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高校校報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校校報只有“揚長避短”,堅持在內容上下功夫,才能穩固其校園主流媒體的地位。
[關鍵詞]高校校報;困境;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134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4
[作者簡介]陳愛華(1977—),女,河南信陽人。黨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研究方向:出版發行。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高校校報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約之外,其傳統地位還受到互聯網的強烈沖擊,影響力不斷被弱化。與互聯網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特點相比,高校校報凸顯出時效性差、可讀性不強、信息量小等劣勢。如何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群體中更加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謀求高校校報的新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分析高校校報發展遇到的困境,研究高校校報的創新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 網絡時代高校校報的生存困境
(一)制約校報發展的內部因素
很多高校校報編輯部沒有獨立建制和固定人員,一般從事編輯工作的都是校黨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雖有部分兼職學生記者,但由于人員流動性較強,致使校報工作陷于繁瑣、無序狀態,影響了工作效率。校報辦報經費都由學校全額劃撥,不能出售,也無廣告等盈利,加之學校沒有推行競爭激勵機制,影響了辦報人員的熱情和辦報質量。高校校報一般都是月刊、半月刊,發行周期最短的也是周刊,等到報紙與受眾見面,所刊登的消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舊聞”,誰還有興趣再閱讀一遍“老掉牙”的消息。有的校報干脆就是校園網網絡新聞的“拷貝”版,選題沒有任何新意,被人笑稱為“網絡版校報”,可讀性差。雖有全國公開發行的統一刊號,但大多數的高校校報發行渠道單一,只在校園里發行,充當檔案館里留存的“新聞紙”,缺乏與社會的接觸和與媒體的互動,影響了傳播效益。
(二)互聯網帶給校報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各種新興媒介的興起,高校校園內形成了校報、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多元的新聞傳播格局。學校有關職能部門、院系、學生社團都可以在自辦的網站上傳播新聞,師生個人通過QQ、博客、E-mail、微信、bbs等方式成為新聞的傳播者,校報的主流媒體地位受到挑戰,生存空間受到擠壓。〔1〕 新媒體以其傳播即時性強、更新速度快,贏得受眾的歡迎。學校的各種新聞、消息、通知及文件等都能在及時迅速地出現在校園網上,而且可以隨時上傳、下載、修改、更新,從而使校園網成為師生最為便捷的獲取信息渠道。〔2〕 高校的校報大多為4開4版,所能容納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并且大部分空間都被各種會議和領導講話所占據,這些內容空泛、呆板,不被師生喜聞樂見。師生大都愿意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獲取信息而不是去讀報。
二、 網絡時代高校校報的創新與發展
傳播學有一個“內容為王”的概念,它的簡單意思就是說一種媒體傳播形式的成敗關鍵在于傳播的內容是否能夠抓住受眾、影響受眾。在網絡時代,高校校報要想生存除了變革體制機制、拓寬發行渠道、縮短出版周期之外,當務之急是要在內容上下功夫,做到“內容為王”。
(一)開設品牌欄目。高校校報作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學校中心工作的喉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選擇宣傳報道的內容時要緊扣學校中心工作,根據當前學校發生的大事和熱點適時開設品牌欄目。這種“品牌”欄目在讀者心目中有著極好的印象,進而使讀者對校報產生好感與信任, 起到“愛屋及烏”的效果。
為了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湖北理工學院校報適時開設《一線訪談錄》《訪創動態》《典型風采》《模范風采》等欄目,對在“兩訪兩創”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活動中發現的深受廣大師生關注的問題和事件進行及時深入報道;對受到省、市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教學標兵、優秀管理工作者等典型人物進行進一步跟蹤報道,充分發揮了高校校報的輿論導向作用。其中,《湖北理工學院傳出佳話——教授兄弟 同年勞模》的文章,報道了2011年“五一”前夕湖北理工學院兄弟——機電學院的孫川教授、電氣學院的孫松副教授同獲勞模的光榮事跡,哥哥榮膺省“五一勞動獎章”,弟弟成為黃石市“勞動模范”,在湖北理工學院,教授兄弟孫川、孫松美名傳揚。文章還在《湖北日報》頭版刊載,充分展現了學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成果。
自2010年9月份開始,湖北理工學院校報開設《迎新那點事》《軍訓風采錄》《新學期新氣象》等品牌欄目,重點報道大一新生的學習和生活,捕捉軍訓場上感人的鏡頭,發現新生們日常生活中的閃光點,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2010年9月,校報刊載了文章《身殘志堅秦志淋夢圓理工》,介紹了身殘志堅的秦志淋求學路上不言棄,數十年來風風雨雨硬是由母親背著上學,最終被我校國際學院錄取的感人事跡。《東楚晚報》還以《求學路12年來,母親背著殘疾兒子讀完小學、中學 背進了大學》為題,報道了秦志淋同學的艱難求學路。秦志淋同學因此受到校領導和市殘聯領導的重視和慰問,學校相關部門為秦志淋同學配備了輪椅,為他母親提供了一份臨時性工作,并安排了獨立宿舍,每逢節日校領導都親自上門慰問。一篇文章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一篇文章挽救了一個家庭,湖北理工學院校報的地位明顯得到提升。通過品牌欄目的設立達到了擴大校報影響力的目的。
(二)挖掘深度報道。所謂深度報道,即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包括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系列報道等。〔3〕由于高校校報出版周期長、新聞報道滯后等特點,想在時間“新”上與網絡新聞相拼非常難,那就只能在內容“深”上做文章。對網絡媒體的報道,積極跟進,后發制人,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進行更深入、更立體、更多元的二次立體報道,目前已成為許多高校校報的創新之舉。
