,再次出現主題,并與第一次出現的主題高一個八度呈現。在此,A段慢慢進入尾聲,所以由原本的主題慢慢地剩下節奏動機;表情記號也從一開始的ff慢慢的轉為pp(第313-340小節)。似乎預告了優美的浮士德主題即將展開(第341小節)。
從341小節開始為B段。代表浮士德的主題。一開始為降A大調。李斯特標上充滿愛意表情(espressivo amoroso)的術語。演奏此樂段需要富有極高的想象力和情感,李斯特利用八分休止符和后半拍的音型,呈現出跳舞姿態的搖擺感,而左手扮演著穩定的舞蹈節奏的角色。演奏者在演奏此樂段時,不允許因每個小節里的八分休止符而斷了樂句,必須以整個大樂句的想法來彈奏。在調性方面,第340到第341小節,為A段的A大調轉到B段的降D大調的轉調手法,李斯特使用同音異名的手法,使曲子像沒有痕跡似的轉調。
浮士德撫媚的跳著舞,到了第458小節,伴隨梅菲斯托的笑聲,氣氛和浮士德主題完全不同,音型猶如魔鬼般笑聲的詼諧、幽默,演奏者彈奏時觸鍵必須輕巧,利用輕巧的觸鍵和音型展現魔鬼輕浮的笑聲。此樂段在第478小節夾雜休止小節,表現出詭異、不安的氛圍,為本曲第一次出現。經過兩個小節的休止符(第483-484小節),接著從第485小節出現的是第一次浮士德主題的變形。從一開始的三八拍變成二八拍,左手伴奏為琶音音型,并加入許多裝飾奏,表現出精致感和優雅感。緊接著第527小節出現梅菲斯托第二次的笑聲,為f小調,迅速的進入急板,和前一段形成對比。魔鬼般笑聲結束后,又再次出現一段浮士德的主題,主題由左手的大拇指清楚帶出,右手彈著重復單音的炫技優美樂段(第559小節),以主題的旋律陪襯左手清楚的主題線條。梅菲斯托的樂段到浮士德主題的轉調手法則為左手低音部分利用半音轉調:降B-A-降A音,自然的轉到降D大調。
接著在第652小節為降B大調,進入了更快段落(più mosso),曲風較為急促,主題再次出現。主題結束后,從第684小節轉為A大調,為李斯特慣有的炫技風格,左手加上以八度音彈奏的浮士德主題變形,需要明顯彈出旋律線條,右手的琶音制造出舞會中的華麗感。在第700小節,再次主題的變形,以八度音彈奏,左手豐富的和弦,在這個樂段的一開始,李斯特標示著復點四分音符等于四分音符,也就是在演奏這個樂段時,一個四分音符的長度等于前面樂段中三個八分音符的長度,而且必須要不斷的加速,慢慢為高潮作準備,直到第745小節,正式進入急板。李斯特在一開始標明“震耳欲聾的”(strepitoso),梅菲斯托的琴聲越拉越快,越來越激烈,把跳舞的人們煽動到極致的狂熱,舞也越跳越快,人們越來越放縱,為圓舞曲掀開高潮。此樂段經筆者分析,認為動機極可能是從第394小節所發展出來的。
第772小節是浮士德變形,浮士德此時開始勾引一位漂亮的蕩婦,兩人隨著音樂慢慢的陷入情欲當中。此段落變成六八拍。李斯特標明轉為“輕巧”(leggiero),左、右手各展現瘋狂的大跳炫技技巧,對演奏家來說是極具挑戰的樂段之一。
第800小節像是排山倒海般的炫技樂段–右手是上下行的琶音,左手以fff的強度,將曲子推向最后一次的高潮,而浮士德和蕩婦越跳越開放,他們伴隨著小提琴聲跳到樹林深處。整個樂段大量使用半音下行的手法。814小節開始,經過一段本曲最長的裝飾奏。輕巧、漸弱的裝飾奏仿佛浮士德和蕩婦的舞步離琴聲逐漸遠離。這里的踏板,李斯特特別標上“持續踩著踏板”(sempre ped.),維持了整段裝飾奏的三分之二,制造出特殊音響效果。緊接著第815小節呈現不穩定的調性感,來到最后一次代表梅菲斯托的笑聲。
伴隨著梅菲斯托的最后一次笑聲后,僅用簡單的四個音(第843-846小節),以半音級進直接轉入一段如宣敘調的樂段。此段落代表在狂歡和縱欲的情感發生后,樹林中傳來夜鷹的歌聲。場景結束后,第847小節為一段很慢,思念的旋律在此展開。這個段落一開始也是利用浮士德主題的變形手法寫成,最后引導出夜鶯的旋律(第559小節),調性也回到本曲一開始的A大調。演奏者彈此樂段時可以想象為鳥叫的聲音,明亮、輕巧的音響效果。
最后從865小節開始進入此曲的尾奏,速度為急板。一開始先由即弱的音響,慢慢漸層的帶到最后的ff。李斯特利用慣用的炫技手法,以炫技、華麗的技巧結束此曲。
在這首交響詩里,可清楚看見李斯特使用“主題變形”的手法。曲中充滿著豐富的主題元素穿插,加上慣用的炫技手法。讓人覺得李斯特也很擅長創作大的曲式,這和一般大眾的想法是相反的。在曲中李斯特加入許多炫技技巧和對比性樂段,更重要的這首曲子為管弦樂改編作品,有許多手法和句法是模仿樂隊而寫成的,所以演奏者在彈奏時,心中必須要有其他樂器的概念,而不是單純當作是鋼琴作品來演奏,這樣才能使曲子增添許多色彩、活力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1]荀伯格.不朽的鋼琴家[M].顧連理,吳佩華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2]荀伯格.浪漫樂派[M].陳琳琳譯.臺北:萬象圖書,1996.
[3]Alan Walker, Franz Liszt–The Man & His Music, London: Barrie & Jenkins,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