2013年10月初,湖北理工學院校報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方案,主動到一線挖掘新聞,提煉亮點。經過深入調研,發布專稿《“四手聯彈”奏響學生工作新樂章——計算機學院學生工作踐行群眾路線紀實》。文章深入報道了計算機學院連續七次獲得“學生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多次獲得全國數學建模大賽湖北賽區一等獎、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團體一等獎、新生軍訓第一名、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團體一等獎、“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獎項,學院團總支多次被共青團黃石市委授予“五四紅旗團總支”稱號,多次被評為湖北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等事實,深度挖掘了一點點成績、一個個光環背后無數人多年來默默無聞的付出。貼近師生,走入基層,文章透過榮譽的花團,捕捉計算機學院師生發展的智慧和奉獻的汗水,在校內引起不小轟動。
10月中旬,為了配合學校協同創新工作的宣傳,在各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校報形成了專稿《高校企業協同創新? 共推黃石“綠色發展”---湖北理工學院協同創新工作紀實》,文章深入報道了湖北理工學院作為一所扎根黃石的地方高校,在黃石資源枯竭轉型的重要時期,多年來圍繞“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領銜“礦區重金屬污染與防治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助推黃石“生態立市、產業強市,加快建成鄂東南大城市”綠色發展的新聞事件。文章第一時間在校報上刊發,受到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以及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經過進一步修改,該篇文章還在湖北省教育廳網站刊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加強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簡而言之,新聞評論是就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4〕
新聞評論具有輿論引導作用,可以幫助群眾明辨是非,區分先進和落后、正確和錯誤,使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新聞評論具有輿論監督作用,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弘揚先進思想和精神的同時,不斷揭露和抨擊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對不良之風和現象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新聞評論還可以深化新聞報道的深度。一篇新聞稿與讀者見面后,讀者所能領會的只是新聞事件本身,新聞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并不被讀者所理解。新聞評論可以揭示新聞報道的深刻內涵,讓新聞更加富有力度、深度和感染力,使熱點問題在討論中得到深化。
湖北理工學院校報在一版開設評論欄目《磁湖風》,邀請學校領導、專家教授對黨的大政方針、社會熱點等進行評論,使校報發揮了高校新聞宣傳的主導作用,鞏固了校報主流媒體的地位。其中,評論《“中國夢”: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全面闡釋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揭示了中國人民漫長、艱辛的追夢歷程,展現了美好的圓夢之路。評論呼吁全校師生把自己的激情夢融入到偉大的中國夢,意氣風發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偉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夢想。評論一經刊登,立即在師生間引起熱議,很多學生自發撰寫文章表達自己的中國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收到了良好的輿論引導和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辦好文藝副刊。副刊是校報的傳統特色,它在許多方面彌補了校報新聞版的不足,內容上具有新聞性、文學性、趣味性、娛樂性等特性,其功能是消閑娛樂、陶冶性情、傳播文化,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和教益。〔5〕文藝副刊不同于校報的新聞版,其刊登的文章大多在其他媒體上沒有發表,是首次與受眾見面,彌補了校報內容不新、時效性不強的缺陷。文藝副刊的作者和受眾是普通的高校師生,由于讀者參與度的提高,讀者與校報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辦好文藝副刊,努力使之春色滿園,充分發揮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高校校報改革的必由之路。
辦好文藝副刊首先要增強副刊的新聞性,使新聞版面和文藝副刊的作品前后呼應。在每年的“雷鋒月”“9.18事變紀念日”“軍訓月”等重大活動開展時,湖北理工學院校報不但在新聞版面刊載新聞稿,而且面向全校師生征集相關主題的文學稿件,活動得到了師生們的積極響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其次,要充分發揮文藝副刊的文化傳承作用,使文藝副刊成為滋養和影響一代代學子、體現校園文化的窗口。湖北理工學院校報副刊開設專欄《讀史》,請校內教授、副教授等撰寫相關文章,顯示了學校教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校報較高的文化品位;開設《雙鏡湖》圖片專欄,刊登全校師生用鏡頭捕捉到的鮮活的、體現學校獨特文化韻味的好圖片,很多圖片已經成為全校師生難以忘懷的永久記憶。
在網絡時代,高校校報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立足本校,堅持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堅持發揮文化的引領和傳承作用,認真研究年輕受眾的閱讀心理,多刊登一些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時尚類的文章,刊登一些反映大學生身邊人和事的文章,增加讀者的關注度,才能穩固其校園主流媒體的地位。
〔參 考 文 獻〕
〔1〕王繼武,李欣軍.網絡時代高校校報評論建設探析〔J〕.高校媒體,2010,(10).
〔2〕 〔3〕張策.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處境與變革探析〔J〕.中國報業,2010,(05).
〔4〕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5〕王云.論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報的轉型〔J〕.網絡傳播,2010,(05).
〔責任編輯:侯慶海〕